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隆匯·老薑不辣
一、
在討論怎麼做投資前,先請大家先做一個小的測試。
我們把全人類視作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假設那些能最大程度促進人類進化的公司,理所當然應該獲得最高的估值與市值獎賞。
現在,給你一筆錢,構建組合的邏輯只有一條:下注人類進化,且在全球範圍選擇投資標的,你會選哪幾家?(可多選,但不能超過5家):
1、Facebook 2、Google 3、亞馬遜 4、蘋果 5、特斯拉 6、阿里 7、騰訊
二、
只要全球視野做資產配置的人,都能看到本周美股科技股的表現:一大批富可敵國的大市值科技股(所謂的大象)股價紛紛創歷史新高,堪稱瘋狂!
帶頭大哥是全地球人都在用的Facebook。
2017年7月26日,臉書(Facebook)第二季度財報閃亮登場,盈利情況遠超華爾街分析師預測,股價一度跳漲6%,市值突破5000億美元。
這家全球領先社交媒體巨頭當季實現營業收入93億美元(其中98%以上均為廣告收入),同比增長47%;淨利潤達到38.9億美元,同比增幅高達71%。每股收益高達1.32美元,遠超華爾街分析師預測的每股1.13美元。
公司廣告收入中,移動廣告收入佔比高達87%,第二季度達到80億美元,廣告收入增長主要受到廣告播放頻度和廣告價格雙雙提升的強勁驅動。
從單個用戶貢獻收入看,公司整體用戶的單位ARPU值同比增長25.4%達到4.57美元,其主要驅動因素是公司大本營的北美市場(美國和加拿大)的ARPU值按年增長38.5%達到當季每人19美元。
公司的第二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高達53.5億美元,同比增長46%。與此同時,公司還在為了未來進行巨額的資本支出,包括網際網路戰略聯盟、虛擬實境、增強現實和人工智慧等等。扣除這些資本支出後,公司的當季淨現金流入仍高達14.4億美元。
第二季度臉書的核心月度活躍用戶數(MAUs)超過20.06億人, 按年增長17.2%,相當於全球每100個人中間就有29個人使用過一次以上臉書的平臺(扣除臉書唯二未進入的中國、朝鮮市場,相當於全球每100個人中有37人每月使用過一次以上)。公司下屬的四大平臺(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上的月度MAUs均保持良性增長狀態。
臉書的DAU達到13.2億人,基本相當於中國大陸總人口,在唯獨中國和朝鮮缺席的全球市場的覆蓋率超過20%,即在全球其他國家,每天平均每5個人就有1名使用過臉書的產品!
公司管理層在季報中,重申對各大內容平臺的視頻部分的重視,特別是移動視頻。
過去四個季度,除了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略低於分析師預測外,其餘三個季度臉書的每股收益均遠超分析師預測,堪稱驚豔(見下圖):
(臉書季度業績(實際和預測比較)
作為一家體量已高達五千億的公司,我們再來看看年度增長數據,一樣好得不要不要的(見下表):
公司管理層在季報公布後召開的分析師會議上更新了全年費用增幅預測,本年計劃增長40-45%,處於前期管理層預測40-50%的下端。隨著公司收入規模和盈利能力的快速增長,公司的花錢速度遠低於收入的增長,這直接導致公司的淨利潤率不斷提升。
這到底是一家怎樣恐怖的公司,我們來看看扎克伯格是怎麼表述公司的理念的:
「我們對公司取得的進步很自豪。這種進步是伴隨著我們致力於對世界施加正面影響的責任感而獲得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上個月更新了臉書的公司使命。過去10年,我們專注於讓世界更加開放和易於連接。現在我們可以做得更多,來幫助人們發出自己的聲音並幫助所有人與各自的家庭和朋友連接起來。
但是現在,我相信我們有一個更大的責任。我們新的使命是讓這個世界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這算不算「促進人類進化」的另一種表達?
