最新研究:最大限度的利用燃料電池中的鉑

2020-12-04 東方財富網

電極催化是燃料電池能量轉換的關鍵因素。由於貴金屬如鉑被用作催化劑,提高效率是氫燃料電池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Zuse- gemeinschaft的成員DECHEMA- forschungsinstitut (DECHEMA research institute),科學家們與來自科學和工業領域的合作夥伴正在改進聚合物電解質燃料電池(PEMFCs),以實現鉑的最佳利用。主要目的:防止貴金屬在使用過程中斷電。這應該通過在電極結構中儘可能地分散貴金屬,同時保持必要的穩定性來實現。研究人員不僅在電極上研究鉑的結構,還在碳基板上進行研究。研究小組負責人讓-弗朗索瓦?德裡萊解釋說:「如果碳太光滑,鉑顆粒就會聚集。」通過一種新型的中孔碳結構,研究人員想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即鉑粒子除了保持原來的形狀和特徵外,還要停留在它們應該停留的位置,甚至在運行數千小時之後也不會離開它們的初始位置。

DECHEMA研究所在聯合項目中的任務是開發滿足這些標準的鉑合金和碳。在製造碳的過程中,法蘭克福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一種工藝,包括促進碳的孔隙結構更靈活的配置,以作為鉑的基底。

原材料:一個問題領域

作為項目合作夥伴,薩爾大學正在進一步評估石墨烯類化合物等碳結構作為鉑催化劑載體的適用性。來自DECHEMA研究所和Saarland大學的材料正在Duisburg的另一個項目合作夥伴ZBT實驗室的燃料電池中進行測試。杜伊斯堡將加入分級催化劑層,以提高效率。

儘管燃料電池汽車對鉑的需求是個問題,但它並沒有支持內燃機的論點,因為今天的鉑金需求主要來自汽車行業的三元催化轉換器。具體來說,今天全世界每年使用的170噸加工鉑中,大約有95噸用於傳統的三元催化轉換器。

按照目前的技術,每輛85千瓦的電動發動機汽車平均需要30克鉑,因此,在今天的技術水平下,以傳統汽車的鉑用量計算僅能夠滿足約3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用量。這表明,提高鉑的使用效率的研究是多麼的重要。因此,回收鉑納米顆粒是研究和開發的另一個關鍵主題。由於資源短缺,電池和氫燃料電池的混合使用有助於未來的電氣化交通。

