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分析InSight地震數據,揭示火星地殼與地核之間的3個內部邊界

2020-12-06 小耿說散打

利用NASAInsight火星探測器的數據,萊斯大學的地震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這顆紅色行星從地殼到核心的三個內部邊界。

藝術家對火星內部結構的想像顯示,最上層是地殼表面附近,最下層是地幔,最下層是地球核心。

上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的合著者艾倫·萊萬德提到,最終它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行星的形成。雖然已經通過各種模型計算出火星的地殼厚度和核心深度,但Levander表示,Insight的地震數據可以用來測試和改進這些模型。

研究報告合著者鄧思壯說,沒有板塊構造,火星早期歷史與地球相比大多被保留下來。火星地震邊界深度的估算可以更好地理解火星的過去,並為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線索。

這項研究使用了一種名為環境噪聲自相關的技術來分析Insight的2019年地震數據。它利用火星上單個地震臺站記錄的連續噪聲數據來標記來自地震邊界的反射信號。

測得的第一個邊界是火星地殼和地幔的邊界,大約在著陸器下方35公裡處。

二是地幔中的過渡帶,鎂鐵質矽酸鹽在此發生化學變化。在這個區域之上,這些元素形成了一種叫做橄欖石的礦物。在它下面,熱量和壓力將它們壓縮成一種新的礦物,叫做瓦德斯利巖。這一地區被稱為橄欖石-紫晶石過渡帶,在洞察以下約111~1170公裡。

