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都不能做到的機器,怎麼可能殺掉誰?

2020-10-21 渝川讀書

好萊塢電影甚至我國香港的商業片,都已經向人們呈現過高度智能的機器人。《星球大戰》迷一定不會忘記那個關鍵時候提升而出的機器人R2-D2,而終結者以及跟隨它不斷穿越時空到現代的智慧機器人,目的都是為了殺人(當然,施瓦辛格版終結者在系列電影中逐漸完成了「覺醒」。這些電影所呈現的智慧機器人,功能相當強大,以至於讓人感到害怕:要是機器人有了意識怎麼辦,真的像電影裡演的那樣,發起了起義又該怎麼辦?

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新矽谷機器人創業公司RobustAI執行長兼創始人、機器學習公司「幾何智能」執行長兼創始人、優步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人蓋瑞·馬庫斯,與紐約大學柯朗數學科學研究所計算機科學教授歐內斯特·戴維斯合著的《如何創造可信的AI》一書中指出,「我們最大的恐懼,是人類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存在不合理的擔心,而致使機器人革命胎死腹中。」

就目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而言,不僅根本無法誕生電影中的「殺手」、「保鏢」機器人,而且連動畫片裡呈現的多功能機器人管家也沒有誕生的可能。這本書的作者指出,多數機器人目前及未來都會聚集在那些人類不想做的、流程化、簡單化的工作上,比如裝配線、倉庫。而在當下,最暢銷的機器人實際上僅僅是智能程度很低的掃地機器人,各家企業還不能推出超越吸塵這一簡單任務,能夠幫助我們打開罐子、擰開瓶蓋、拆開信封、除草、修正樹籬、修剪草坪、包裝禮物、給孩子換尿片、給老人換藥、整理餐桌的機器人。


為什麼我們會錯誤的恐懼「機器殺人」?

為什麼從上世紀中期開始,人們一方面就在積極展望機器人革命到來後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又恐懼「機器換人」甚至「機器殺人」?《如何創造可信的AI》一書提出,人工智慧誕生之初,「業界專家就保持著願景有餘,『落地』不足的傳統」,輕率的斷言在一個不太久的未來節點會誕生具有強大功能和兼容性的通用人工智慧。比如,無人駕駛汽車企業從10多年前就宣稱很快、最多1-5年就會讓替代人類手機的產品實現普遍覆蓋,然後逐漸調整自己的時間表;又如,IBM的沃森機器人曾與美國、德國等多家頂尖醫療機構合作,並被視為可以替代人類醫生為患者提供檢查、診斷服務,但機器人不但檢查的精準性不足,而且連剛入學的醫學生能夠識別的一些導致嚴重問題的症狀也不能做到清楚識別。

在《如何創造可信的AI》書作者看來,過高的估計人工智慧的實際能力,輕率斷言,把一點點小進步描繪成意義非凡的革命。書作者建議,讀者如果以後再聽說某個成功的AI案例,可以用6個問題來進行甄別:第一,該AI系統究竟實實在在地做到了哪些事?第二,成果的通用性有多強?第三,有沒有演示程序,能否用眼前的例子來演示?第四,如果出品方或研究人員稱此AI系統強於人類,具體指的是哪些人類,強出多少?第五,該人工智慧將人類與真正的人工智慧拉近了多少距離?第六,如果是無人駕駛汽車,能夠經訓練在白天出行,是否也能在夜間或雪天出行,如果路中新增了一個地圖中沒有的繞行標誌,系統是否知道如何應對?

