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李松蔚
跟我學習做家庭諮詢的學生,到實踐的階段,發現個體案例好找,沒有家庭來訪。問我:
哪裡能找到願意一起接受諮詢的家庭啊?
是有難度。事實上,很少有哪家人一開始就意識到:「我們全家都要改變」。心理諮詢的慣例,往往由個體發起求助。自己出了問題,自己想辦法。諮詢師卻說:讓你們全家一起來一趟。
那當然不情願了:憑什麼啊?
對這件事要這麼看: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當然可以自己解決。但假如一個人的問題全都可以由自己解決,就不會產生「家庭諮詢」這種東西了。
孩子跟父母鬧矛盾,父母說:這孩子怎麼這樣,越大越不懂事!看上去是孩子的問題,讓孩子一個人解決好不好?——最好不要。純粹從孩子的角度做決策,他想避免跟父母衝突,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距離,重要的事不通氣,瞞著父母自行其是,衝突不就沒了嗎。但這樣一來,父母恐怕要急得發瘋。孩子的問題是解決了,父母的麻煩更大了。
所以你看,一個人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小事也就算了,稍微大一點的改變,往往不只是這一個人的事,而是這一家人的事。多多少少需要全家一起坐下來聊一聊。這就是為什麼要做家庭諮詢。
往哪裡改變,大家一起商量著辦。
很多人不接受,是因為理解「問題」的方式不一樣。父母看孩子有問題,是覺得家裡每個人都挺好,只是多出來一個「問題」,長在孩子身上。只要用某種方法把這個問題切除掉,把孩子變回去,回到從前的樣子,家庭就可以恢復正常了。
照這樣理解,全家人做諮詢當然無必要。就像家裡的一臺單獨的機器,比如電冰箱不製冷了,那問題一定出在這臺機器的「內部」,跟誰都沒關係。只要把機器送去修理,修好了拿回來就好。
但朝夕相處的人與人之間,可以沒關係嗎?
當然不是,一家人的行為總是在相互影響。一個人無論改變與否,怎麼變,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影響另一個人,更多人,一個接一個。常常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吵架停下來了,換成了不溝通的問題;健康好一點了,學業壓力又提上了日程;孩子長大離家了,父母的婚姻亮起了紅燈;妻子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了,丈夫又嫌家裡沒人照顧……環環相扣,一個點改變,會帶來一連串的改變。
如果還是用機器打比方,就要想像有一條電路把所有電器連在了一起。電冰箱不製冷,問題可能不在這臺冰箱,而是電路斷了電。電路斷電是因為有另一臺機器短路了。這時候,修理工就需要進入這個家庭,把所有關聯起來的環節都看一看。
(牛頓擺,中間的擺錘可能會想:擺來擺去的都是它們倆,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常說的,牽一髮而動全身。
對家庭諮詢師來說,一個人帶著自己的問題來求助(或者更慘,是別人要求他接受幫助),看上去這裡只需要一個人改變,就夠了,而我們的職業精神就是不要立刻同意他。務必請他和家人一起過來,談一談再決定。這不是故意製造麻煩,更沒有武斷假定家人應該為他的問題負責,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相信:他和他身邊的人存在相互的影響。
「我們需要看一看是怎麼影響的。」
雖然沒有指責的意思,但有一些家庭成員還是會從這樣的邀請中嗅出指責的氣味。他們帶著一絲警惕的猶疑:「但我什麼問題都沒有啊?為什麼要我參加諮詢?」我可能會回答:「請你來不是為了找問題,是為了做出一些事關家庭的重大決定」;或者說:「你對他是有影響的,如果有你的支持,有助於他的改變」;甚至:「你可以什麼都不做,我只是要確認他的改變不會妨礙你的生活」。
總之,就是用各種方式讓家庭認識到:你在裡面,每個人都在裡面,你們都不能獨善其身。
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家庭裡的某個成員(常常是爸爸)勉強參與到諮詢裡,但是遠遠地坐在一邊對著手機。問他,就是一臉置身事外:「你們說怎麼樣就怎麼樣,我都可以」。我就對孩子說:「你隨便提要求吧,你爸都可以」。孩子真的提出要求,爸爸瞪大眼睛:「噢!這個不可以!」
他們自己也忍不住笑。所謂的「都可以」,真實意思是:在「不影響我」的前提下才可以。
他們全身上下寫滿了三個字:不想動。為什麼要動?「明明不是我的問題,幹嘛影響到我呢?」我猜,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否認關係的存在。在個體的邊界內解決問題,這樣的想法明顯更公道。給家庭做諮詢,就要理解家庭的這一部分委屈,這事確實不講道理:我什麼都沒做,我的生活也要平白無故地遭受挑戰嗎?——只好把問題放在某一個人,某幾個人身上,用來維持一種幻象:這是個別人的問題,只要個別人改變就好,我不用變。
可惜,人和人是相互關聯的。這是不變的事實。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