(文章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相關焦點

  • 美國取得燃料電池研究突破 可減少鉑使用量製成低成本燃料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和福特汽車公司的一組研究人員改進了燃料電池技術,而且讓該技術在效率、穩定性和功率方面都超過了美國能源部(DOE)設定的目標,而且目前還沒有其他燃料電池同時在此類方面達到同樣的裡程碑。
  • 研究人員改進的燃料電池技術得到新的突破
    該項最新突破可能實現一種新型可再生能源,能夠在白天利用太陽能將水(H2O)變成氫氣,在晚上又能夠將氫氣變回為水,同時還能夠提供電力。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在性能上取得重大進展可能會為汽車和其他車輛引入一種廉價而實用的零排放能源技術,只會向大氣中排放水。該研究關注於微調微觀表面的細節,即發生化學反應提供能量的地方的細節。   與電池類似,燃料電池也能夠存儲能量。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能夠從空氣中存儲的氫氣和氧氣的化學反應中獲取能量。
  • 研究人員制高效催化劑 燃料電池至少穩定運行180小時
    (圖源:greencarcongress)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導,國際研究小組合成具有鉑皮結構的一維串狀鉑鎳合金納米籠,用作燃料電池中氧還原反應的催化劑。這種納米籠催化劑的質量活性高達每毫克鉑3.52安培,比活性也很高,達到每平方釐米鉑5.16安培,幾乎分別是商用鉑碳催化劑的17倍和14倍。該催化劑經過5萬次循環後,表現出高穩定性,幾乎沒有任何活性衰減。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表明,應變和配體效應導致的強鍵合鉑氧位點較少。在這種催化劑的支持下,燃料電池在0.6V電壓下的電流密度達1.5A/cm2,並能穩定運行至少180小時。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鉑原子鄰近分布的鐵鉑納米片原子級燃料電池...
    作為熱點新能源之一的燃料電池,貴金屬鉑仍然是其應用最廣泛的電催化氧還原催化劑,催化劑的價格、活性和穩定性成為限制燃料電池大規模商用的主要因素。二維材料和單原子材料催化劑因其獨特的形貌和電子結構等特點,近年來引發了科技界對其在催化等領域廣泛的興趣和研究。
  • 【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進展
    本文結合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催化劑的現狀,主要從鉑基催化劑、其他貴金屬催化劑和非鉑基催化劑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進展和熱點進行分析及展望。  隨著環境汙染和能源危機問題日益嚴重,尋找綠色可再生能源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燃料電池能夠將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以其綠色化、高電流密度、低重量、緊湊型發電的特點成為可行的綠色能源技術之一。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獲兩項重大進展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7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報告了其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s)領域取得的兩項進展:其一是電池中不再使用鉑材料;其二是將電池的運行溫度降低至300攝氏度到500攝氏度之間。研究人員表示,基於SOFCs在更低的操作溫度、更豐富的燃料來源以及更便宜的材料方面取得的進步,SOFCs可能很快成為一項主流技術,未來將能給手提電腦或手機供電。
  • 科學家關鍵性發現:通過消除鉑催化劑的溶解來延長燃料電池的壽命
    美國能源部(DOE)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帶領一個團隊研究了PEMFC中的反應,他們的發現為創造技術提供了可能,使燃料電池更接近於實現其全部市場潛力。PEMFC依靠氫作為燃料,氫通過氫氧化反應在電池的陽極側被氧化,而空氣中的氧氣用於陰極的氧還原反應(ORR)。通過這些過程,燃料電池產生電能以驅動車輛和其他應用中的電動機,並排放水作為唯一的副產品。
  • 錫利用藻類的燃料電池發電
    錫利用藻類的燃料電池發電。(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3 分讀土耳其Firat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的研究表明,鍍錫銅可以利用「多陽極沉積物微生物燃料電池」(SMFC)從藻類中發電。燃料電池的高功率密度為2,965 mW/m。2 -迄今在SMFC技術研究中所報告的最高功率密度。燃料電池通過一對氧化還原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 氫燃料電池福音:鉑鈷合金納米粒子將降低催化劑成本並延長電池壽命
    據外媒報導,近日,來自布朗大學的一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新的催化劑,它可以使氫燃料電池驅動的汽車變得更加經濟。這種基於鉑和鈷合金製成的納米顆粒催化劑不僅比純鉑更便宜而且效率更高、使用壽命更長。雖然氫燃料電池為汽車行業帶來了希望,通過適當的基礎設施它將電動汽車的生態友好和傳統化石燃料的自由度結合在一起,然而為了讓燃料電池運轉起來,它需要一個催化劑來進行關鍵氧還原反應。據了解,燃料電池含有一個質子交換膜(PEM),一邊是氫一邊是含氧的空氣。電子將從氫原子中剝離出來然後被氧原子吸收進而產生電能。問題是想要進行這樣一個反應需要催化劑。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獲突破 甲烷可供電手機