儘管近年來包括美國、中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全球主要的科技企業都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取得了可觀進展,但「當下的繁榮局面背後,缺少了某些本質上的東西……機器在許多方面依然無法和人類相提並論。」

書中舉例指出,在閱讀方面,人可以在一秒內進行句法分析,並對照自己已有的知識,從而解析新句子、段落、故事、理論——但在目前和已知未來,AI項目根本達不到這樣的理解水平,甚至連朝這個理解水平發展的動力都不具備。正是因此,許多藉助AI進行運轉的社交媒體平臺才會出現為了獲得點擊率而向用戶推薦胡編亂造、標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故事,虛假新聞因而大行其道。道理很簡單,算法、人工智慧目前根本無法理解新聞的內容,無法判斷其中的講述是真是假。


人工智慧當下發展中的多方面風險

我們當下已經越來越多的依賴於數位化助理。比如手機裡的Siri等智能助理,通過其來幫助我們設定鬧鐘、安排日程、提出提醒。但無論是軟體式的智能助理,還是相應的硬體,迄今都未能很好的解決一個問題,即機器對人類的弦外之音甚至含混不清的表達。如果你給保潔機器人說將客廳的東西都收到衣櫃裡,結果回家一看,客廳裡的每一樣東西都被裝進了衣櫃裡,而且為了能裝進去,機器人還將電視機、家具、地毯都分拆成了小塊。

據此,這本書提出了人工智慧當下發展中的多個風險,第一,基本超歸因錯誤。用戶、設計師、科學家往往錯誤的認為機器具有與人類似的智慧,但其實根本沒有。

第二,魯棒性的缺失,以無人駕駛汽車為例,目前還不能很好的應對不常見的天氣、路面瓦礫、交通擁堵,以及人類做出的不常見動作和姿勢。

第三,現代機器學習嚴重依賴於大量訓練集的精準細節,但不能很好應用於訓練過的特定數據集之外的全新問題。一些自動駕駛汽車只能在指定城市(事先訓練過的)駕駛,而不能很好的適應其他城市的環境。

第四個風險是,因為對數據分析的盲目依賴,而助長了原有的社會偏見。有用戶通過谷歌進行搜索,發現黑人常用名字匹配的圖片多為罪犯、逮捕記錄,而白人常用名就不是這樣。而在一些情況下,粉絲可以通過「刷」搜索的方式,讓自己的「愛豆」(痴迷崇拜的對象)在搜索結果的排序中排名靠前。同樣的,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後,對於川普強烈不滿的很多美國網民就通過「刷」谷歌的辦法,將川普與一些負面標籤牢牢的「綁」定。

第五個風險是,目前的人工智慧對於訓練集嚴重依賴,也會引發有害的回音室效應。比如,我們採用雙語文本翻譯小程序對某段中文進行翻譯,再將得出的英語譯文重新用小程序翻譯為中文,幾遍下來,原本流暢的原文就會變得完全語義不通。人工智慧採集的很多所謂的高質量人工標記數據,其實都是機器自動生成的,由此得出的分析結果只能說是謬以千裡。

其他風險還包括,很容易落入錯誤目標的陷阱。比如,如果設計一款踢足球的機器人,要求其儘可能多次數的觸碰足球,這本意是要機器人多帶球、傳球,卻很難避免機器人守在原地,踩著球不停地快速抖動。

《如何創造可信的AI》書中提出,目前科學界必須花費巨大精力,克服上述風險,在可能未來較長的時期中,培養出能夠擁有常識、對周遭事物產生真正理解的機器,要經得起工程實踐的考驗,機器內部要內置失效保護機制(防止機器對人造成致命傷害以及其他失控風險);要能夠用深度理解來取代深度學習,並賦予機器以道德價值觀。(本文首發頭條號「渝川讀書」)

所評圖書:

書名:《如何創造可信的AI》

作者:(美)蓋瑞·馬庫斯、歐內斯特·戴維斯

譯者:龍志勇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廬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相關焦點