第三條邊界是火星地幔和富含鐵的地核之間的邊界,大約在著陸器下方1520-1600公裡處。

相關焦點

  • 火星地震將證明:火星地核只有六分之一,而地球則高達三分之一!
    當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的地震儀一直在耐心等待下一次大火星地震照亮其內部並確定其火星地殼、地幔、地核結構時,兩名科學家,東北大學的吉崎隆和馬裡蘭大學的比爾·麥克多諾為火星建立了一個新的成分模型,其研究發表在《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期刊上,他們使用來自火星巖石和軌道衛星測量結果來預測其核幔邊界的深度,該邊界位於地表以下約1800
  • NASA「洞察號」傳來火星內部「情報」:地殼或分三層
    @科技日報 12月16日消息,綜合《自然》《科學》雜誌15日最新報導,NASA「洞察號」探測器傳來火星內部「情報」:火星的地殼可能由三層組成。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
  • NASA「洞察號」傳來內部「情報」: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綜合《自然》《科學》雜誌15日最新消息,NASA「洞察號」探測器傳來火星內部「情報」:火星的地殼可能由三層組成。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但火星有它的「脾氣」:其黏稠的土壤阻礙了「洞察號」的熱探測,咆哮的大風使探測器靈敏的地震儀響得震耳欲聾。最神秘的是,這顆星球並沒有被可以生動揭示其深處結構的大地震弄得慌亂不堪。  儘管存在這些障礙,但一系列微小而清晰的地震讓「洞察號」團隊能夠看到在數十公裡和數百公裡以下巖石邊界的跡象。
  • 地震是因為地殼活動,那麼地核冷卻,地球的地震會消失嗎?
    引言:最近,中國很多的地方都出現了地震的現象。還有很多不在地震帶上的城市都出現了地震的現象,比如說廣西,廣東等。眾所周知,地震的原因是地殼板塊運動。那麼如果地球有一天地核停止加熱,開始冷卻,那麼地球就不會地震了嗎?
  • 火星像個夾心蛋糕「洞察」號獲得行星內部結構數據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本報訊兩年前,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希望從那些遙遠的地震和土壤洩露的深層熱量中收集火星內部結構的線索。事實證明,火星有它自己的「想法」。
  • 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裡,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火星內部的地核只有地球的一半,也有內外核的區分,硫含量較多,佔到了15%左右,輕元素比地球內核多。但火星內部的巖漿活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火山幾乎沒有活動,近乎死氣沉沉一般。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目前已經在火星表面對火星內部結構進行深入考察,根據NASA的最新消息,洞察號探測器攜帶的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記錄了許多有趣的音頻信號,這是都是火星內部的微弱振動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分別在2019年5月22日、2019年7月25日兩次記錄到火星地震。
  • 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裡,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火星內部的地核只有地球的一半,也有內外核的區分,硫含量較多,佔到了15%左右,輕元素比地球內核多。但火星內部的巖漿活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火山幾乎沒有活動,近乎死氣沉沉一般。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目前已經在火星表面對火星內部結構進行深入考察,根據NASA的最新消息,洞察號探測器攜帶的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記錄了許多有趣的音頻信號,這是都是火星內部的微弱振動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分別在2019年5月22日、2019年7月25日兩次記錄到火星地震。
  • Jennifer Jackson: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
    Jennifer Jackson 的演講題目是《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她帶領我們探究了地底深處一些有趣的「腫塊」——它們由什麼物質構成,會對地表有哪些影響?研究它們又會給行星探索帶來什麼啟發?
  • 火星的核心是什麼構成的?科學家通過分析地震波,推斷出答案
    既然沒有辦法鑽探地心,科學家們想到了另外一個更巧妙的方法——利用地震波!由於近代地震儀的出現,使得我們能夠更直接地了解到地球的內部結構,因為地震波就像X光一樣,將地球內部結構展示在我們面前。科學家們通過地震波,就能了解到地球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的組成和構造了。對於火星,科學家們也是使用同樣的方法來探究其內部構造的。
  • 火星內部結構細節?想知道不是夢!
    據ZME科學網5月3日消息稱,本周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發射一臺名為「洞察號」(InSight)的特別火星探測器,這是NASA今年最令人期待的發射行動。這臺地震監測著陸器的任務是記錄並研究當該紅色行星搖晃時產生的微弱隆隆聲響和物理震顫。
  • InSight著陸器收集的新數據促使科學家對火星形成提出新理論
    美國宇航局(NASA)的InSight著陸器大約兩年前登陸火星,本月在火星地殼下數十或數百公裡處的巖石中探測到一些邊界。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邊界出奇的薄。科學家們認為,這顆行星曾經通過一種板塊構造進行自我冷卻,這種板塊構造遵循「上湧的地幔巖和下沉的地殼 」的模式,使得這顆行星能夠有效地自我冷卻。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發現提供了證據,證明在火星生命的早期,地殼冷卻比以前認為的更有活力。
  • 火星內部在發生什麼遠超過我們所知道
    2018年11月,洞察號在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又稱極樂平原)著陸。它攜帶了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儀器,包括照相機、氣象傳感器、磁場傳感器、熱探頭和一個用來測量「地震」的地震檢波器。科學家們根據新數據發表了一系列結果,這些結果顯示即使火星上沒有板塊構造論,它也不斷地發生地震,如同地球或月球上的地震一樣。
  •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Emma Chou • 2020-02-25 15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摘要: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別約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顯然,人類對自己腳下地球的認識現在只限於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殼的10多千米深處。
  • NASA「洞察號」 火星探測器,10 件事出乎我們的意料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據Space北京時間5月5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洞察號」將「深入火星內部」,探究火星震、火星「地核」的秘密。「洞察號」並非人類著陸火星的首個太空飛行器,但卻是「深入火星內部」的首個太空飛行器。
  • 火星地震到底怎麼回事?和板塊無關,關鍵在於內部溫度!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首席研究員Bruce Banerdt首次宣布:我們終於第一次確定了火星是一個地震活躍的星球,並且火星地震活動性介於月球和地球之間,它很接近那種我們在地球板塊邊界以外、在遠離高度變形地區所能找到的地震活動。」
  • 科學家發現地核奧秘,多次試驗之後,有了新的發現
    歐美物理學家通過地震觀測儀探測到,每次觀測大地震時,所顯示的數據就讓人驚訝。後來地震學家發現底殼有3個圈層,底殼內部分別以兩位地震學家發現的分界面標記。圈層3層分別是:地殼,地幔與地核,地殼是外層地表;是由第一位地震學家發現的分界面之間薄若的一層固體外売形成的。地殼形成主要是由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巖石組成,預估平均厚度17公裡。大陸比海床有些區域厚度高33公裡,山脈與高原區域厚度60—70公裡,只有海床地殼平均厚度僅僅6公裡左右。
  • 地殼俯衝板塊可能在地核附近產生不尋常的特徵
    地幔是圍繞地核的一層厚厚的熱,主要是塑料巖石,地幔之上是地殼的薄殼。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地幔就像一種粘性液體,固體元素在其深處下沉並上升。上述奇怪的結構被稱為超低速度帶(ULVZs),首次發現於1995年,由加州理工學院的Don Helmberger。ULVZs可以通過測量它們如何改變穿過它們的地震波來研究。但觀察不一定是理解。事實上,沒有人確切知道這些結構是什麼。
  • NASA洞察號,探測火星多次地震達450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中,由蒂尼教授帶領一群學者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對於洞察號從火星傳輸回的數據,以及地震方面專家的數據,做了詳細的分析資料,發表於自然科學報。但從那時起,觀測重點放在了地震頻繁記錄上。截止目前:傳輸回的火星數據顯示已經超過450次,地震波的詳細數據,現在還沒有採集到。但有一點說明地震在火星是很平常的,幾乎每天發生一次不等。學者對火星地震波做了一個實驗黯研究,通過觀察發現地震帶的波動在火星內部迴旋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