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這一稱呼最早是在1877年,由德國的一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的。也就是說在中國的史書裡面從來就沒有絲綢之路這樣的稱呼。

絲綢之路的出現可以說是政治下的附屬品。說絲綢之路,人人都會講到張騫出使西域,與經濟聯繫比較密切。而當時張騫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就是只是政治上,因為當時匈奴對大漢朝形成了威脅,所以才使張騫出使西域來斬斷匈奴的右臂,維護國家的穩定。而對於經濟上的訴求和使命,張騫本人都不知道,更別說後人對當時絲綢之路的詮釋了。

而作為於經濟密切聯繫的絲綢之路,是後人因為有了這條路,才慢慢地演變為經濟上的交通線。歷史上走絲綢之路也只是有三種人,宗教信仰者、商人、使者、而使者像張騫等人是最早的。但後來商人隨著經濟的交流才開始成為這條路上的主要來往者。作為宗教信仰者,大家最為熟悉的是大名名鼎鼎的玄奘。即使到了唐朝,絲綢之路也並不像大家認識的那樣,人流車馬不斷,交往貿易頻繁。而在那時,絲綢之路四周荒涼不堪,路長人稀,唐玄奘就曾記載過路上的慘景:上無飛鳥,下午走獸。甚至作為路途的導向就是橫在路旁的屍骨。

可以想到一路上玄奘法師的艱辛無比,同時證明玄奘法師為了取經心中的那種執著,信念的鑑定。即使後來的神魔小說《西遊記》記載的四十一個故事,八十一難來形容取經的不易,這對於真實的玄奘法師取經來說也不為過。
有時說道絲綢之路,往往會想到是一條貿易絲綢的路,然而真正的絲綢之路,卻是一個道路網,據統計大約有14到15條路。當然絲綢之路並不只是向西,而是雙向的發展,也有向東的絲綢之路。向東穿過洛陽一直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後來隨著國家的衰弱,西北的絲綢之路已經控制在其他國家的手中,中國人難以在絲綢之路上進行貿易。所以後來又開闢出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時已經到了宋朝,而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產品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絲綢貿易,到宋朝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宗產品開始進行瓷器貿易。而真正到日本卻是很多中國的文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