  • 人和人是相互關聯的,誰都不能獨善其身
    人和人是相互關聯的,誰都不能獨善其身 2021-01-06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逃出銀河系》怎麼殺掉鯊魚 鯊魚攻略
    逃出銀河系怎麼殺掉鯊魚?
  • 老虎是保護動物,為什麼吃人後一定要殺掉?50年代的教訓不能忘
    在大自然中有不少兇猛的食肉動物,雖然人類是什麼都吃的,但是人類很難對付得了這些兇猛的甚至是大型的食肉動物,就好比海裡的鯊魚,在海裡遊泳的時候千萬要小心不要受傷流血,不然會有鯊魚來把你當成獵物,而且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的,所以有的海灘是有禁止遊泳的標識的。
  • 微信公眾號閱讀量屢破百萬 咪蒙這麼火怎麼做到的
    咪蒙這麼火怎麼做到的  「我很接地氣的,我是那種小龍蝦掉地上馬上撿起來吃的人!」這是作家、編劇、網絡紅人咪蒙在近日接受北京晚報專訪時說的第一句話。   截至今年6月,咪蒙的同名微信公眾號累計閱讀量兩億兩千多萬次,每條廣告45萬元起並在不斷漲價,每篇文章閱讀均超過50萬,大部分文章閱讀量超過100萬。
  • 風箏電視劇結局是什麼 宮庶為什麼沒有殺掉韓冰誰是真正的影子
    對於真的影子,大家也是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為什麼「宮庶」沒有殺掉「韓冰」,那麼「韓冰」和「江萬朝」誰才是真正的影子?韓冰就是真正的影子嗎?那麼風箏電視劇結局是什麼?一起跟隨小編來看看吧!這兩個江萬朝都具備,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就是「影子」,加上江萬朝是公安局副主任,那就時刻有通過電臺與國民黨聯繫的本錢,這是一般人不具備的!風箏電視劇大結局介紹接下來,就是「韓冰」,劇中為什麼宮庶沒有殺掉「韓冰」,僅僅是把韓冰當做一個棋子嗎?
  • 業界| 機器閱讀理解打破人類記錄,解讀阿里iDST SLQA技術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機器閱讀理解的精準匹配分數超越了人類的評測結果。 這兩天 NLP 圈炸鍋了,焦點圍繞著微軟阿里到底是誰先打破了機器閱讀理解的人類記錄。 事情是這樣的。 機器閱讀理解作為 QA 問答技術中的全新領域,允許用戶輸入非結構化文本及問題,機器在閱讀理解基礎上,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回答用戶問題。 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機器閱讀理解技術的最直接應用就是阿里小蜜現在能直接閱讀說明書回答用戶問題了。
  •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央廣網記者石昊鑫 攝)  對於未來機器與人類的關係,他篤定,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而在未來一兩百年,人類將通過技術認識內心。  馬雲肯定地表示,人工智慧時代一定會到來,而這樣的時代需要更多創新者。在未來,不能讓孩子和機器比誰背書的快,而是要讓孩子有創造力、有全球觀、有擔當、有家國情懷。他同時呼籲推進分類教育,稱從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贏得未來。
  • 全職獵人,團長最後會被酷拉皮卡殺掉還是會被西索殺掉呢?
    一方面西索在獵殺他,另一方面他還和酷拉皮卡有著血海深仇,現在這三個人還在一條船上......那麼,假設團長兇多吉少,最後真的會被殺掉的話,他是會被酷拉皮卡殺掉還是會被西索殺掉呢?下面的話,小妖就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酷拉皮卡和西索都曾殺過旅團的人,所以要殺庫洛洛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問題。
  • 專訪「矽谷老炮」約翰•馬爾科夫:人與機器誰將擁有未來?-虎嗅網
    機器之心:幾十年來,計算機的發展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 [1]。但是摩爾定律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您怎麼看?馬爾科夫:首先,人們已經預言過多次「摩爾定律之死」,包括我在內。我們已經到達了摩爾定律似乎正逐漸慢下來的時間點。
