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稱不再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

2020-11-29 騰訊網

臺海網9月3日訊 巴拉圭總統盧戈聲明不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臺巴「邦交」似現警訊,臺媒稱馬英九的「外交休兵」面臨重大考驗。據了解,臺灣另一「邦交國」海地也確定不會發言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為此,海地總統浦雷華已當面向馬英九致歉。

據臺媒報導,惟臺灣「外交」系統評估,臺灣爭取加入聯合國從未進入實質投票,兩「邦交國」態度不代表「邦誼」生變,目前「邦交」穩定。繼盧戈表明不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後,2日「外交」系統又傳出臺灣「邦交國」海地已確定不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支持臺灣,消息人士指出,馬英九出訪中南美洲時,與海地總統浦雷華進行會談,會談中浦雷華已明白表示,因為海地有聯合國維和部隊駐防,中國大陸是維和部隊的一員,同時中國大陸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對臺灣爭取加入聯合國有否決權,因此海地無法投票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浦雷華還為此特地向馬英九致歉,希望臺灣能諒解。

據了解,「外交」系統目前評估,1993年以來,臺灣的「邦交國」一直試圖將臺灣加入聯合國的議題納入聯合國大會的議程,但因中國大陸掣肘而一直無法成案,也從未進入到要實質投票的進度,盧戈聲明不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聽起來似乎是一個訊息,但實質上沒有太大影響」。

[責任編輯:liuxi]

