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專家證實神五返回時楊利偉滿臉鮮血出艙

2020-11-27 搜狐網

資料圖片:神舟5號返回艙艙門打開,航天員楊利偉在艙中向眾人揮手

  有網友發帖稱,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我國首位「太空人」、航天員楊利偉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專家證實,楊利偉在出艙時確實受了傷。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行的「神舟號載人飛船的發展」講座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擔任神舟飛船應急救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李頤黎教授表示,楊利偉落地前忘了摘下耳麥而被劃傷。

  李頤黎教授表示,當時飛船落地時有一定衝擊,楊利偉忘記取下戴在頭上的耳麥,被耳麥的稜角劃傷嘴角,「劃破了皮而已,出血並不多」。

  李教授表示,在此後的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返回時,他們都再三提示航天員,落地前取下耳麥。

  人物介紹

  李頤黎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是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曾主持我國載人飛船的論證工作並擔任載人飛船應急救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參與了神舟一號至七號載人飛船的相關研究工作。

相關焦點

  • 楊利偉滿臉鮮血出艙,11位神舟飛船太空人「飛天」背後的故事
    楊利偉滿臉鮮血出艙楊利偉,1965年生。2003年10月15日,駕駛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完成飛天任務。有網友發帖稱,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我國首位「太空人」、航天員楊利偉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對此,擔任神舟飛船應急救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李頤黎教授表示,楊利偉在出艙時確實受了傷。當時飛船落地時有一定衝擊,楊利偉忘記取下戴在頭上的耳麥,被耳麥的稜角劃傷嘴角,「劃破了皮而已,出血並不多」。
  • 楊利偉出艙時嘴角流血,他經歷了什麼?專家說出真相才知多危險
    就得當楊利偉成功著落地球的直播時不過,有細心的網友就發現了,楊利偉出艙時嘴角殘留有血跡。這讓很多人都懷疑傳聞中說他滿臉的血液是否是真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因為人們傳播得越來越離譜,所以有專家出來澄清楊利偉嘴角上的的確是血跡。
  • 楊利偉出艙時嘴角帶血,他返航時遇到了什麼?五臟六腑可能被震碎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中國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乘坐「神舟五號」飛船的特級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進入太空。飛船在太空中飛行了21小時,繞地球運行14周後,於16日清晨6時23分安全返回地面。楊利偉成為第一個乘坐中國人自己的飛船進入太空的中國人,掀起了中國探索外太空嶄新的一頁。
  • 楊利偉出艙嘴角流血,還要坐輪椅,主要是因為在太空時間太久了
    其實呢,對於太空人來說,進入一次太空是十分的辛苦的,就在楊利偉順利返航的時候,整個過程也被直播出來,當打開艙門的那一刻,楊利偉的臉色十分蒼白,而且臉上還有血跡。雖然當時是直播,但是據後來所述,其實在楊利偉打開窗,打開艙門的時候滿臉都是鮮血,因為不能夠讓觀眾朋友們看到這一面,所以就會把臉上的血跡給擦乾淨,而且在他出艙門之後根本就站不在那裡,最後還是被醫護人員給抬出去,然後一直坐在輪椅上面,其實這是因為飛船在著陸的時候,衝擊力非常的大。
  • 楊利偉前已犧牲22人:返回地球的開傘極危險,傳言出艙時滿臉是血
    而科馬洛夫這樣一位優秀的太空人就這樣造就了一場本可以避免的悲劇,歸來之時返回艙垂直墜下,烈火熊熊燃燒,屍骸只剩下一塊燒焦的足骨。自從人類開拓了載人航天的活動以來,已經有22人奉獻出自己的生命,而其中有半數都是在太空飛行器返回著陸的過程中喪生。
  • 【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神舟五號」:楊利偉上天了!
    火箭點火發射的瞬間,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醫學監督崗屏幕上顯示:楊利偉的心跳依然只有每分鐘76次——資料表明,國外航天員在火箭發射的瞬間,心跳達到每分鐘140次仍屬正常,而楊利偉則創下了太空人心率最穩定的紀錄;太空上,他按計劃準確無誤地完成了110多項操作,看著蔚藍的地球,他在工作日誌背面寫下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並把日誌舉到攝像頭前,與全國人民一起分享激動的心情。
  • 費俊龍聶海勝其中一人將領軍神七 出艙太空漫步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號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著陸新華社資料圖片   費俊龍聶海勝或領軍神七  將在太空漫步一小時  新快報訊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即將於今年10月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預計搭載三名航天員,並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 楊利偉解密航天服 央視「重現」出艙畫面
