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澀,才是白茶應有的真正澀味?三分鐘為你讀懂澀滋味!

2021-01-15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遙想人間五月,是一年中最不怕「澀」的時候。

彼時,青梅當道。

青梅的採摘時間,堪比白毫銀針一般簡短。

往往只有十來天,轉瞬而逝,一不小心錯過,便能懊悔一年。

青梅充滿青澀的滋味,卻不會令人心生煩惱。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青梅的滋味,宛若初戀,懵懂動人。

不怕這股子澀,自然是有原因的——

梅子的澀,需要糖和蜜來相對。

脆嫩的青梅,可以做成青梅酒,脆梅,話梅,梅醬……

梅子中的澀,搖身一變,成了一股令人著迷的滋味。

但除去梅子特有的澀,其他的澀,便讓人生不出喜愛之情了。

苦茶濃茶的澀,變質滋味中的酸澀,刮著舌尖味蕾,令人難受。

茶的澀,似乎是基因定下的滋味。

但怎樣的澀,才是茶應有的真正澀味?

《2》

酸澀,絕不正常!

酸和澀,在果子中往往相伴而生。

酸味添上澀味,讓人一嘗,就知道這果子還未成熟,不夠美味。

彼時的酸,誕生在果子中,不是罕見的滋味。

咬一口未成熟的梅子,會有酸澀令人倒牙。

酸澀,意味著果子的不成熟。

然而,當這二者在茶湯中相伴而生,便成了一件詭異的事情!

須知,白茶縱使有700多種豐厚的內物質,卻沒有一味,能與酸拉上聯繫。

水果中的酸,來自有機酸——

檸檬酸、蘋果酸、酒石酸,抑或是少量的苯甲酸、水楊酸、琥珀酸等。

這些有機酸,是水果能量代謝的中間產物。

也正是這些不同的酸味,決定了水果的品質和風味。

白茶的內部,卻不曾有過這些有機酸。

白茶的酸澀滋味,往往只可能來自一種情況:發酵過度!

發酵過的食物,它們的酸味,來自無氧發酵繁殖的乳酸菌。

它的產物極其複雜,包含乳酸,醋酸,乙酸等小分子鏈。

而白茶是一種微發酵茶,若是工藝儲存出錯,發酵過度,同樣滋生這些酸。

品質優秀,儲存到位的白茶,根本與酸味搭不上邊。

唯有渥堆、儲存室受潮發黴,日積月累,茶葉才會變成如此酸澀的模樣。

白茶的陳化需要避開溼氣、雜味、光照、高溫。

一旦白茶接觸到這些要害的物質,它的陳化步調便會失常。

尤其是接觸到高溫和過多水汽的白茶,很容易發酵過度,釀成變質的下場。

潮溼水汽和發酵,共同鑄就了「酸」的基礎。

而白茶另一個特質:吸附性極強,若是儲存不到位,水汽便會納入它體內。

水分一旦超標,在茶葉的長期儲存過程中,必然會響茶葉內質的變化。

水汽和葉片糾纏,加上氧氣的催化——

茶葉中原本的糖類物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產生乳酸、乙酸。

故而,白茶有了酸味,澀味也更加明顯。

此時的「酸澀」,已然是白茶的變質滋味。

當在白茶的茶湯中感受到微妙的酸澀,無論新老白茶,都只是變質白茶。

酸澀白茶,品質出錯!

《3》

苦澀,檢查衝泡手法!