相關焦點

  • 起底臺灣加入的「小聯合國」!禍害中國的幾毒都在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也是UNPO的一員,但它在2018年底才加入。2017年10月,加泰隆尼亞舉行「獨立公投」,90%的人支持獨立建國,但西班牙政府不承認,並宣布暫停加泰地區的自治權。一名加泰隆尼亞議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加泰早在五六年前就有加入UNPO的意向,一直沒加入緣於地區官員忙於其他事情,加之加泰人做事慢吞吞,因此一擱就是好幾年。
  • 擔心"友邦國""斷交",臺當局詆毀大陸海地維和
    中國大陸的一支維和警察隊伍,日前順利通過聯合國的考核評估,本月將開赴海地執行維和任務。臺灣惟恐「金錢外交」泡湯  這次大陸派出成建制的防暴警察隊伍到海地執行維和任務,引起了臺灣當局的驚慌,滿眼敵意地看待大陸方面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
  • 海地簡直就是敲竹槓,看「臺獨」分子如何接招?
    臺當局與來訪的海地總統公布一份「聯合聲明」,島內許多人都感到了某種羞辱。「聯合聲明」就是海地給蔡英文下的「最後通牒」。簡而言之就是說明白能給海地多少好處,而且須限期60天完成。海地總統莫伊茲此訪臺獅子大開口,也是捏住了蔡英文的痛腳。
  • 美國表態支持臺灣加入WHO 為何不自己提案?答案在這
    原標題:美國表態支持臺灣加入WHO,為何不自己提案?答案在這來源:中國臺灣網美國川普政府表態支持臺灣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臺灣《中時電子報》評論指出,既然美國如此神勇,為何不親自領軍在WHA提案呢?答案是,如果美國以世界首強之姿,提案投票卻遭致慘敗,將是外交上的重大挫敗。評論表示,現在臺灣社會還在猜測今年WHA是否會寄邀請函給民進黨當局?
  • 英國明年將主辦聯合國氣候大會,蔡英文鼓譟讓英國支持臺灣參會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昨天接見「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唐凱琳,宣稱「能期盼未來能持續加強臺英在能源轉型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由於明年英國將主辦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聯合國氣候大會」),她希望英國能支持臺灣參加明年的大會。唐凱琳2016年底來臺就職,近期將離任。
  • 臺媒:臺赴海地搜救隊受到大陸維和人員保護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秋恆報導,海地發生大地震後,臺當局派遣了搜救隊前往救災。第一批是由六人組成的軍醫小組,17日抵達太子港。據報導,對臺搜救隊進行保護的國際維和部隊中,就有大陸軍人。    臺灣《聯合報》20日報導,臺灣搜救隊由少校醫官張耀文率領。
  • 莫迪稱已經獲得拜登支持,將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據印度媒體1日報導,莫迪政府表示已經獲得了拜登的認可,將會全力支持印度成為下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對此,印度國內媒體更是連連叫好,大篇幅的報導,如果印度成功的加入常任理事國的行列,那麼國際地位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
  • 臺「友邦」海地向大陸採購防疫物資?臺「斷交部」回應了
    臺當局日前捐贈15萬片口罩等防疫物資給「友邦」海地,卻傳出海地斥資向大陸採購醫療用品已於4月10日交貨。對此,臺「斷交部」稱,該採購計劃已因交期及物資品質疑慮而暫緩執行,近期國際間頻聞中國大陸產制抗疫物資品質參差不齊,海地若因而中止採購,也不感意外。
  • 臺灣課本宣揚「加入聯合國」,「臺獨」洗腦連小學生都不放過
    編輯:鰻魚眾所周知,自古以來,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政府也都一直在強調這一點。但是自從臺灣民進黨當局上臺之後,就不斷鼓吹「獨立」思想,意圖把臺灣從中國中分離出去,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民進黨修改教科書,製造「天然獨」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臺灣只要滿18歲成年之後,就可以擁有投票權。所以臺灣的政客們為了要贏得選舉的勝利,必然是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下一代人身上。如果對年輕人進行洗腦,那麼將來他們能為自己帶來大量的票數。為了更好的對年輕人進行洗腦,民進黨當局居然把教科書都進行了修改,在裡頭加入「臺獨」的元素。
  • 英國將主辦氣候公約大會,蔡英文不知好歹稱:盼支持臺灣參加
    【英國將主辦氣候公約大會,蔡英文不知好歹稱:盼支持臺灣參加】蔡英文今天會見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唐凱琳,期盼未來能持續加強臺英在能源轉型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由於明年英國將主辦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她自我膨脹希望英國能支持臺灣參加明年的大會,讓雙方在能源轉型上持續加強合作。
  • 聯合國展覽將福島核災與廣島核爆放一起,日本不滿稱將不再支持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民間一個代表「被爆者」(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受美軍原子彈核輻射影響而出現身體健康狀況異常的日本受害者)的團體稱,日本政府外務省表示,除非有關福島核災難的內容被刪除,否則將撤回對即將在聯合國舉行的展覽的支持。
  • 臺灣學者找到「火速」入聯合國方法:竟是與吐瓦魯合併!
    臺灣民間以臺灣名義參加奧運、加入聯合國的呼聲再起,甚至有民間團體遠赴美國宣揚臺灣「入聯」。外交部對於臺灣屢次「入聯」舉動表態稱,任何挑戰一個中國原則、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圖謀都不可能得逞。臺灣為怎樣「入聯」絞盡腦汁,不少臺灣學者也紛紛進言獻策,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王盈勳就腦洞大開,表示為何不找一個可以「合併」「或借殼上市」的盟友加入聯合國,參加奧運會,比如吐瓦魯。
  • 美駐聯合國大使訪臺擱淺改視訊,蔡英文聲稱:讓世界知道臺灣是重要...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上午在辦公室與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視訊談話,蔡聲稱,臺灣是一股良善的力量,有能力、也有決心貢獻國際社會,未來會持續推動加入聯合國及其所屬的會議和活動,繼續讓世界知道臺灣也是一個重要的夥伴。
  • 海地地震引發末日情結 專家稱世界末日尚早
    海地共和國位於加勒比海北部,北瀕大西洋,所在的地區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屬於地震危險地區;海地這次地震造成的損失慘重,重要的原因是該國家因貧窮,建築物沒有設防或設防嚴重不足,造成了重大人員與財產損失。  地震跟「世界末日」扯不上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今年的海地地震跟「世界末日」能扯上關係嗎?
  • 美國力挺以色列,聯合國也不放眼裡!巴勒斯坦獲156個國家支持
    聯合國大會第二委員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決議草案,呼籲各國確保其不將被佔領的西岸和東耶路撒冷聖城的定居點視為以色列實體的一部分。    16個國家投出棄權:包括澳大利亞,巴西,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象牙海岸,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吉里巴斯,馬達加斯加,巴布亞紐幾內亞,薩摩亞,多哥,湯加和吐瓦魯等國
  • 108個國家支持其獨立,卻因中俄反對,至今未能加入聯合國
    雖然,如今科索沃成功獨立了並且獲得了美國等一百多個國家的認可,並且已經有不少國家在科索沃設立了大使館,但是科索沃卻沒能進入聯合國。全球有233個國家和地區,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得到了聯合國的認可的。目前為止,得到聯合國認可並且成功加入聯合國的國家共有193個,還有兩個觀察國。
  • 欲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印度野心徹底暴露,已有4常點頭同意?
    ,印度犧牲極大,所以欲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據外媒報導,印度一直都想加入常任理事國,趁此利用這次機會,印度徹底暴露野心。 印媒稱,莫迪正積極在聯合國上邀功時,已有4常任理事國點頭同意印度加入,被問及四個國家名字時,印度官方閉口不言,沒有正面回答是哪四個國家
  • 韓國媒體稱臺灣經濟不再依賴大陸,卻被臺灣官方數據打臉
    韓國媒體《朝鮮日報》報導稱,臺灣在2020年經濟成長率2.54%,成為人口2千萬以上經濟體的第一名,其中關鍵在於臺灣「脫離中國(大陸)」。「綠委」陳亭妃揚言,蔡英文「執政」後,臺灣不再依賴中國(大陸),這些成效讓全世界看到。
  • 海地地震災區搜救工作已完成60%(圖)
    新華社/路透海地強震後緊急趕赴災區的近30支國際救援隊不分晝夜在首都太子港廢墟中搜救倖存者。儘管災後救援「黃金72小時」已過去,受困者生還希望渺茫,但救援人員仍未放棄營救努力,期待見證更多生命奇蹟。 巴西媒體17日說,國際救援隊已完成了60%海地地震災區的搜救工作,共有70人被安全地從廢墟下救出。
  • 歐巴馬就海地發生強烈地震發表講話中英文對照
    昨天,海地發生了強烈地震。在此我想對海地人民表達最深的問候,美國人民將堅定地向海地提供援助。我們剛剛開始了解到地震所造成破壞的嚴重程度,我們從新聞報導和圖片上看到了倒塌的醫院,變成廢墟的房屋,人們在街上抬著受傷的鄰居,場面十分令人心痛。海地和海地人民已歷盡苦難和傷痛,但這場災難尤為無情、讓人感到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