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天空 發表於 2012-02-08 09:02:31
如果說以前的基因檢測技術均只有一個「魚鉤」,一次只能釣到一條魚(一種基因)。那麼,基因晶片就好比是一根有成千上萬個魚鉤的釣杆,可同時捕捉許多不同的魚,從而實現對千萬個基因的同步檢測和鑑定。它具有高效率、高通量、快速簡便等特點。趙智賢說,耳聾晶片可以提供從孕前、產前到出生的基因檢測,「只需要從母親的羊水中提取一滴樣品,或者一滴血就可以完成整個檢測。」它可幫助生育父母及時獲知新生命的遺傳信息並採取措施,降低新生兒患遺傳性疾病。
基因晶片將改變「萬人一配方」的用藥模式,在個性化配方上,未來西醫與中醫有可能殊途同歸。目前醫生為同一類病症的患者開出的基本都是標準化藥方,其實人的個體差異直接影響用藥效果,用藥的多少也應有區別。
人類基因組編碼大約有10萬個不同的基因,一個基因又有成千上萬個位點,「多數慢性病會跟幾十個基因中幾個或更多突變位點相關。基因晶片可以對基因分類,並儘可能找出相關的位點,發現哪些基因和位點對於預後表達得好,哪些表達得不好,再根據比對結果提供個性化治療」。一位從事基因檢測晶片服務的海歸創業者解釋道。
「結核病最難治的地方,是其耐藥性高。原來查基因耐藥需要4~8周的時間,而期間多數治療都是經驗用藥,如果產生耐藥,不但治不了病,反而會加重病情,延誤治療。結核病檢測晶片將檢測時間縮短至6個小時,為治療贏取時機。」趙智賢以具體案例作了實證。
基因晶片給西醫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它可以檢測出患者之間的個體差異,使醫生診斷和用藥更及時和提高準確性,但這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科研基礎之上,而且基因的篩查要經過時間的推移才能顯現出效果來。
儘管當前基因晶片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但是卻擋不住它的商業腳步。在國內一些醫院或體檢機構,現在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只需一滴血或一份唾液樣品,你就可以預知會否患上癌症,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美國,越來越多的零售商開始通過網際網路直接面向消費者提供基因診斷測試,他們的口號是不藉助醫生就可以從基因水平上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這種測試甚至已開始通過網際網路瞄準國際市場。
通常,消費者只要付款就能得到一份包括自身的基因、特質及潛在病症的風險等級清單,另外還包括一份針對個人的用藥建議以及生活、飲食和環境上的綜合健康建議,如節食和運動等。國內的價格在2~3萬元不等。
基因晶片的「管」與「放」
那麼,這種基因診斷到底有多靠譜?博奧生物從技術角度給出了一套標準。基因晶片技術必須建立在大量已知基因和基因改變與疾病關係的基礎上,因此其所檢測的疾病相關基因數應該越多越好,而且需要建立一個異常龐大的基因與疾病關聯資料庫,同時要有一套科學的數學模型。還有,基因檢測具有一定的種族針對性,「也就是說如果比對的人群資料庫不同,檢測的結果也會有差異。」 趙智賢說。
而由4位美國生物倫理學、法律及醫學方面的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於該種基因測試是否適用於市場進行了研究。他們表示,基因測試都要通過同一類型的集中數據市場前期調查,許多基因測試公司都給出了長期的預測結果,實際上,要完全了解這些風險與益處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基因晶片三大難題
「基因改變與疾病的關係並不能一一對應,所有基因檢測的結果,並非一定就會發生。同樣,即使你檢測出來攜帶耳聾基因,也並不意味一定會出現藥毒性耳聾。基因晶片還不能完全取代目前臨床實驗室診斷,」海歸的基因檢測創業者認為,當前這個階段應該客觀地看待基因晶片技術,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它的醫學參考價值」。
基因晶片的商機不可預估,誰都想搶一把風氣之先,「管它是不是蘿蔔先佔個坑」,這使得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市場都處在一種魚龍混雜的階段。目前我國生物晶片企業不少於50家,但獲得國家有關部門認證的只有極少數。某些機構把基因檢測的銷售業務外包出去之後,出現了一些銷售方式上的「變味」,有的甚至變成了傳銷。另外,美國的研究小組也在《科學》雜誌發文表示,美國市場上90%的基因測試都沒有通過正式的管理評估。
企業在冒進,而真正的市場化卻還遠沒開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複雜,趙智賢認為,目前基因晶片在藥監局的審批難,進入物價收費流程難以及進入醫保體系難這三大難題,使得其真正邁入市場化商業之路還很遠,而在此之前出現一些市場「亂象」並不難理解。
目前的基因晶片價格還是相對昂貴,而且操作複雜、費時,對操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比較高,國內缺乏大量相應的專業基因檢測和數據分析人員,這也是推進市場化前要越過的障礙之一。2011年衛生部下發通知,決定將基因晶片診斷技術審批權「下放」到省級衛生主管部門。這意味著今後在臨床上,將有越來越多的有資質的臨床醫生使用該項技術。
如何讓基因測試儘早接觸市場,加速其產業化,是各國政府共同的心態。海歸的基因檢測創業者如此分析國內外形勢。在這種心態下,是先「管」起來,還是先「放」下去,「一管一放」的力度又該如何把握,並導致不同的行業生態,這對於各國政府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