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NASAInsight火星探測器的數據,萊斯大學的地震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這顆紅色行星從地殼到核心的三個內部邊界。
藝術家對火星內部結構的想像顯示,最上層是地殼表面附近,最下層是地幔,最下層是地球核心。
上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的合著者艾倫·萊萬德提到,最終它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行星的形成。雖然已經通過各種模型計算出火星的地殼厚度和核心深度,但Levander表示,Insight的地震數據可以用來測試和改進這些模型。
研究報告合著者鄧思壯說,沒有板塊構造,火星早期歷史與地球相比大多被保留下來。火星地震邊界深度的估算可以更好地理解火星的過去,並為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線索。
這項研究使用了一種名為環境噪聲自相關的技術來分析Insight的2019年地震數據。它利用火星上單個地震臺站記錄的連續噪聲數據來標記來自地震邊界的反射信號。
測得的第一個邊界是火星地殼和地幔的邊界,大約在著陸器下方35公裡處。
二是地幔中的過渡帶,鎂鐵質矽酸鹽在此發生化學變化。在這個區域之上,這些元素形成了一種叫做橄欖石的礦物。在它下面,熱量和壓力將它們壓縮成一種新的礦物,叫做瓦德斯利巖。這一地區被稱為橄欖石-紫晶石過渡帶,在洞察以下約111~1170公裡。
第三條邊界是火星地幔和富含鐵的地核之間的邊界,大約在著陸器下方1520-1600公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