與酸不同,苦味和澀味,在白茶的水浸出物中有跡可循。

苦味,來自咖啡鹼;澀味,來自茶多酚。

而若是碰見苦澀的白茶,歸根究底,是茶湯中的水浸出物失衡。

沒錯,衝泡手法正確的好茶,是很少釀成令人難以下咽的苦澀茶湯的。

一杯茶的滋味,由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構成。

無論是哪類白茶,都少不了清甜滋味的茶氨酸,甘甜滋味的茶多糖,苦澀滋味的茶多酚和咖啡鹼……

水浸出物物的不同比例,構成了一杯白茶的不同風味。

「苦澀」滋味當道,必然是水浸出物這個要素出了問題。

劣茶,是苦澀滋味出現的第一原因。

內質單薄的茶,苦澀滋味的凸顯,是茶葉中其他內物質缺乏的原因。

工藝出錯,內質流逝的劣茶,苦澀滋味當道也不稀奇。

選錯劣茶,是苦澀滋味傷害味蕾的第一原因。

但,優質好茶,碰見錯誤手法,也免不了出現苦澀茶湯。

標準容量110ml的蓋碗,投放比例正確的茶葉,是泡好一杯白茶的基礎。

白茶的工藝極其簡單,這便意味著白茶的茶葉內部,儲存了大量的內質。

尤其是原本品質就優秀的白茶,葉片中的豐厚內質得到大量的保留,蓄勢待發。

投茶過多,過多的茶葉帶來過度的內質——

茶多酚、咖啡鹼、茶氨酸等等物質,在茶湯中的含量大大超標。

其中,過度的茶多酚和咖啡鹼,苦澀難免。

110ml的蓋碗需要投5g幹茶,是白茶蓋碗衝泡的標準,無論新茶老茶。

拿捏好投茶比例,是避開「苦澀」滋味的第一步。

隨後,正確的衝泡手法,還需要快出水。

溫杯燙盞,取好合適的幹茶,注入沸水。

出水速度,是新的掌控茶湯滋味的要素。

出水稍慢,茶多酚和咖啡鹼都釋放過多,浸泡茶湯,影響風味。

出水耽擱,茶湯便沉澱成「濃鬱」的茶湯,苦澀,即是茶湯的主要滋味。

快出水,是避免茶湯過分苦澀的重要要求。

調整的蓋碗出水口,快速傾出茶湯,出水的速度不得超過八秒。

茶湯的完美滋味,便在這與時間賽跑的出水速度上。

超過這段時間,好茶,也難免苦澀。

選好茶,掌握投茶和快出水,使得優質白茶掙脫苦澀。

《4》

微澀,觀察整體滋味!

苦澀、酸澀,都是茶湯有缺憾的表現,那麼,微微的澀味呢?

茶湯的微澀滋味,需要從茶湯的整體風味出發。

茶湯微澀,有兩種可能性。

一,是茶湯寡淡,各種滋味都極淡的情況。

二,是茶湯鮮香瞬爽,苦澀滋味輕盈而不濃烈的情況。

這兩種情況中,前者,是遇上劣茶的表現!

劣茶本身最大的缺憾,便是它毫無內質可言的本質。

茶湯的滋味,全依賴於茶葉中的水浸出物。

而水浸出物的含量高低,全看茶葉的品質和工藝。

一杯白茶,若是湯水滋味單薄,箇中滋味都淡,是產區工藝帶來的缺陷。

產區缺陷的白茶,溫光水氣土條件皆差。

過於猛烈的日光,不夠疏鬆的土壤,使得茶葉中的內質積累緩慢。

不僅如此,這單薄內質還要被陽光蒸發掉部分,茶葉的內質自然遜色許多。

隨後,工藝出錯,無論是渥堆還是高溫烤乾,都是傷害茶葉內質的手段。

渥堆,會不斷消耗茶葉的內質,過高的溫度加速內質的揮發。

高溫,亦是內質消散的重要渠道。

產區和工藝,是茶葉品質的重要環節。

它們定奪著茶湯的優秀或平庸,湯水薄滋味淡,必然要先檢查產區和工藝。

衝泡劣茶,茶葉單薄的內質支撐不起茶湯的稠度,稀薄的內質釋放在湯水中,茶氨酸含量不足,拼湊的茶多酚代來三分苦澀。

劣茶微澀,是單薄內質中之剩茶多酚的滋味。

而好茶「微澀」,與鮮香醇爽同時出現。

足夠豐厚的內質,帶來清爽甘潤的滋味。

連苦澀滋味的茶多酚和咖啡鹼,滋味都不再明顯。

它們的滋味被其他物質包裹修飾,更加柔和。

當茶湯微澀,需要檢查此時的整體風味,究竟是否圓滿如意?

