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7年,鄭國邲地。
晉楚兩軍不期而遇。
這次為進攻鄭國,楚莊王率軍親徵。
而晉軍則是清一色的名將陣容:
中軍元帥荀林父,城濮之戰曾打得楚軍有了陰影;
上軍主將士會,出了名的智囊;
下軍主將趙朔,前中軍元帥、權臣趙盾的兒子。
面對擁有豪華陣容的晉軍,打還是不打?
楚令尹孫叔敖認為既然兩國未撕破臉,那麼能不戰就不戰。
但大夫伍參堅決建議開戰。
關鍵時刻,楚人顯現出特有的勇氣。
楚莊王拍板,打!
此戰最終結果,晉軍遭遇了幾十年未見的慘敗。
堪稱是明星隊伍,晉軍究竟為何落到這般田地?
邲之戰
左右搖擺,危險的等待
究竟打不打?晉軍主帥荀林父那是相當的為難。
一、主戰派:成敗在此一舉
中軍副將先縠極力主戰。
他認為,打敗了楚國,就可以讓鄭國屈服。關鍵時刻,不能慫。
對這個意見,趙盾的兩個兄弟趙括、趙同十分支持。
「帶兵打仗,就是要找到並戰勝敵人,從而獲取屬國。現在還等什麼呢?聽先縠的話就完了。」
通過以上對話可知。先縠是一個不計後果的人。
1、他滿腦子都是利益。做事情只關注利益,不管風險。在現代社會,讓他去買股票,估計得賠得上天台。
2、他執行力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他的建議,通篇只有主觀的表態,沒有一點點客觀分析。顯然這個方案,沒有一點可行性。
3、過分自信。為什麼他不將楚軍和晉軍的作戰能力做個最基本的對比?根本原因還是狂傲自大,他覺得既然晉軍城濮之戰打敗過楚軍,現在一樣能將他們幹趴下。
刺兒頭先縠
二、反戰派:楚軍今非昔比
下軍副將欒書堅決不同意開戰。他認為,楚莊王沒有一天不在教育、訓誡百姓和士兵,使他們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做了很好的準備工作,所以一旦開戰,戰鬥力極強。
與楚軍相比,晉軍則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師出無名,且匆忙準備,勝利的機率簡直不要太低。
下軍主將十分贊成欒書的建議。
這樣的建議,客觀中肯,有理有據。與主戰派的觀點相比,那是雲泥之別。
出人意料的是,荀林父居然沒表態。
他既沒有肯定主戰派,也沒有支持反戰派。
他選擇了不拍板,不表態。
要知道,戰場中的每分每秒都很珍貴。
這種無言的等待,實在太危險了。
臨戰的爭論
空降的新領導VS名門小霸王
戰場上,兩軍對壘間,要的是殺伐果斷,容不得一絲猶豫。
為什麼荀林父遲遲不敢像楚莊王一樣快速拍板?
因為他遇到了有名的「刺兒頭」。
一、名門小霸王先縠
雙方的論戰,高下立現,顯然是一邊倒的。
明擺著主戰派那幾個,就是無腦搞事。
但是荀林父不敢表態。
因為他的副手先縠太虎了。之前趕到鄭國後,本來問題已經解決。本該趁著楚軍沒反應過來,趕緊假裝啥也沒看見,溜走了事。
可先縠做出了個令人大跌眼鏡的行動:
他帶著麾下所部,單獨脫離大部隊衝了出去。
「元帥,我們得追上他,不然他帶隊全軍覆滅了,責任還是在您身上!」底下人驚恐地提醒。
荀林父無奈地揮了揮手,率領大部隊,跟一馬當先的先縠來到了交戰核心區……
為啥先縠這麼虎?
他仗著自己是晉軍首位元帥先軫的後代。將門之後啊,家大業大的。如今卻要給一個出身並不顯赫的荀林父提鞋當副手,先縠心頭那是閃過了一長串的友好問候。
所以這就不難解釋他為啥要「獨樹一幟」了。
我是貴族名門,隊伍裡最大的爺。我說要咋弄就咋弄,誰敢管我?誰能管我?!
這樣來看,他那一系列無釐頭的言行就可以理解了。
他是到戰場上擺譜來了。
二、司機出身的將軍
荀林父是一個失敗的統帥,這緣於兩個方面:
1、主觀上,他缺乏帶兵的狠勁。俗話說:慈不掌兵,義不行賈。面對權威挑戰,他並沒能設法樹威。整場戰役,都看不出來他的領導力和掌控力。
2、客觀上,明星隊裡他哪一個都得罪不起。握指成拳才有攻擊力,可假如每個手指都異常的剛,一個個都牛氣十足,那他怎麼指揮調度?如果非老資格、老油條,沒兩把刷子,還真帶不了這支隊伍。
何況,作為主帥,他的資歷並沒有那麼過硬:
他的家庭並不顯赫。參加工作後,一直跟在領導身邊。他擔任過晉文公的御戎(駕駛國君戎車的別名),就是專職司機。後來領導有心栽培他,直接讓他從司機變成了將軍,先上軍副將再中軍副將,然後升為了元帥。
這個跳躍幅度,多少讓那些帶兵多年的老將軍有點不太服氣。將門之後先縠,更是嗤之以鼻。
大家一看,明白了:這領導怕是控不住場。
人心,就這樣散了。
君主的司機
那失智的一吼,令所有晉軍開始懷疑人生
在職場上,碰到一些「刺兒頭」時,還真不好辦。
人家有勢力有背景,譜比你還大,搞不好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面對他們的挑戰,咋辦?
