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研究大腦學習法,特別是基於第一性原理的學習法。
我發現那些所謂的學霸的學習法或者是最強的記憶力,無外乎是該學習法剛好踩中了學習的第一性原理,剛好符合大腦的學習原理。
我們今天來深入探討下,大腦在學習的時候,是如何記憶知識的,以及如何學習才會是最高效的。
學習法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它是決定性的,我可以肯定的說,這個時代屬於懂得學習的人的。
我曾讀過一本介紹費曼技巧的書:《高效學習法》,作者說運用這個技巧,1年學完了4年的MIT課程,而我所好奇的是,到底費曼技巧的最關鍵點是什麼?
學習法的第一性原理
我們在網上經常會看到各種介紹技巧的方法,經常會羅列多個要點,比如:交叉學習,舉一反三,定期回顧等等,這類就是表層學習法,停留在術的層面。
我早些年的學習,幾乎就是這類型的學習,可以說它是無效學習的根本原因。
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重要性,正是我近年來不斷堅持的。而你只有堅持這樣的點,把你的時間與生命,構建在這個穩固的地基之上,你才有可能在這個讓人迷茫信息過量的時代,一直堅持那個正確的方向而不被外界所動搖。
多年的無效學習,迫使我不斷的在探索學習的方法論,甚至最終逼迫我去打通了大腦的學習原理,甚至打通了人性的原理。
如果你也一直跟著我訓練第一性原理,那麼你會發現,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第一性原理演變過來的。
學習也不例外。而它的中間表達形態,就是大腦神經元的活化與連結形式。
我在實戰篇《正念》中提到,大腦是一個情緒器官,它每時每刻度都在追求快感,在神經元上表達為追求更高的神經元信號傳遞的效率,以及長出更多的新突觸。
一個突觸
這就是樂趣的學習原理,其中幾個關鍵點:
情緒幾乎就是記憶力的原理,沒有情緒的東西,大腦是不會記住的,它甚至會主動去忘記。大腦對所有下一步的預判,全部是基於情緒;因此,情緒越大的經歷,記憶會越牢固。因此,一個行為及行動是否能帶來情緒,決定著大腦是否把它記住;
而是否能帶來情緒,在大腦神經元上表達信號的傳遞效率與長出更多新突觸。大腦是通過預測即將得到的快感值來作出決策的,比如更高的信號傳遞效率及長出新突觸,它都能得到更多的情緒。
比如如果你在重複做一件事情,這個時候大腦就感覺沒有樂趣了,它即沒有長出新突觸,也沒有形成更高的效率,這個更高的效率,在外在表達為升級。
因此,當你不斷重複的複習一樣的知識的時候,沒有升級的特徵,也沒有發現新的東西,結果,大腦是會排斥的,進入自動駕駛狀態,不記住任何東西。
今天應試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把學生學習的樂趣給扼殺了,這在今天這個知識為王的時代,幾乎是把一個人的一生給廢了。
因此,學習時的樂趣,就表現在如下這兩方面:
可升級,比如進步,發展,更高更快更強等;【更高的信號傳遞效率】發現新東西;【長出新突觸】更高的信號傳遞效率
更高的信號傳遞效率,在神經科學上叫【長時程增強刺激】,也就是不斷的去提升與強化,它也是重複,但它有另一個關鍵特徵,就是每一次會比上一次更好,這就是強化;
《刻意練習》說成是走出舒適區,就是這個道理,說一個導師問學生,每天都在幹嗎,為什麼沒有進步。學生說,他也不知道,他每天都有在練習,一刻也沒偷懶,但不知道具體要練習那些目標指示!
比如克裡斯坦森訓練那個學生記憶數字,一開始記憶7位,做到了,升級到8位,練習,練習再練習,熟練的掌握了8位後,繼續升級到9位....就這樣持續了2年,練習到了82位。
再比如跑步,業餘跑者幾乎都是隨心跑;但是專業的馬拉松跑者,他會有很具體的訓練指標,比如在心率與路程固定的前提下,訓練速度。如10公裡從40分鐘,經過1-2個月訓練提升到35分鐘,再經過1-2個月提升到30分鐘。
這就是刻意練習的道理所在,它也是圍繞大腦的記憶力原理打造的。而導師的作用,就在於知道如何給你布置這些指標,然後給你反饋,不斷的逼迫你走出舒適區。
體育項目可以具體的設置這些訓練指標,然後對於知識的思維模型來說,指標在哪?