《6》

白茶,是品茗之茶,是家常解渴之茶,也能是應酬飲宴之茶。

酸澀的茶湯,品質出錯。

苦澀的茶湯,需要檢查手法和茶葉品質。

茶湯微澀,需要感受風味。

品其滋味,讓好茶的微澀,成為茶湯僅有的「澀」。

泡茶可以隨心,卻不能用錯誤的方式耽擱茶湯的滋味。

苦澀,酸澀,是茶湯滋味出錯的警鐘。

清茶有味,苦無裨益。

喝懂真正的澀,才是真正懂了茶的滋味。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這個綠茶的鍋白茶不背!
    喝過白茶的朋友都知道,白毫銀針滋味極清淡,如同一個眉目清潤的舊式女子,何來「發苦」之說?而白牡丹,姿態妖嬈,滋味清新,花香撲鼻,蘭桂婉轉,也實在沒有「發苦」的跡象,除非惡作劇,把它放到保溫杯裡,放多多的茶量,蓋上蓋子悶上大半天再喝。
  • 保存3年的白毫銀針味道「澀」正常嗎?教你怎樣區分收斂性和澀感
    喝白毫銀針能品出歲月的痕跡,不是毫無道理的,有一句老話「白茶,一年為茶,三年為藥,七年為寶」。這裡就有茶友問了,陳放三年的白毫銀針,「澀」正常嗎? 按慣性思維理解,應該是茶湯顏色越深的茶葉,湯感越順;年份越久的白茶,湯感越柔,事實卻往往並非如此。茶友要想問陳茶為什麼「澀」,就要先區分收斂性和澀感。
  • 明明澀味濃重很難喝,卻被說成是好白茶?到底哪裡出問題
    入口,便是澀,非常澀,澀得整個舌頭都麻木了。感覺舌面上生起了一層褶子,那種感覺久久不會散去,喝水都於事無補。前幾天,在網上看到,有人說,白茶帶有澀味是好茶的表現。那一瞬間,腦海中浮現的就是,那口柿子咬下去,殘留在口中的感受。
  • 不僅僅是白牡丹餅,這六大因素決定一款白茶的澀感,別不在意!
    比如,昨天,在村姑陳為新書奮筆籤名的時候,就有一位極有見地的茶友,來提了關於白牡丹餅的問題:2017春牡丹餅,採摘標準顏色也對,入水有花香奶香,生津,但是舌面澀感明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呢?但是,由於福州水質好的緣故,普通的水,也能激發出白茶的香氣和滋味,讓茶葉泡出來的茶湯,清澈透亮、白毫浮遊、清甜甘潤、淳和綿長。單純的村姑陳就以為,所有地方都跟福州一樣,只要買稍微有點品牌的礦泉水或者純淨水,泡出來的茶湯,必定跟福州的水泡出來的一樣好喝。
  • 品質到位的老白茶,煮出來的茶順滑、綿柔,無需添加紅棗去除澀味
    依個人的看法,煮老白茶不需要額外添加。簡單清飲,更能讓人嘗到一款茶的本真滋味。煮老白茶時,不建議加紅棗煮。同時,同樣不需要加甘草、枸杞、陳皮、牛蒡、菊花、玫瑰等,一同煮茶。因為加料同煮,不僅會干擾一款茶的本真滋味。還會影響到個人的喝茶判斷,容易喝不準真正的茶味。
  • 有些茶為什麼會有澀味? 茶湯裡究竟是什麼因素會讓我們覺得澀?
    茶葉裡能引起收斂感並產生澀味的成分,主要是茶多酚類。茶多酚類亦稱「茶單寧」,是一類存在於茶樹中的多元酚的混合物,可以分為兒茶素(黃烷醇類)、黃酮、黃酮醇類;花青素、花白素類;酚酸及所酚酸類,統稱為類黃酮物質。
  • 你泡的茶又苦又澀,都是因為這幾點
    俗話說「不苦不澀不成茶」,苦味與澀味通常都聯繫在一起,其實苦味與澀味是兩種物質。苦味是味覺上的感受,而澀味準確來說應該是澀感,是觸覺上的感受。茶葉中呈現澀味的主要物質是多酚類物質,例如兒茶素、酚酸、羧酸等,兒茶素類物質是構成茶葉澀味的主要成分。
  • 煮老白茶口感不好喝?茶湯苦澀的背後,藏著被你忽視的3個細節
    稍不注意,這壺茶的滋味就會略有不足,甚至不盡如人意。 前幾天,有位茶友遇到了一個困擾:「明明煮的是老白茶,可為什麼還是不好喝,又苦又澀?」 仔細想來,這其中包含著很多原因。
  • 無論水仙還是肉桂,巖茶的苦澀味重,就是有滋味,就是茶湯醇厚?
    而接招的老虎,頭要貼近地面一些,畫面才有張力。說白了龍虎相鬥圖,要考慮到現實,它們倆應該是進攻蓄勢的狀態。蓄勢而發,才能更好發力。泡巖茶的時候,好茶的滋味釋放也講究順勢而為。滋味緩緩的釋放,風味遞進層次分明。蓋碗泡巖茶,真正內質豐沛的好茶,絕不會在第一衝就達到頂峰。
  • 茶湯有澀味,是因為還沒有褪火?火說,茶湯澀這口鍋,我可不背