也許,在業務當中露一手,讓大家心服口服,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退一萬步,假如你業務也是外行。那就培養一個業務能手,讓業務能手按你的意思去跟人死磕,讓各種勢力自我「找平」。
可這位元帥荀林父,在混亂的場面中一攪合,就完全失了智,開始了天馬行空般地指揮。
一、錯過了一次保本的機會
士會是個老狐狸。
自始至終,他都沒表過態。
猥瑣發育,是他的強項。
當他發現元帥已經掌控不了局勢時。他開始不聲不響地自行決斷。
他發現,河邊是險地。過去了就得玩一把梭哈,要麼就如宋襄公一樣被打的潰不成軍,要麼就像項羽一樣破釜沉舟反戈一擊。顯然這群人更像是要無腦送的節奏。
士會決定,不跟大部隊走了。
他率領上軍在河邊的山地上設伏。
——這招棋那是相當的穩:後撤,他可以據險卡住口;進攻,他可以設下埋伏圈。
這麼靠譜的部下,怎麼就不能依靠一下呢?
臨時撥給他更多的部隊,讓他參與拍板決策等等,從而給能人騰出更大的舞臺。
但這荀林父偏不,他傻傻地,帶著中軍和下軍,跟著刺兒頭先縠,跑去渡河去了。
士會後來成了晉之重臣
二、臨危的他,發出了失智的一吼
兩個中級軍官成了整場戰役中的笑話。
晉將魏錡和趙旃,因為求官不成,便總想捅婁子,讓晉軍失敗。
這兩位的腦迴路確實非常人所能理解。試問要是作戰失敗,有了個職業汙點,豈不是更難升官了?
這兩貨請求出戰去搞事。荀林父當然不準。
然後兩貨改口了,說是去楚營求和。荀林父放他們去了。
於是這兩位帶上自己的部隊,前去「求和」了!
此時的荀林父,想必已經慌得一匹,連屬下想幹什麼他都不清楚、管不住了。
果然兩貨帶著部隊,來到楚軍營門外就是一頓猛拍。
猶如捅了馬蜂窩。楚軍開啟了狂暴反擊模式。
早有準備的楚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開始全軍突擊。
「快!派隊伍把那兩人給撈回來!」面對即將爆發的全面作戰,荀林父居然先想到的是救回那兩個二貨……
該怎麼應對,他根本來不及想。
——假如採納士會的做法,將大部隊據險埋伏起來。讓兩二貨充當誘餌,將楚軍引進埋伏圈……這場仗還有的打。
可現在,楚軍黑壓壓一片到來時,荀林父,嚇尿了。
推開目瞪口呆的下屬,他跳上河邊的指揮車,胡亂擂了一通軍鼓,然後扯起公羊嗓子吼了一聲:
先過河的有賞!~~
……
可問題來了:哪有船?哪有船?!
中軍和下軍徹底潰敗了。士兵們爭先恐後地往僅有的幾條破船上攀爬。
為了防止船被壓沉,船上的人拿起刀,對著攀著船舷的手指頭一頓亂砍。後來船上被砍斷的手指頭都可以用手捧起來。
四周驚駭的慘叫不絕於耳。猶如人間煉獄。
這次,晉軍徹底輸了。
晉軍一敗塗地
結語:要攬金剛鑽,得有瓷器活
「晉國雖然人才濟濟,但荀林父剛任中軍元帥,根基不穩。加上中軍副將先縠剛愎自用。利用其內部矛盾,我軍必然獲勝!」
整場戰役開始時,楚國大夫伍參如是建議。
伍參之言,一語中的。
晉軍內部的混亂,
成為了晉軍的致命弱點。
就算擁有豪華陣容又如何?
那些「名將」所擁有的世家大族名譽,在平時,是璀璨生輝的美麗裝飾。
可在危機來臨時,這些都只能成為束縛領導者指揮的重重枷鎖。
加上領導者缺乏業務能力,
也少有識人用人的眼光,
啥能耐沒有,又怎能在危機來臨時,遊刃有餘?
於是本是兩強相爭的名場面,硬是被晉軍打成了一出惹人發笑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