  • 如果時光能倒流,能回到過去殺掉自己曾祖父嗎?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一個物體超光速,那麼時間不就倒流了,其實這種說法只是一個假設,而且極可能是不正確的。因為目前宇宙內的速度上限就是光速,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達到光速,更別談超光速了,而且我之前也分析過,假設某一個物體真的會超光速,當你超光速的瞬間,假設時間真的會倒流,你會馬上因為時光倒流回到超光速之前,這樣一來你速度就又小於光速了,然後你又需要再次超光速,一直這樣循環往復,你還是無法超光速。
  • 機器之心2015閱讀計劃
  • 中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時間縮短1000倍,此前美俄都沒有成功
    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大家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小編都會仔細觀看虛心接受的,當然也不要忘記點讚哦,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每天一點點進步,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
  • 全球第一個生孩子的「男人」,他是怎麼做到的?答案可能令人意外
    說起來生孩子相信大家也都非常的清楚,一直以來是女人擔任這一項重要的工作,我們很少有聽說過男人生孩子,這也是10分的駭人聽聞。全球第一個生孩子的「男人」,他是怎麼做到的?答案可能令人意外文中所說的這個主人公名叫託馬斯畢提。他現在是一名男性,但是很多的人可能不清楚他曾經是一名女性,因為從小就比較的想變成一個男孩子,因此他就不讓他服用雄性激素。
  • 次氯酸鈉發生器是如何殺掉水裡的病菌和微生物菌種的呢?
    次氯酸鈉發生器是如何殺掉水裡的病菌和微生物菌種呢?次氯酸鈉消毒殺菌技術性是現階段國際性上營銷推廣應用的一種飲用水殺菌消毒解決技術性,而在應用的應用全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客戶都是會挑選應用。當場製取次氯酸鈉水溶液來完成飲用水的消毒殺菌和除菌。
  • B站「不靠譜」翻譯大賽:機器翻譯,還遠不能取代人工翻譯
    我們都期待著有一天,能有最理性的人工智慧翻譯軟體幫助我們解決語言的障礙,從而做到無礙的全球化交流。不過機器翻譯究竟能做到什麼地步,永遠是讓人質疑的。起碼就今天的技術水平來看,機翻幾乎是最不靠譜的選項。 除了單詞和語法,我們如何理解某句話在字面意義背後的情景?機器翻譯有可能達到理解文化背景的程度嗎?
  • 名偵探柯南:不看臉,赤井秀一和波本到底要怎麼分辨出來。
    其實赤井秀一和波本都是牛人,都很厲害,很厲害。波本是個搜集情報能力,以及觀察力和洞察力都一流的人物,赤井秀一何嘗不是?所以從能力上看的話,只能看出是不是牛人,而不能分辨出是不是波本或者是不是赤井秀一。那麼,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目標。說目標,赤井秀一的目標是什麼?不明確。波本的目標是什麼?雪莉?赤井秀一?還是兩個都是?首先,探討赤井秀一的目標。那麼,不得不說的就是三方秘密談話(至於是哪三方,省略)。
  • 《無心法師3》:無心雖無心但卻夠膽大,做到了常人不能做到的事!
    可能這裡有人要說,不能做之事還不就是無心能長生,我們不長生唄。但小編要說,不!在無心、青鸞和玄鵠吃鍋子的時候,尚青天的意外到來卻是揭曉了。是的,他喝多了,而透露了無心不只青鸞這個娘子。且越說越離譜,讓青鸞憤然離場!
  • 為啥野熊吃了人就一定得殺掉?科學家警告:絕對不能手軟
    自然界其實存在著非常多兇猛的野獸,而這些野獸距離人們的生活而言,其實比較遙遠的,因為大家都是聚集在一起生活的,而一般的野獸也不會輕易踏入人類的聚居地,因此對於這些野獸,人們往往只是知道它們很可怕。
  • 為什麼討論「誰不會被機器取代」是無意義的?
    第一, 探討「機器不能做什麼」,意義不大,甚至是個偽命題。科技的學習速度、發展速度與進步空間,都遠超人類,今天你小瞧機器,明天就會被它打臉;你再怎麼追求將自己「機器化」,機器只會以更快速度比你更智能,這個比拼的輸贏早已註定。
  • 閱讀技巧公式:說明文怎麼做到不丟分?
    說明文的考查頻率略高,考查的材料幾乎全部來自課外,閱讀題中的失分率還是相對較高。說明文常考題型中說明的順序及思路也很很多同學的丟分點,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對於順序判斷分析類題型,如果是時間、空間順序,一般通過表示時間或方位的標誌性詞語即可明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