    再比如,有一些茶葉,湯水中有澀味,不去檢討是自己的工藝出了問題,整天宣揚是因為「火還沒退乾淨」。然而,火說,茶湯澀這口鍋,我不背!!《2》茶湯中有澀味,跟什麼有關係?那麼,如果按照某些茶藝師的邏輯,認為茶湯澀是因為茶中含有茶多酚的話,那是不是意味著,所有茶葉衝泡後都會呈現出澀味來呢?現實是,只有一部分茶葉會泡出澀澀的茶湯來,大多數茶葉泡出來的茶湯,還是香清甘活,鮮香淳爽的。
  • 茶葉滋味物質:澀味物質、苦味物質、甜味物質、酸味物質
    茶葉滋味物質:茶葉中由味覺能感覺到的茶味構成物的總稱,主要有澀味物質、苦味物質、甜味物質、酸味物質,茶客喝茶的時候最常用的字眼是「鮮」、「澀」、「苦」,這些滋味與茶葉的什麼物質有關?茶葉的澀味,兒茶素表現最為突出,其中酯型兒茶素苦澀味強,非酯型兒茶素爽口、澀味弱。
  • 茶葉「會苦會澀」,是誰的錯?怪茶葉本身麼?其實都是制茶師的錯
    從制茶的角度來說,制茶師傅的目的:無非就是體現出茶葉的特徵,讓茶葉更香,滋味更好,喝起來口感更加柔和,儘量隱藏茶葉的「苦澀」感(弱化茶的苦澀),這就是制茶師傅的目的。小周喝茶經常以一口定論茶葉的好壞,只要入口會體現強烈的澀感,這絕對不是好茶,至少從工藝的角度來說,這茶就沒做好。私以為,茶葉無論多香,滋味多好,只要其苦澀感化不開或者很明顯,都不是好茶。
  • 巖茶出現苦澀味,主要是這兩個原因作祟!
    最後,實在壓抑不住內心的問題:「掌柜的,這茶怎麼這麼苦,這麼澀啊。」「放輕鬆點,年輕人,你沒聽說過一句話嗎,不苦不澀不是茶,巖茶就是這個味道的。」沒喝過巖茶的我們,只好乖乖接受這個結果,腦袋裡自動把巖茶劃入「難喝」、「極難喝」的陣營,恨不得鎖上記憶,再也不打開!但是!麻花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別聽掌柜的扯淡,這種苦澀味重的巖茶,是爛茶。
  • 白茶沸水衝泡,綠茶溫水衝泡,紅茶隨便衝泡?這是真理還是歪理?
    前些天,聽到了一個說法:白茶要用沸水泡,綠茶要用溫水泡,紅茶隨便泡。這樣泡出來的茶湯,真的會好喝嗎?《2》白茶沸水泡?這說法沒錯。白茶的的確確要用沸水衝泡才會好喝。用沸水泡白茶有三大好處,一,香氣更加張揚,二,滋味更充足,三,判斷茶葉品質。沸水是白茶中芳香物質的知己。
  • 你的武夷巖茶,為什麼會出現澀味?除了工藝,還有這個因素!
    苦、澀二字(尤其是澀字),與好茶沾不上邊。風馬牛不相及。但,澀味仿佛是一個暗影,尾隨在巖茶身後,伺機行動。這不,我們在喝茶時,總能發現若干個讓人不痛快的情況,澀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悄悄潛入湯水裡。如一位茶友所問:「麻花同學,好的巖茶,ta的綿柔有力道,是否從頭到尾?
  • 普洱生茶味道很澀,是正常的嗎?
    茶湯中,顯示澀味的主要就是多酚類物質、兒茶素、咖啡鹼等。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澀味是茶葉的基本味道之一。澀味也更是普洱茶的基本味道之一。換個角度看問題,無苦無澀不是普洱茶(主要是指生普)。這是為什麼?個人從茶樹內質、種類、山場、工藝等方面談談看法。普洱茶是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製作的,大葉種茶樹葉子的特點,就是內質蘊涵比較豐富。
  • 2021的第一壺手衝,要酸要甜不要「澀」
    是一種不滑順的觸感,澀感與滑順感是咖啡兩大觸感,澀感在杯測過程是會被扣分的,而順滑感則會加分。 澀感,不等於茶感。把澀感理解成茶感,或許是因為有些人認為茶也有苦澀,但某些綠茶喝起來就沒有苦澀味,味鮮甜而肥美,只要採取正確的衝泡方式和水溫,喝起來完全感覺不到苦澀味,而是很順滑。
  • 喝普洱生茶一定要了解的澀味
    有的澀,茶湯入口立刻表現出來,有的卻要入口之後過段時間才表現出來;有的澀,茶湯入口後漸漸加強、滯留不化,有的卻如同電流,轉瞬即逝,或有回甘;有的澀,表現在上顎,有的在舌面不同部位,有的僅僅表現在喉嚨。澀是一種擴散的、位置不固定的的感覺。
  • 武夷巖茶中,正巖山場的肉桂,為什麼苦澀味不重?
    所以泡出來的茶湯,風味不偏不倚, 香氣滋味得到很好的表達。 如果的產區不好,日照過強的情況,茶青鮮葉內的苦澀物質大量生成,苦澀味會更重。 當然,如果是在做青、焙火的過程中,肉桂的內質徹底被焙空,焙死的情況,也會存在久泡不苦不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