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患者和家屬的提問!
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我國癲癇患者約有900萬之多,每年約有40萬新的發患者,癲癇的發作形式多種多樣,上期我們講了根據發作類型和症候群分類選擇藥物是治療癲癇的基本原則,所以如果懷疑癲癇發作,應到專業門診就診的。
正確的診斷是成功治療的第一步。 就診時最重要的是向醫生詳細講述發作時的情況(利用癲癇日記規範記錄能讓醫生快速全面了解病情-有視頻資料最好),這是任何檢查都不能代替的,輔助檢查中最重要的是腦電圖。
下面就講講癲癇患者需要做哪些檢查?
腦電圖(EEG)
腦電圖是癲癇診斷和鑑別中最重要的 一項檢查工具, 儘管高解析度的解剖和功能影像學在不斷的發展,但腦電圖始終 是其他檢測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大多數情況下是確診癲癇所必需的,需要注意的是腦電圖的技術性很強,很多時候要做長程腦電圖,一般要包括清醒-睡眠-清醒的全過程,所以做一次大概需要3-4小時,這樣做能提高診斷率。對於一些疑難或發作不典型的病例,同步記錄發作時的視頻和腦電圖非常有意義,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視頻腦電圖。
神經影像學
磁共振成像(MRI)對於發現腦部結構性異常有很高的價值。比如腦電圖中出現的同一部位的異常腦電,引發的原因可能是不一樣的,即可以是外傷造成的,也可以是腦腫瘤的結果,這兩個疾病的治療方向是不同的,所以有時為了查明引起異常腦電圖的原因,醫生會需要患者腦部精確的圖片,核磁共振或CT可以了解腦的內部結構。
所以如果有條件,建議常規進行頭顱 MRI 檢查。頭部 CT 檢查在顯示鈣化性或出血性病變時較 MRI 有優勢。某些情況下,當臨床已確診為典型的特發性癲癇症候群(如兒童良性部分性癲癇)時,可以不進行影像學檢查。
血液檢查
包括血常規、血糖、電解質、肝腎功能、血氣、丙酮酸、乳酸等方面的檢查,能夠幫助查找病因。定期檢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等指標還可輔助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
臨床懷疑中毒時,應進行毒物篩查。已經服用抗癲癇藥物者,可酌情進行藥物濃度監測。
尿液檢查
包括尿常規及遺傳代謝病的篩查。
腦脊液檢查
主要為排除顱內感染性疾病,對某些遺傳代謝病的診斷也有幫助。
心電圖
對於疑診癲癇或新診斷的癲癇患者,多主張常規進行心電圖檢查。這有助於發現容易誤診為癲癇發作的某些心源性發作(如心律失常所致的暈厥發作),還能早期發現某些心律失常(如長 QT 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和傳導阻滯等),從而避免因使用某些抗癲癇藥物而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
基因檢測
目前已經成為重要的輔助診斷手段之一。既往利用一代測序技術,可以逐一檢測已知的癲癇致病基因,僅適用於臨床高度懷疑的某一種癲癇症候群,例如 Dravet 症候群等。目前,基因檢測不作為常規病因篩查手段,通常是在臨床已高度懷疑某種疾病時進行。
大家也可到癲癇管家管理平臺進行諮詢,有任何想要了解的問題都可通過留言來提問,我們會有專業醫生幫您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