    本報記者 劉霞 綜合外電  今日視點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7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報告了其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s)領域取得的兩項進展:其一是電池中不再使用鉑材料;其二是將電池的運行溫度降低至
  • 氫燃料電池催化材料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主流用於汽車的燃料電池是氫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是一種能夠將儲存在燃料(氫氣)和氧化劑(空氣中的氧氣)中的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能量轉換裝置,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電解水的逆過程,而目前在氫燃料電池中以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居多,這主要是因為其在電動汽車、固定發電站領域具有廣闊的大規模應用的前景。
  • 高分散鉑電極載體研究
    聚合物電解質膜燃料電池能夠提供高效、清潔的能源,因此對這種燃料電池的研究成為當今熱點。電極材料主要應用貴金屬鉑,鉑的應用增加了電極材料的成本,限制了電池的發展。因此如果能將鉑納米粒子高度分散於載體上將減少鉑的用量從而降低成本。最近,有報導稱含氮的碳材料可以作為製備高分散鉑納米粒子的良好載體。 研究者利用將聚合吡咯的碳化的方法製備了含氮的碳納米粒子作為電極載體。結果表明,合成的鉑催化劑與負載到炭黑上相比具有更好的分散性。
  • 鎂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
    陰極氧化劑可以利用空氣或者海水中的氧,還有過氧化氫和次氯酸鹽等,根據氧化劑不同,目前研究的燃料電池可分為鎂-空氣燃料電池,鎂-海水燃料電池,鎂-過氧化氫燃料電池,鎂-次氯酸鹽燃料電池[1, 6, 8, 9]。2.1 鎂-空氣燃料電池  鎂-空氣燃料電池工作原理示意圖如1所示。
  • 2020年燃料電池行業研究報告
    從鉑的需求來看,短期資源不稀缺,鉑合金在尾氣處理裝置中扮 演氣體反應催化劑角色,每年汽車用量鉑量約 110 噸。燃料電池汽車用鉑量將逐步降至 0.2g/kW, 10 年下降 75%-80%,單車用量未來將降至 20g 左右,和燃油車相當。
  • 馬勒為燃料電池提供模塊化過濾器 可減少電池研發成本和時間
    新款馬勒燃料電池空氣過濾器的輸出功率為25至50 kW或80至120 kW,可以可靠地保護燃料電池不受有害氣體和顆粒的影響,確保燃料電池在汽車的整個使用壽命期間正常工作,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昂貴催化劑的使用。利用新方法,馬勒可以進一步向大眾市場普及燃料電池技術,同時氫燃料和燃料電池也是馬勒實現碳中和移動出行的重要元素。
  • 鎂燃料電池原理研究
    1 引言  鎂燃料電池具有比能量高、使用安全方便、原材料來源豐富、成本低、燃料易於貯運、可使用溫度範圍寬(–20℃~80℃)及汙染小等特點[1]。作為一種高能化學電源,擁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因此很多研究學者與單位對其進行了研究。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GE公司就對中性鹽鎂燃料電池進行了研究[2]。
  • 19年氫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成果總結 不同領域獲新突破
    氫燃料電池是一種能夠將儲存在燃料(氫氣)和氧化劑(空氣中的氧氣)中的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能量轉換裝置,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電解水的逆過程。氫燃料電池具有綜合能效高、環境友好、高可靠、啟動迅速等特性,在汽車領域應用普遍。氫燃料電池催化劑是氫燃料電池結構中的核心材料部件,也是電池正常、高效的運行保障。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曾傑課題組與湖南大學教授黃宏文合作,研製了一種兼具優異的催化活性及穩定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具有零排放、能量效率高、功率可調等優點,是未來電動汽車中最理想的驅動電源,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陰極端氧還原反應的動力學十分緩慢,需要使用大量貴金屬鉑納米催化劑作為電極催化劑來維持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高效運轉,這使得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成本十分高昂,限制了其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成本低性能高
    【每日科技網】  英國巴斯大學、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和布里斯托機器人技術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出一種採用廚餘垃圾中典型成分作為有效催化劑的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體積小,價格低,但性能卻更強大。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電化學學報》上。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4日訊(記者佘惠敏 通訊員張致遠)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教授課題組與美國阿克倫大學彭振猛教授、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司銳教授合作,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研製方面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