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家裡燉雞湯,爸爸媽媽都要爭幾句,爸爸希望多加點水,可以多喝點湯;媽媽總是少加水,說湯要濃點好喝。雞還是那隻雞,燉還是柴火土灶燉,水多自然就淡,湯少就濃,濃湯對味蕾的刺激更顯著,更顯鮮美。
雞湯我們講究濃淡,濃淡指的是物質在湯水中的濃度高低,雞隻有一隻,物質總量是相對固定的,湯水多,則濃度低,滋味淡;湯水少,濃度高,則滋味濃。雞湯的濃淡完全在於母親燉湯時對水量的把握,與這隻雞的品質沒有太大關係。
品茶不僅講究濃淡,更關注厚薄。茶味的濃淡比較好理解,指一杯茶中,可溶性物質的濃度值,濃度越大,滋味越濃,反之亦然。對於懂得看茶泡茶,看人泡茶的茶藝師,把握茶湯濃淡是基本功,水溫高低、投茶量多寡、茶器形制、注水量與注水方式、坐杯時間等等都是調節茶湯滋味濃淡的重要手段。喜歡喝濃茶的朋友更喜歡用溫度高的開水、多投茶、用保溫效果好的茶器、減少注水量、不怕猛衝,還喜歡長時間坐杯。茶湯濃淡的把握容易,難伺候的是人的味蕾與喝茶時的心情。
茶味的厚薄,很多茶友會與茶湯的濃淡相混淆。在實踐品飲中,二者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初入門的茶友的確不容易分辨。
茶味的厚薄,主要指茶湯中可溶性物質種類的多寡與含量比例,可溶性物質種類越豐富,含量比例越協調,則滋味越厚,反之則顯寡薄。茶味的厚薄需要關注可溶性物質的種類,同時還需要關注比例的協調,例如酚氨比適當等。有時我們會喝到一些苦澀感重、回味不顯的茶,這類茶看似味道濃重,實則寡薄,茶湯中物質成分單一,比例失調,沒有後味。
一杯滋味豐富厚重的好茶,需要優質的原料,到位的工藝。常說好茶味淡,其實是淡而不薄,好茶一般採摘等級高,工藝講究,內含物質含量豐富,比例協調,對味蕾刺激性小,例如帶有澀感的多酚類與鮮爽滋味的胺基酸合適的配比,帶給我們鮮爽回甘的體驗,而不是澀而不化,苦而不退。豐富的內含物質充盈口感,會有垂墜感,全方位喚醒味蕾,協調而醇和,令人心生喜悅,喝完還想再喝。許多茶友不一定善於客觀描述品飲體驗,一杯接一杯的品飲便是對一盞好茶最高的讚譽。
茶味的「厚薄」與「濃淡」都是品飲體驗,許多茶友會誤以為滋味濃的茶就是「厚」;滋味淡的茶就是「薄」,實則二者有著巨大差異。茶湯中濃度高的單一物質會刺激鈍化的味蕾,卻無法喚醒口腔中多樣的味覺體驗。
實踐中,需要我們多喝多對比多感受,茶味的濃淡主要因素在於衝泡的把握;而茶味的厚薄更多是茶葉的品質,在於原料與工藝。
一杯好茶,是淡而不薄,喜歡濃茶只要坐杯等簡單的操作;而「薄」茶即便泡濃了,也是寡味的。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滋味特徵。中正平和、清微淡遠是許多好茶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