長出新突觸
這裡重點是理解動物腦與前額葉,體育項目訓練的幾乎就是動物腦,人體本身;而知識剛好相反,知識作用於前額葉。
我這樣說,容易讓大家誤解為,那就全力去訓練前額葉!
這依舊是沒有讀懂動物腦與前額葉的關係 。
《墨辨》中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
第一種親知,親身經歷獲得的知識,由經驗得出知識。第二種聞知,學習來的知識,比如看書,或者聽人說,我們現在的應該教育;第三種說知,推導出來的知識;所謂的親知,就是通過動物腦親身經歷,然後前額葉對這具經歷進行歸類匯總,提煉出規律與知識的過程,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這樣產生的,這是那群最有智慧的人的結晶。
這類知識,是無數人畢其一生匯總的結果,是最艱難的一步,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開端老子,老子的智慧,到今天依舊是最深刻的,就在於他的這些知識是親知與說知的結果。
第二種知識最不可取,人類的前額葉不是用來記憶知識的,如果你只停留在記憶知識的層面,那麼它一定是最低效的,因為它不產生情緒,它不長出新突觸。
我們的前額葉,就是為第三種知識而存在的,也就是它是用來總結規律的,但是它總結規律只發生在一種情況下,那就是它是基於動物腦的生活素材的前提下的。
比如,當我們在生活裡面不斷經歷的時候,就會在大腦裡面產生大量的生活素材,所有這些帶著情緒的場景,就是存在我們大腦裡面的記憶,也叫情景,這些情景是零散的,沒有歸類整理的。
因此,有能力有智慧的人,自己整頓整理,並且推導出知識規律,但有限的人所能發現的規律與整頓的規律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就產生聞知,但是聞知不僅僅只是為了聞知,學習了一個規律,只是開始。
原來我們只能通過整頓自己的經歷來發現規律,這個過程緩慢且有限,當人類有了文字與書寫材料,我們的進步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
現在我們可以直接拿人別人花了一輩子得出的一條規律,用這條規律來整頓生活經歷,借用了這條規律整頓那些零散的生活經歷後,我們還進一步發現另一條規律。
因此,當我們從書本學習到一條規律的時候,是學習的開始,更重要的後續步驟是拿這條規律,去整頓我們大腦裡面,那些零散的生活神經元。
這才是學習知識的真正過程,它幾乎也就是知識的產生過程。
而這個過程,就是大腦裡面那些生活神經元大量長出新突觸連結到規律的過程。
本章節最重要的一個概念,讀書或者學習知識,只是學習的開始,更重要是拿學習到的規律去整頓生活經歷,這是學習的核心奧秘,只有學習到這個層次,知識才有可能用到生活裡面。
舉例子:
比如「慈」是一個知識點,幾乎就是天道的化身,但是慈對於不同人來說,意義是不一樣的。
我拿這個知識點,來整頓我生活裡面的生活經歷:
首先,親人之間:「慈」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親人的愛,特別是父母與孩子;這個生活現象與慈的連結是最強烈的,血緣群團之間的情緒紐帶是人感知這個世界的前提與基礎。
其次,看到他物的:人是被這個世界給恩惠著的,比如水滋養著萬物,而人卻被萬物滋養著,沒有了底層這些萬物,人是活不了的,比如陽光給我們溫暖,使得地球剛好適合生命的生長,當太熱時,樹陰給我們陰涼,天地養育了植物與動物,而植物與動物又成就了我們;
當我在這個公園跑步時,我就不斷的運用前額葉在感受與覺知自然界的「慈」。比如看著這條林蔭小路,我頓然產生感恩之心,要是沒有這片陰涼,在陽光下跑步的我,會難受無數倍。
因此,我剛從外面的馬路跑進公園,公園裡面的溫度,瞬間比外面低了3-5度,這是自然界的恩惠。
此時,這個生活情景連結上了我的「慈」這個知識點;當我不斷在生活裡面發現慈的情景時,就是讓所有這些生活情景的神經元長出新的突觸,連結到慈這個知識點上;
因此,實際上就是拿「慈」這個規律,整頓我大腦裡面的所有符合這個原則的生活經歷,這些經歷,沒有整頓前,是零散存儲在我的大腦裡面的;
這就是萬物對人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