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賽樂奇建成全球最大的體外診斷用基因晶片生產線。
十二年前,中大五院教授、副主任醫師宋家武在遍尋體外診斷企業無果後,決定自己註冊公司,將生物傳感器基因晶片技術轉化為產品,珠海賽樂奇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就此誕生。
去年9月,賽樂奇(sinochips)全資子公司在美國堪薩斯州成立,標誌著賽樂奇海外戰略正式落地。Sino意為中國的,chip意為晶片,賽樂奇即「中國芯片」。從命名開始,宋家武的視野就望向全球。
憑藉獨創的生物傳感器基因晶片技術,賽樂奇基因晶片的檢測精度在臨床診斷工業化水平上達到1個鹼基(比分子更小的單位),檢測的重複性達99%以上,在業內處於金字塔尖。「好比同是發射飛彈,別人打出去還有30-40米誤差,我們可以『指鼻子不打眼睛』。」宋家武說。
十餘年來,從學者、醫生到董事長,宋家武和他的「中國晶片」走過了一條怎樣的道路?
艱難創業向全世界「乞討」
兩次採訪宋家武,其間每有員工入內籤字請示。無一例外,所有員工均以「老師」相稱,而非「老闆」。這個從商已十餘年的董事長,依然保留著「導師」的風骨。
在十幾年前,為了實現生物傳感器基因晶片技術的科研成果轉化,宋老師不得不向全世界「乞討」。
基因晶片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90年代被評為世界十大科技進步之一。1999年,宋家武成為國內第一批基因晶片研究人員,在當時國內兩大基因晶片研究陣地之一的上海聯合基因就職,牽頭研發了國內第一個臨床診斷用的B肝耐藥基因晶片,「但當時的準確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幾。」
2002年,宋家武從同濟醫科大學博士畢業後來到珠海,歷經醫生、研究員、教授等各個職業,但基因晶片技術的研發卻從未間斷。
起初,宋家武打算依託其他體外診斷企業做產品研發,但跑遍珠海所有相關企業後,卻一無所獲,「生物醫藥行業風險很高,尤其是創新產品,審核難度更大。」宋家武理解各家企業的苦衷,卻不願放棄。他做出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決定:自己幹!2005年,賽樂奇成功註冊後,宋家武的研發之路方才步入正軌。
「除了技術,我一無所有。」宋家武說,「設備、資金、研究資料都是借來的。」宋家武就職的中大五院並不具備研究條件,為了做研發試驗,珠海但凡有相關設備的單位,他都跑了個遍,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成了他的實驗室。生物材料則是向全世界的同行「乞討」。「生物傳感器基因晶片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還有賴於2004年在美國堪薩斯大學做訪問學者時,其提供的先進設備和完備材料。」
資金也是一大難題。創業之初,宋家武找遍了周邊各家風投公司,與體外診斷企業一樣,風投公司也因風險過大而不願接招。宋家武只能發動「友人天使」,自行籌集資金。「大約90%的資金來自家人和朋友,還有10%是政府支持。」宋家武感嘆,二十幾萬的政府創業基金,雖然杯水車薪,卻也是雪中送炭。
更加棘手的問題接踵而至。
起步之初,賽樂奇產品的指向本是國家一類新藥(世界範圍內首創的新藥),借用各方資源,其實驗室研發的產品均達到一類新藥標準。然而,就在2007年,賽樂奇的主導產品被劃歸為診斷試劑類別,要求在自有的生產基地研發產品,才能申報註冊。這意味著,要繼續研發,賽樂奇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廠房、車間,擁有自己的生產性硬體設備。這也意味著,更大規模的資金、設備和人力投入。
「開弓已無回頭箭。」就這樣,宋家武硬著頭皮,真正辦起了企業。2008年,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1臺生產設備、5名員工,實體企業賽樂奇就此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