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裡,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2020-09-05 川陀太空

火星內部的地核只有地球的一半,也有內外核的區分,硫含量較多,佔到了15%左右,輕元素比地球內核多。但火星內部的巖漿活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火山幾乎沒有活動,近乎死氣沉沉一般。

出品:川陀太空

火星方向上的探索已經深入到火星內部,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NASA部署了火星軌道探測器、地面漫遊者,從探測火星基本環境參數,到尋找火星生命,現在進入到探索火星內部環境,試圖從表面下方尋找生命的階段。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目前已經在火星表面對火星內部結構進行深入考察,根據NASA的最新消息,洞察號探測器攜帶的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記錄了許多有趣的音頻信號,這是都是火星內部的微弱振動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分別在2019年5月22日、2019年7月25日兩次記錄到火星地震。川陀太空認為,根據火星地震的數據,結合NASA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火星內部地殼結構與月球更像,這說明火星內部也是一個極度缺乏水的環境。

圖註:洞察號探測火星

火星地震與月球相似

因為地球內部的微弱振動與地殼中的流水有很大關係,地殼裂縫中其實是有大量的液態水、礦物質,這些物質可平穩地傳遞振動能量,就像一個傳接器那樣。但是在月球上,根據阿波羅太空人記錄到的月震數據,由於月球內部沒有液態水,月殼中的裂縫沒有礦物漆、液態水填充,因此振動信號沒有連續性的特點。

這一點已經得到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確認,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所監聽到的火星地震如同小漣漪一樣,與地球上的地震信號有很大的差別。火星內部缺乏液態水、礦物等介質,因此火星地殼應該是坑坑窪窪的既視感,振動傳遞過程比較曲折,持續時間較長。

圖註:火星也有一個內核

圖註:火星表面下方可能有生命

火星地殼厚度分布不均

火星地殼分布在NASA火星全球勘測者任務期間已經查清,在烏託邦平原等地有明顯的質量瘤,這是撞擊盆地的特點,暗示這裡有大量的撞擊天體物質留存。這一點在月球也有發現, 比如雨海就是一個巨大的質量瘤,撞擊天體的物質留存在月殼上,參與到月球的演化中。同理,火星上也有此類情況,火星地殼在被撞擊過程中出現了分布不均的現象,較厚的地方比如南半球一些高原可達到80公裡厚度,而撞擊盆地的地殼厚度就很薄,比如火星上的希臘平原,只有10公裡厚。這個深度剛好是人類能夠打穿地殼的最大深度,蘇聯科學家執行的科拉超深鑽探最深處就達到了1.2萬米,相當於12公裡。

圖註:火星重力異常區(紅色斑點處)

圖註:科拉超深鑽達到了12公裡深度

根據NASA在過去數十年掌握的數據,火星內部的地核只有地球的一半,也有內外核的區分,硫含量較多,佔到了15%左右,輕元素比地球內核多。但火星內部的巖漿活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火山幾乎沒有活動,近乎死氣沉沉一般。研究火星也是在預測地球的未來,作為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火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內部環境或許能夠說明一部分問題。

