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佛的前世鹿王菩薩與鹿野苑的由來

2020-12-05 七葉講堂

對佛學略有涉獵的朋友一定聽說過「鹿野苑」這個地名。昔釋迦牟尼佛證道後,在此初轉法輪,為五比丘宣說苦集滅道四諦。從此人間有了甘露法鼓、正法妙音。

其實,鹿野苑這個地方十分特別,這裡是人為的「野鹿保護區」,立此大功德的,正是我佛釋迦牟尼!

《出曜經》記載:仙人鹿野苑處波羅奈國地界,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為鹿野苑千鹿之王。有一次,波羅奈國王入山狩獵,恰好將千鹿一網打盡,群鹿驚慌失措,不知所以。這時,鹿王菩薩挺身而出,求告國王:如果千鹿齊受死,肉久置則變質。願日獻一鹿,供王所食!

國王念其誠,答應了鹿王的請求。於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鹿王菩薩與提婆達多的化身另一鹿主分別率500鹿,抽籤決定了獻食的秩序。

一天,輪到提婆達多鹿群獻食時,被抽到的母鹿已懷妊數月,正要臨盆。母鹿求提婆達多待產後受食,此次另選它鹿。提婆達多憤恨說:「何不速往?誰願代你受死!」不得已,母鹿只好向鹿王菩薩哀求自陳。鹿王菩薩說:「你沒有去問你的主人提婆達多嗎?」母鹿回答:「說了,但他不聽。」鹿王菩薩悲憫母鹿,便寬慰她:「放心吧,我願代你去獻食!」

於是鹿王召集千鹿,安排後事。提婆達多聞訊後呵斥母鹿:「你不往獻食,竟來叨擾鹿王?」鹿王菩薩說:「止!止!不要呵斥她,這是我自願代她獻食的。」群鹿不忍,紛紛表示由己代替,鹿王菩薩沒有同意。

群鹿追逐菩薩直至王宮,御廚認出這是鹿王,趕緊稟告國王:「鹿王前來獻食,不知道大王決不決定要殺他?」國王聞訊大驚,趕緊讓人帶鹿王上殿。國王詫異地問:「難道千鹿吃盡了嗎?」國王的意思,作為鹿王,自然有權最後接受厄難。

鹿王菩薩回答:「自從大王下令不得肆意狩獵,千鹿安然妊娠,數量有增無減。」「那為什麼輪到你前來呢?」波羅奈王更奇怪了。鹿王菩薩便向國王回稟了其中緣由。波羅奈王自責不已:「我為人王,殺伐肆意。不若鹿王,愛惜子民。」於是廢止了群鹿獻食之約,同時下令:鹿野苑殺鹿,罪同殺人!

從此,鹿野苑是史料記載、官方認可的第一處「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到了佛陀時代,許多修行人齊聚此地清修悟道,成了名副其實的仙人鹿野苑!正因這個美麗的傳說,在拉薩大昭寺的教徽法輪下,建有二鹿跪仰雕塑……

歡迎關注本帳號,了解更多佛經故事!