    向未來》節目中,再度復刻中國人首次太空出艙的偉大一幕。航天英雄楊利偉帶著兩套航天服現身,不僅與科學顧問張雙南一起講解航天航空實驗原理,還與13歲中學生一起「再現」經典出艙畫面。   楊利偉解密航天服袖口鏡子 觀眾點讚設計巧思   當艙內、艙外兩套航天服赫然陳列在《加油!向未來》的舞臺上,便成為「加油」、「未來」兩隊隊員的視覺中心。
  • 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15年間卻未再入太空一步,專家道出原因
    而究竟事實是否如此,當事人從未正面回復這些問題,不過我們通過當年的事情經過一點點地揭開真相,首先讓我們先熟悉一下楊利偉的個人資料: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遼寧葫蘆島的他從小就因為居住海邊而有一個翱翔天空的夢想,長大後因為在中國解放軍空軍大學的他以優異成績進入當時的空軍殲擊部隊任飛行員,後因身體條件、心理素質的優等被選拔成為第一批航天預備員,在成功當選之後,楊利偉不斷堅持鍛鍊和學習
  • 「神五」直播內幕:楊利偉進艙圖像是「自拍」
    軍方電視臺獨家直播  聶局長說,雖然央視沒有對神舟系列飛船發射作過現場直播,但東風電視臺從神一到神五發射均作了現場直播,只不過在是發射中心內部作直播。一是為了積累圖像資料,二是考慮到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發射過程中都在一線參加實驗任務,不能親眼目睹飛船發射的壯觀場面。
  • 楊利偉太空發現了什麼?
    楊利偉是大家都熟悉的人,是中國第一個成功飛上太空的人,但是有人提出楊利偉在出太空艙的時候嘴角有血跡,不過後來就沒有了明顯是被直接擦掉了,而後面楊利偉很多舉動有些不正常,人們更有了不同的猜想,楊利偉到底在太空有了什麼驚人發現呢,和探秘志一起探究一下。
  • 楊利偉首次證實:神舟二號返回時降落傘沒打開,若載人必死無疑
    前不久,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同志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專訪。當被問到「如果是普通正常人坐著你當時的神舟五號能活著回來嗎?」的時候,楊利偉略一思考後說:「活著,是沒問題的。」楊利偉這樣回答是由有原因的。在整個「神舟五號」飛行過程中,楊利偉經受了兩次重大考驗:一次是長達26秒的共振,全身使不上力,內臟很難受;另一次是返回時衝回稠密大氣之後,降落傘破了一些,返回艙急速落地後一下彈起,再摔下去。楊利偉整個人向右肩方向撞去,頭部猛甩過去,麥克一下把他的嘴捅破。隔14年,楊利偉嘴唇下方的白色傷疤仍清晰可見。這不是神舟飛船第一次因為降落傘問題出現重大故障了。
  • 細數中國航天史上的意外,楊利偉: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在火箭上升的時候,因需產生重大的加速度,身體要承受大約6G的壓力,因當時經驗不足,設計艙體內座椅時未考慮到共振的產生,火箭的震動與人的內臟產生共振,還要疊加在大約6個G的壓力負荷上,極其危險與痛苦。楊利偉事後回憶「共振是以曲線形式變化的,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心裡就是覺著自己快不行了」。
  • 「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
    這個展區以館藏的「神五」「神六」的珍貴文物來表現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新中國的航天工業起步於1956年,迄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和水平。我們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製和試驗基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成功研製開發了包括科學試驗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在內的多種應用衛星,成功研製了12種型號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
  • 楊利偉當年上天時曾帶了把手槍,難道要去對付ET?其實是這樣用
    當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上天的時候,確實是帶著一把手槍的,楊利偉在他的書中也講到過,當時他帶的就是下面這樣一把手槍:不了解的人可能很是納悶,他帶一把手槍上去幹嘛呀?其實都不是,他帶一把手槍,主要是為了防身用的,而且目的並不是在天上使用,而是要在回到地面上時備用。
  • 楊利偉披露神五飛天故事:胡錦濤主席含淚送行
    航天英雄楊利偉二十九日來到海南大學演講,和千餘名學子共同分享了「飛天」的諸多趣聞逸事。  胡錦濤主席含淚送行  發射「神五」當日清早,胡錦濤主席來到指揮中心,親自為他送行。讓楊利偉心靈震動的是,他看到胡主席眼裡飽含的熱淚。
  • 楊利偉返回地球,為何再也沒去外太空執行任務?原因讓人心疼
    中國曾在2003年10月15日發射「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中國航天員楊利偉開始了首次太空執行任務。神舟五號飛船在太空中停留了一日,而後載著楊利偉返回地球,但自從這次太空任務圓滿完成後,楊利偉卻再也沒有去外太空執行過任務,這是為什麼呢?調查的原因讓人心疼。
  • 航天英雄楊利偉(嘴角流血)上天時經歷了瀕死26秒
    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楊利偉返回地球,為啥17年都再不上天?太空後遺症對他影響很大
    但是科技的發展,必然又需要無數科學家和試驗者的辛勤努力,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國家威武霸氣的武器和一身精氣神的軍人,但他們背後的汗水和鮮血,則是我們難以接觸到的。當今時代,陸地已經不是稱霸的唯一領域,海洋和天空甚至宇宙都成為我們探索的空間,只有在這三個方向都有驚人的研究,我們的國家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稱之為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