相關焦點

  • 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裡,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川陀太空認為,根據火星地震的數據,結合NASA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火星內部地殼結構與月球更像,這說明火星內部也是一個極度缺乏水的環境。圖註:洞察號探測火星火星地震與月球相似因為地球內部的微弱振動與地殼中的流水有很大關係,地殼裂縫中其實是有大量的液態水、礦物質,這些物質可平穩地傳遞振動能量,就像一個傳接器那樣。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鑽頭鑽到了巖漿?
    此時此刻,中美英等12國科學家正在西南印度洋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此時此刻,遠在近萬公裡之外的中國大量網友,發出了自己的擔心:「打穿了地幔,海水是否會倒灌進去?」 「是不是會打出巖漿?」 「會不會引起火山爆發?」
  • 人類最有可能打穿地殼的地點,印度洋大洋中脊「亞特蘭蒂斯淺灘」
    目前人類對於地球內部結構的探索,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手段,根據地震波的反射情況,我們把地球內部劃分為三個部分,由外到內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地球的平均半徑大約為6371千米,從地表到地心劃分成三層,但是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厚度不是均勻的。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秘密
    目前,人類雖尚無法抵達地球內部,但也正在一點一點往地球更深處探索。  近日,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進行一次大洋鑽探活動,這次活動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735B鑽井  (1公裡南)  第二階段目標深度  深度(米)  地幔  AtBk6鑽井  解讀>>> 最直觀數據探尋地球深處信息  解讀>>> 最直觀數據探尋地球深處信息  來源/IODP官網 製圖/方磊  地幔是地球上一個比百慕達
  • 挖穿地殼直達地幔,比登月還難,我們有生之年能看到嗎?
    挖地球非常有意義。因為人類所有的礦產資源都埋在地面以下,地球深處有無數的寶藏,黃金、白銀、鑽石。》如果我們在地球上打洞,一直挖,會遇到什麼?答案是,有想像不到的困難。1970年,前蘇聯在靠近挪威邊境的科拉半島打了一口超深鑽井,鑽探深度達12,263米。
  • NASA「洞察號」傳來火星內部「情報」:地殼或分三層
    @科技日報 12月16日消息,綜合《自然》《科學》雜誌15日最新報導,NASA「洞察號」探測器傳來火星內部「情報」:火星的地殼可能由三層組成。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
  • 2020年,將打穿地殼,直通地幔,探索地球內部
    一個由英國科學家Damon Teagle領導的科學小組,正計劃執行一項空前的鑽探計劃:打穿地殼,首次直接獲取地幔物質樣品。他們將在太平洋某海域開始向地幔鑽探,開始為進軍地幔邁出第一步。這個瘋狂的計劃選擇太平洋進行,是因為此處地殼最薄,只有4023米。
  • NASA「洞察號」傳來內部「情報」: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綜合《自然》《科學》雜誌15日最新消息,NASA「洞察號」探測器傳來火星內部「情報」:火星的地殼可能由三層組成。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摘要: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別約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顯然,人類對自己腳下地球的認識現在只限於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殼的10多千米深處。
  • 打穿地殼看地幔 地球心臟到底啥樣
    按照鑽探計劃,在「決心號」首次鑽探之後,還將有更深的鑽探作業。莫霍面地殼和地幔層間的一個界面平均深度17 陸地區為33 海洋區平均61990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通過觀測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率先提出地球的地殼和地幔之間存在一個不連續的分界面。人們稱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
  • 人類何時才能鑽穿地殼
    打穿地殼的計劃至少10年內不可能提上日程 人類接觸的高山深淵,其實都屬於地殼。相對於6000多公裡的地球半徑來說,地殼只是表面的一薄層,論厚度其比例遠比不上雞蛋殼或者西瓜皮。 地球科學界夢寐以求的理想是打穿地殼,鑽進地幔,揭示地球內部奧秘。
  • 地球內部有個小太陽,即將為人類發電,採暖
    仰望天空,用肉眼能看到的最大天體就是太陽,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表面溫度近6000攝氏度,其內部一刻不停地進行著大規模的核聚變(nuclear fusion),其原理類似氫彈連續不斷地爆炸。太陽產生的巨大能量,主要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輻射,傳到我們這裡要經過1.5億公裡的真空,還要穿透2000多公裡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數據顯示,火星地殼也分層,厚度為20公裡或37公裡,是兩層還是三層,具體取決於地震波的反射是否準確跟蹤到地幔的頂部。
  • 馬裡亞納海溝是海洋的最深處,再往下是什麼地方?穿透地殼了嗎?
    我們通過衛星,可以對地球表面有更詳細的了解,可以說有了衛星之後,地球表面90%的地方已經沒有什麼秘密。可是地球可不僅僅是一個表面這麼簡單,佔地球表面71%面積的海洋遠比地表要神秘和複雜,而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只有5%左右,還有95%的海洋我們是不了解的,尤其是深海更是人類探索的一個盲區。除了海洋之外,地球還有一個最神秘的區域,那就是地球內部。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進入地幔,是科學的奇蹟還是作死的第一步?
    【每日科技網】  人類對於自己腳下的土地的認知恐怕還趕不上對宇宙的認知,人造飛行器能飛出太陽系但幾千年來沒有人類的任何設備鑽透過那薄薄的——最厚只有十幾公裡的地殼。
  • 火星地殼是一個「夾心蛋糕」,竟然有三層「夾心」,地殼非常薄
    2018年11月在火星實現「軟著陸」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近日又傳回了好消息,NASA方面的科學家表示,洞察號如願以償獲取到了火星的內部結構數據,通過數據顯示,火星的地殼一共有三層,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夾心蛋糕」一般。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  為什麼要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個問題就像1970年尚比亞的瑪麗·尤肯達(Mary Jucunda)修女寫信質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副總監恩斯特·施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一樣,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孩子吃不飽飯,為何NASA要花費數十億美元去探索火星。  回答這個問題既有抽象或哲學層面的,也有具體和實用的。
  • 日本人受不了地震了,發誓要研究地球內部構造,宣稱要打穿地球!
    人類的科學技術已是今非昔比,上至太空,下至海洋。即便人類已經登上月球,但對地球的研究遠非不夠,這其中就包括對地幔和地核的研究,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幾乎可以用無知來表示!不過未來幾年,人類或許在地球內部的研究上更進一步!
  • 科學家將首次打穿地球殼幔邊界 探尋莫霍面
    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已登上美國「決心」號鑽探船,準備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打穿地球殼幔邊界的第一次大洋鑽探。  這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第360航次,也是名為「SloMo」計劃的第一個航次。「SloMo」是「慢速擴張脊下地殼和莫霍面的性質」縮寫。該計劃致力於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以檢驗「在慢速、超慢速擴張脊下方的莫霍面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的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