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9日訊前天13:30,欽先生來電:鳳起路農貿市場後面有一條小巷叫所巷,每天都有人在這裡賣麻雀,據說每天能賣幾百隻。麻雀都是死的,現場拔毛,2塊錢一隻,買的人挺多。他們說都是夜裡殺了,白天拿來賣,而且有人專門送來的,你們來看看吧!
鳳起路農貿市場蠻熱鬧的,白天進進出出的人很多,這也帶動了周邊一圈小巷子的生意。其中所巷最熱鬧,巷子兩邊開滿了水果店、雜貨店和乾貨店,在上午中午買菜的高峰期,巷子拐角處和人行道上,還會有很多人擺攤。
欽先生已退休,常會到這個農貿市場買菜。他最近發現,在市場外面有一兩家攤位老有人圍著,結果發現是在賣麻雀。
「買的人還蠻多,都是十幾隻、二十幾隻這麼買,好像還有不少老顧客。我問他們,這些麻雀是不是藥水毒死的?他們說是拿網抓的。」
欽先生說,賣麻雀的人早上七八點就來擺攤了,中午生意最好,一直會擺攤到下午。
「你想啊,他們說一天要賣掉幾百隻,每天還要補貨,如果真的是用網捕的,這得多大的數量啊!麻雀吃害蟲的,這種錢賺不來的,我感覺,現在小區裡嘰嘰喳喳的麻雀叫聲都少了很多……」
簡易攤點一天能賣出一兩百隻麻雀
昨天中午,我在錦園3幢樓下的所巷看到一個賣麻雀的攤位。
攤位比較簡陋,就兩張凳子,一張用來坐,一張上面擺著一隻白色泡沫箱。泡沫箱上蓋一塊玻璃,玻璃上放一隻塑膠袋,袋裡已經有十幾隻剝了皮的麻雀。
攤主穿黑色夾克衫,坐在凳子上,從地上的塑膠袋裡掏出一隻完整的死麻雀,從脖子中間下手,只十幾秒,就連皮帶毛地剝了下來。就這樣在玻璃上攢了十幾隻,再一起把內臟清理乾淨,放進玻璃上的塑膠袋。
旁邊還站著兩個中年男人,其中一個戴鴨舌帽的對攤主說,「你弄乾淨點哦!」
「這你放心好了,你自己看著的,都給你弄好!」
另一個穿米黃色羽絨服的男人說,「噶許多雀兒,哪裡弄來的?」
「噢喲,那遠嘞!河南、山東、內蒙古都有的,都是用網捕的,抓牢之後馬上殺掉,他們那邊是論斤賣出來的,馬上殺掉就不會拉屎了——如果拉屎的話,分量都算在裡面能重一點,然後冰好運過來,到我這裡麼,不管大小,2元一隻!」
說話間,攤主已經剝好麻雀,紮緊塑膠袋,鴨舌帽男人遞給攤主60元——他買了30隻。
攤主還不忘自誇幾句,「這裡賣雀兒不止我一家,但我敢說哦,我這裡肯定比他們新鮮。」
穿米黃色羽絨服的男人手提一隻殺白雞,對鴨舌帽男人說,「還是你這些小東西貴咯,我這隻雞也就40多塊,你要60塊,不過,這些雀兒回去紅燒、清蒸,過過老酒味道很好嘞,要麼拿來醬一醬!」
攤主插了一句,「醬的話,一個鐘頭足夠了!」
鴨舌帽男人說,「要醬,這麼幾隻也不夠呀,起碼上百隻!過過老酒是可以了。」
兩人走後,攤主邊剝麻雀邊對我說,「反正每天早上來,下午走,一兩百隻賣賣肯定有的,內蒙古麼也是說說的,很多都是附近抓來的。」
一二十米遠處還有一家攤位,同樣兩張凳子一隻白色泡沫箱,泡沫箱上寫了「麻雀」二字,十幾隻剝了皮的麻雀擺在箱子裡,同樣賣2元一隻。
這個攤主戴一頂黑色皮帽,站在一邊不停跺腳。「肯定不能賣的咯,國家也不讓吃呀,有人來管的,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擺了,有人吃麼總有人賣的。」
攤位邊上還擺著一隻臉盆,盆裡都是麻雀的羽毛。「我們夏天不賣的。夏天剝好一兩個小時,麻雀肉的顏色就發紫,不新鮮了。冬天這樣剝出來擺上一天都沒事,就是天氣太冷了,我都不高興剝。回頭客很多的,你要不要來一點?」他指著臉盆說。
買賣麻雀是不是違法?
杭州市林水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總站資源處的湯處長說,商家說冬天買賣比較多可能是因為鳥類有集群效應,冬天比較容易捕捉,但是麻雀是「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或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買賣麻雀肯定不合法。
「現在買賣麻雀主要是為了食用,有的是用網捕的,這麼做都是違法的,如果營業額在5萬元以上還要被追究刑責。菜場邊這樣的買賣方式,也要處以行政處罰,一般是按照實物價值的1-10倍罰。這個實物價值不是它的售價,而是根據具體野生動物的保護費用核算。」湯處長說。
買賣麻雀,還有感染禽流感風險。
杭州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說,「在浙江,這一段時間還是有禽流感案例的。我們一直都提倡遠離活禽,避免接觸野生禽類,即使撇開合法的問題,就目前情況看來,在捕捉、售賣麻雀過程中就有很多感染禽流感的風險和隱患,吃麻雀就更不用說了!」(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