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木天線是無線電愛好者們經常聽說的一款天線。八木天線是由一個有源振子(一般用折合振子)、一個無源反射器和若干個無源引向器平行排列而成的端射式天線。在二十世紀20年代,由日本東北大學的八木秀次和宇田太郞兩人發明了這種天線,被稱為「八木宇田天線」,簡稱「八木天線」。
圖為八木天線外觀
八木天線是一種引向天線,由一個有源振子和多個無源振子放置在同一平面上,並且垂直於連接它們中心的金屬杆。一般一個無源振子為反射器,其餘的無源振子為引向器。因為金屬杆通過振子上的電壓波節點,並垂直於天線,所以,金屬杆對天線的近場影響很小。而有源振子必須與金屬杆絕緣。
通過下表的數據可以看到,八木天線的增益高於垂直天線及偶極天線。(摘自《天線電波傳播》,北方交通大學徐坤生、蔣忠湧 編著)
表1 八木天線單元比較
從上表上可知,八木天線的單元越多,方向性越強。但是單元的增加不與方向性成正比。單元過多時,導致工作頻帶變窄,整個天線尺寸也將偏大。
在短波波段,波長較長,自製八木天線比較困難,在超短波波段(V/U),因波長短,可以比較方便的自製低成本的八木天線。
八木天線的數學計算複雜(我遇到數學推導就覺得頭昏腦漲),不過很多工程或理論書籍都給出它的尺寸,只要依照這些數據,就可以自制出一副不錯的八木天線。
圖為五單元八木天線的示意圖
推算公式為:A=1/2λ*98%,B=1/2λ*90%,C=1/2λ*88%,D=1/2λ*86%,L=1/4λ*95%,a=b=c=d=0.2λ
如果自製四單元八木天線,只要不安裝引向器D就可以,天線也會顯得小巧一點。如果想做成七單元,在上圖的基礎上加兩個引向器單元, 長度分別是半波長的84%,82%。 新加的單元的間隔仍是波長的0.2倍。
我做的這部八木天線,最初是四單元的,各個振子及其連接的金屬杆,用直徑2.5mm的銅焊條製成。大約一個月後,買了一段2米長,直徑4mm的銅條,又制了一可拆卸的四單元八木天線(找到一段矩形銅管作為連接各個振子的支杆,各個振子均用螺絲與支杆固定, 便於攜帶)。第一支天線的諧振點比預計的中心頻率(435MHz)低了約2MHz,但在430至440MHz內的SWR(駐波比,指的是波峰電壓與波谷電壓幅度之比。)不高,最低的SWR小於1.1,最高的SWR也不大於1.4。第二支天線的SWR在整個70CM頻段內的起伏不大,最高約1.2。後來,我對這支可拆卸的天線作一些改動,利用剩下的材料又作成三個引器,就這樣我的這支天線既可以拼裝成四單元八木天線,也可以拼裝成七單元八木。
如果想做一支八木天線,但不要求方向性強,可以試試,動手做一支三單元八木天線。在此給處其製作公式。
圖為三單元八木天線示意圖
其計算公式為:A=1/2λ*98%,B=1/2λ*90%,L=1/4λ*95%,a=0.23λ,b=0.2λ。
看罷此文,各位看官想必對八木天線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它的功能不僅局限於此,它還可以用於Wi-Fi信號的長距離接收。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還會介紹接收Wi-Fi信號的八木天線,敬請期待!
來源:無線電雜誌;RFsister編輯整理
轉載聲明:本文旨在為射頻技術圈提供行業資訊閱讀。如有不正確或侵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處理! 尊重知識、尊重原創!
投稿郵箱:web@RFsis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