相關焦點

  • 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之地,玄奘來過
    在佛教經典中,鹿野苑被稱為初轉法輪處視為佛教傳播地和教團建立處。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來到此地。鹿野苑位於瓦臘納西西北約10公裡處,當地人稱它為「仙人論處」、「仙人鹿園」。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古時候這裡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常有鹿群出沒。傳說,國王經常帶著侍從們到林中獵鹿,佛的前世菩薩鹿王於心不忍託夢給國王,勸他不要再射殺群鹿。
  • 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說法之地——波羅奈國鹿野苑中初轉法輪度人寶塔
    波羅奈國鹿野園遺址(局部)鹿野苑名稱的由來,與一個美麗的本生故事有關,據唐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所載:「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來昔與提婆達多俱為鹿王斷事之處。昔與此處大林中,有兩群鹿,各五佰餘。時此國王畋(打獵)遊原澤。
  • 佛教聖地鹿野苑的美麗傳說
    大梵天王知道佛已經得到了無上的智慧,功德圓滿,他對佛說:「世尊過去為了眾生的緣故,因此而久住塵世,甚至可以捨棄身體、頭、眼睛等用來布施,備受種種痛苦,以廣修功德,因此到今天才成就至高無上的道。鹿野苑這個名稱的由來還和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有關。很久以前,在一座森林裡,有一隻雄偉奇特的鹿王,它率領著幾千頭梅花鹿一起生活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這隻鹿王身材高大、頂角挺拔、四蹄溫潤如玉、雙目炳炯有神,身上的絨毛五彩斑斕。特別威武美麗。這群鹿餓了吃林中的嫩葉鮮花,渴了喝溪中清澈的泉水。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含義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 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
  • 預言小故事——佛經的由來?佛經真正的用意?竟然一切都是誤解!
    預言小故事——佛經的由來?佛經真正的用意?竟然一切都是誤解! 佛經的由來,以及真正的用意,至今,無人真懂。許多聲稱能看懂的人,也都是本末倒置,不懂裝懂而已。 那麼,佛經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能看懂下文的,你自然就明白了「佛號」、「佛咒」與「佛經」的真正意義。 《問 佛》 世人問佛,佛經千百卷,世間通悟者幾人?佛曰無一。知皮毛者幾人?佛曰無一。悟萬分一者幾人?佛曰無一。那佛經何用?佛曰無用。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一切菩薩之母,身紫金色,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智慧猛利,能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獅子,象徵其威猛。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無上圓滿智慧的象徵,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 佛母孔雀大明王是誰?如來為什麼要尊孔雀為佛母?非西遊
    一說佛母大孔雀明王,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西遊記》中的故事:「昔如來在大雪山修丈六金身,為孔雀所食。如來剖其背,跨上靈山。本欲傷其性命,因諸佛阻止,好歹孔雀肚裡走一遭,乾脆封她為佛母孔雀大明王。」《西遊》的情節是老吳先生臆造的,七葉君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佛經中確實有個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那麼,她的佛母稱號是怎麼來的呢?據《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經》記載:佛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說法時,有一個叫莎底的小和尚,初來學佛。都一樣,開始的時候,天天打雜,做一些砍柴、燒洗澡水之類的服務性工作。
  • 文殊菩薩是如何成佛的?
    文殊菩薩在佛教中地位尊貴。《法華經》稱他是燃燈古佛(或說龍尊王佛)的化身,過去七佛常受他電話,故被譽為「七佛之師」。事實上,文殊師利與舍利弗尊者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記載:文殊菩薩將取大涅槃之際,佛向四眾弟子講述了文殊菩薩出生、學道的故事。與舍利弗、須菩提、彌勒菩薩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
  • 地藏經的緣起——釋迦佛為母說法,十方菩薩諸天讚嘆
    01世尊為母說法,菩薩諸天紛紛到場咱們先請原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譯文:這是我阿難聽佛所說,某時,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如是我聞我們已經介紹過很多次了,當年釋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和他最親近的侍從,同時也是他的堂弟阿難尊者垂淚請問,將來如何向後世眾生們證明這部佛經乃是佛陀親口所說的。然後佛陀就指示,讓他在每一部經的最一開始留下「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表示這部經是阿難尊者「聽聞」佛說的法,並沒有加進去他自己的意見。
  • 同列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為什麼是觀音的繼承人?
    ——《思益經》大勢至菩薩,又稱大精進菩薩,與觀音並列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合稱「西方三聖」。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極樂淨土的佛主,觀音菩薩則是他的「法王子」,也就是繼承人,成佛只是時間問題。那麼,大勢至菩薩又將成何佛呢?從《思益經》中大勢至菩薩所言,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大勢至菩薩的價值與能力。大勢至之於阿彌陀佛,就如同目犍連之於釋迦牟尼一樣,他是佛的護法菩薩!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文殊菩薩在不同的派別中,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淨土宗中被稱作普現如來佛,在《新華嚴經》中的法號為「不動智」,而在密宗中被稱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作為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他在平等世界成佛,被稱作龍種上佛,由於龍有著特殊的象徵性,因此常用來指位居高位者。因此龍種上佛也被稱為天子佛,文殊菩薩對內是佛、菩薩,在教外是天子、帝王,地位十分顯赫。
  • 鹿野苑——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
    鹿野苑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裡處,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
  • 家裡的佛經,不要隨便亂放,有損福報!
    我們請到家裡的佛經,你不要亂擺放,容易對佛菩薩不敬,折損自己的福報。佛經與世間其他的書不同,因為《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我們對待佛經時,要像對待佛菩薩一樣,一定要心生恭敬。其實我們對待佛經時,也不要太過執著了,《金剛經》上還說過一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其實在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不要只敬佛經,卻不敬其他聖賢,這樣就違背了佛法。
  • 佛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
    這時應當在諸佛菩薩形像面前,大聲轉讀地藏經一遍,或者拿病人所喜歡的東西,或者衣服寶貝,莊園房子,在病人面前,大聲述說,我的名字叫什麼,為了某某病人在佛經佛像面前,捨去這些物品,或者供養佛經佛像,或者造佛菩薩形象。或者造塔造寺,或者燃油燈,或者施常住僧眾。這樣三次對病人說,使他們聽到。
  • 五臺山:一片被文殊師利菩薩加持故事"清涼佛國″淨土
    有人說:一是為了聆聽龍樹菩薩的講經;二是至文殊菩薩的故鄉去朝拜文殊菩薩,並聆聽文殊菩薩講解大乘宗義的故事。在文殊騎狻猊像的右前側是善財童子,左前側為于闐王,右後側和左後側分別是佛陀波利和聖老人,他倆在交談,在于闐王和聖老人之間還有一位修羅多,他接過于闐王牽引的韁繩,表示于闐王該休息了。在文殊騎狡貌像的身後兩旁立著四尊女供養菩薩。在上述群像的前兩側,左為護法韋馱,右為密跡金剛。
  • 菩薩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第三十五願:「國中菩薩,用香華 幡蓋、珍珠、瓔珞種種供具,到無量世界供養各佛,一頓飯的工夫,就可走遍。」第三十八願:「國中菩薩,辯才智慧,不可限量。」第四十四願:「國中菩薩、聲聞,頭頂都有光明,說經修道,與佛無異。」第四十八願:「其他地方菩薩,聽到我的名號,皈依精進,就能到達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在一切佛法中都永不退轉。」
  • 佛教徒心中的聖地印度鹿野苑真正是什麼樣子的?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加注重心靈上的放空,今天小編就帶你來到印度鹿野苑感受下,心靈放空的力量。公元前531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他們因此有所證悟,隨即出家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寶至此初創完成。因為在此地初轉法輪和成立僧伽團體,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