在業績公布後的次日,臉書股價大幅上漲,最高達到175美元以上,總市值一舉超過5000億美元,對應當前的TTM市盈率約為44倍。
我們來複習一下公司上市以來的股價月線圖——經典闡釋了投資界最夢寐以求的那種狀態:「任何時候買入都是對的」:
2012年5月臉書IPO時發行價時每股38美元,上市初期解禁後股價一度跌破發行價。
大約從2013年中開始,也就是公司上市12個月以後,公司股價向上突破,之後就是一條上升的曲線了,至今股價比IPO價格累計漲幅3.5倍。2017年初以來的升幅已超過50%。那些企圖通過做短差賺取差價的投資者,估計一不小心就早早地和臉書說再見了。
另外,順便提一下,80後的扎克伯格已成為全世界第五個最富有的人。
同樣神一樣存在的美股科技股,是「外星人」貝索斯掌舵的亞馬遜。這家電商和大數據巨頭,總市值5100億美元,略高於臉書,TTM市盈率約為200倍。受益於近期股價的快速上漲,貝索斯持有股票市值高達900億美元,一度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這算不算上帝對促進人類進化者的重獎:過去獎賞了比爾蓋茨,這次,輪到在貝索斯與扎克伯格。
而這些,都是我的重倉:我相信那些心懷天下,真正促進全人類進化的公司和人,一定會得到上帝的重賞。
我需要做的,只是跟隨他們。
三、
一直記得格隆博士一篇文章的觀點:你的格局,決定你的財富水平。
深以為然。
如果你格局與眼界不夠,如果你整天雞毛蒜皮,蠅營狗苟,你大概率會去尋找一些「雞毛蒜皮」的小公司,你絕不會把「重倉促進人類進化的龍頭科技公司」提升到投資的戰略高度上。
事實也證明,在獎賞和懲罰這件事上,上帝從不扔骰子。
我們對比全球範圍內的科技股,不難發現兩個現象:
1、科技行業的龍頭的成長性,絲毫不慢於同行業的中小企業,甚至更快,更持續;
2、在營收快速增長的同時,這類龍頭公司的淨利潤增速大多快於營收增速。
所以理所當然的是,在成熟市場上,此類龍頭公司的估值水平都高於同行業的中小企業。我們從截止2017年月27日,全球6大科技龍頭公司的估值數據,可以看到市場對他們的估值是何等的慷慨(見下表):
那麼,除了上帝的獎懲,當前全球科技股龍頭的估值、市值一路高歌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呢?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從科技行業的競爭格局來看,科技行業已經到了剩者為王、贏家通吃的時代。
從2000年前後的科技網絡股高潮開始,幾起幾浮之中,諸多不適應的公司(包括曾經的龍頭企業雅虎、Ebay、8848等等)紛紛落馬,城頭頻換大王旗。
到目前,競爭格局基本確定,科技網絡行業的幾大分支均已被龍頭企業牢牢卡位,網際網路最容易產生交易與財富的最肥沃的土壤(如搜索、社交、電商等),已被巨頭瓜分完畢,細分行業的小企業獨立生存的空間很小,要麼被打死、要麼被併購。隨著各大龍頭公司完成對移動端的客戶資源的瓜分,蛋糕已經基本切分完畢。
由於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轉軌中經濟的特點,我們把全球前沿科技市場分成中國以外市場和中國市場,進行細分行業的領導企業對比分析。
2、龍頭企業已成大象,資源雄厚,對付攪局者辦法多多
雖然前沿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當前的各個細分行業龍頭大多是從2000年前後就一路拼殺過來的(臉書可能算是一個例外!),對細分行業市場的把控能力非常強大,同時對付行業跟隨者也有成熟的套路和打法,不太會給競爭對手對行業的競爭格局產生顛覆性影響的機會了。
典型的例子就是,臉書收購Instagram,以及利用旗下平臺對付新崛起的Snapchat。
即使是尚處跑馬圈地階段的新興前沿科技,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整合後,也會是當前資源雄厚的科技龍頭的天下,只是各自布局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3、龍頭企業更捨得,更有能力與格局為未來做巨額投資
還是以臉書為例。
2017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支出高達37億美元,相當於其淨利潤的54%。
假設將其研發支出的一半資本化,那麼公司就將釋放出18億元的淨利潤,公司的TTM市盈率將從當前的44倍降低到35倍。美國會計準則下,將這些對未來的投資大量進行費用化的處理也會導致龍頭企業報表利潤低估。
這類的典型的就是亞馬遜,由於其將巨額的對未來的投資進行費用化處理,導致其業績釋放一直是落後於收入的增長,其動態市盈率竟然會高達200倍——這可是成熟市場上總市值5000億美元的巨無霸企業呀。
Google是另一個案例:這家公司只有10%的人在負責賺錢,其他人都在花錢,花錢摸索和開發無數異想天開,甚至看起來極不靠譜的技術——比如他們花了巨大人力物力去開發了一個叫阿爾法狗的AI機器人,用來對付世界頂尖圍棋高手。
我們永遠也不知道,會是哪一個異想天開的嘗試,推動了人類在進化的路上走得更快——但,有什麼關係?
錢也分愚蠢的錢與聰明的錢。
愚蠢的錢熱衷爾虞我詐,會與一家扇貝走了又回的企業你來我往,樂此不彼。但最聰明的錢,會去往那些會天然受到上帝獎賞和青睞的公司。
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大象開始翩翩起舞,我們看到臉書、騰訊這樣的市值角度巨無霸的企業邁著輕盈的腳步創造業績和股價的一個又一個新高,我們看到如今美國市場進行的一場比賽是:看蘋果(8000)、谷歌(6985)、亞馬遜(5100)、臉書(5045)四家企業中,哪一家市值最先達到人類資本市場的標誌性巔峰:10000億美元市值?
尾聲
上面這場你追我趕的「市值比賽」,與20多年來中國A股市場的投資邏輯、遊戲規則與認知,截然不同。
而這也恰恰完美解釋了,我們的A股為何十年如一日原地徘徊——這個市場沒有上帝,絕大多數人都在苟且投機,把錢都投向了輪盤賭桌上,沒有人去關心人類的進步與進化。
這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一種惡性循環:投資者與上市公司,誰也不比誰更高尚,大家心知肚明,互相爾虞我詐只是應有的本分。
這種沒有格局的土壤,當然不可能有好的公司(所以我在文章第一部分,絞盡腦汁,實在在A股找不出一隻能給大家選擇的標的,我總不能把茅臺列作促進人類進化的標的選擇吧)。沒有好公司,市場的上漲與財富效應,當然是緣木求魚
買那些代表全人類進化方向的公司吧:因為,他們是上帝的下注——上帝只負責創造人類,進化,還得靠人類自己。
2017年7月29日 於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