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創業中的冪定律

2021-01-11 網易科技

文/李開復

今天我想講的是power law,創業中的冪定律。


我去百度一下什麼是冪?結果出來這樣字,而且真的看維基危機百科,本條主題不是楊冪。冪定律就是power law。


今天我想講什麼呢?所有創業者想聽的都是怎麼做好創業,做好創業就是大量的資金,有效的資金,正確的商業決策,然後有一批很有才華的員工。其實power law都符合這三樣事情,今天我想講這三件事情跟power law的關係。


首先到底什麼是power law?人類很多的事情都是正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可是今天我要打破幾個傳統教育教我們的東西。我們從小都被洗腦,都是正態分布,我們從小看到的成績、身高、房間的大小基本都是正態分布。一個是極端的很少,所以不重要,中間的比較多,這是一個正態,中間這個人有一個平均值,每個人只要想我們是比平均大,比平均少。


當沒有人跟你說你的創業是ABCDEF,你融了多少錢,有多少人,成長率多少,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平均值是讓人趨於平庸的一種錯誤誤導,我們再也不要聽信平均值。


比如每年把錢存在銀行的平均利率,這就是Normal distribution。我們如果去採樣的話發現各種不同的銀行,各種不同的利率,我們把它平均。或者高三的成績從一百分到零分去平均,最後得70分的是最多的,得100分、得0分的是很少,這個就是Normal distribution。


還有一個例子是很高,所有的身高都站在一起,170公分會比較多,250公分的會很少,80公分也會很少,所以極端高矮都比較少,但是平均的比較多。正態分布是有分布的,大約來說還是中間的比較多。如果我們把不同的人排起來,你會發現有姚明那麼高的,但是一個Normal distribution。


財富不一樣,我們今天在這裡開會,我們這裡平均身高是172公分,突然姚明進來了,我們平均值能變成174公分,沒差多少。但是今天我們在這裡開會,我們這裡的平均財富是50萬美金,突然比爾蓋茨進來了,整個顛覆了我們平均財富,平均我們有三億美金,八億美金,但是這個沒有意義,我口袋裡沒那麼多錢,都是他一個人的錢。所以當你談財富的時候是無上限的,而且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偉大的公司越來越偉大。偉大的喬幫主跟比爾蓋茨相比之下,就好低了。再下面還有蔡文勝、徐小平,再下面是我、汪華、光榮等等,到後來差不多了。就是大者是大的嚇死人,小的微不足道,這是一個冪定律。

在投資上來說,冪定律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圖來自於皮特這本書,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平常做投資的時候,我們腦子裡想的是這條虛線,因為我們大部分人投資是買股票,買了谷歌賺了八倍,買了微軟三倍,買了IBM賺了兩倍,八倍、四倍、三倍、兩倍、一倍,還有賠錢的,從最賺錢得到最賠錢的劃一個圖是一個虛線圖,我們老是心裡想我們有一大堆投資,有些賺很多,有些賺一點,有些賠一點,有些賠的比較多,還是一個Normal distribution。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真實的任何一個做早期或者是任何二級市場之前的投資,最後畫出來的圖都是冪定律,是這個橘顏色。


我們看幾個大的基金,他們會告訴你我們年匯報多少,我們基金漲了多少,都不要相信,如果你覺得DCM牛,也只是因為唯品會很牛;如果你覺得積源資本很牛,是阿里巴巴錢賺多太多了;如果你覺得雄牛很厲害,是京東賺了很多錢。所以實際上來說,每一個基金並不是投了一大堆一倍兩倍三倍做了平均,而是他有一個超級超級棒的那個,那個就把其他的洗掉了,所以平均值意義並不大,重點是你有沒有抓到那個接近無限大的公司。


那就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如果做一個VC,我們要做一個早期投資不能撒胡椒麵。因為你撒出來的話,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你可以撞到那個特別棒的公司。而且誰來跟你說投我的公司很穩妥,可以賺三倍,沒有什麼風險,應該不會倒掉的,這種公司我們都不投。我們基本不可以投這種兩三倍的公司,哪怕你保底什麼的,很多人說這個保底不會賠,沒興趣。我們做早期投資就是要賭你們這樣的公司,有小小的機率成為最左邊的無限大,實際上你成為中大或者小的都真的無所謂。

所以我們一旦看到一個好的公司,很多VC告訴你一定要加碼,哪怕它已經兩三億美金估值,一個好的VC只要口袋裡還有錢,一定要拼命地去跟入,他一定要抓住最左邊的這個機會,而不是說我能不能保本,這不是一個VC的思考方式。

其他還有什麼法則呢?沒有法則。這個東西太困難了。你投的每個公司就是說這個公司有沒有其他成為最好的,有的話我們就投進去了。你說不要賠錢,最多賠一半,這些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那些東西加上去以後,你就沒有辦法最優化自己達到最好的可能性。

因此一個巨大的成功是非常艱難的,哪怕在座的你們可能是國內一萬個項目裡選了一個出來,在我們這又是做的很棒,能夠進入兄弟會的,我們的期望最多就是5%到10%能夠成為最棒的。

這個意味著你們做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患得患失,覺得能不能保本,小心一點,謹慎一點,沒有意義。我們曾經投過一個公司後來倒了,那個CEO到我辦公室來哭,開復老師對不起。我說你講什麼?我們投的大部分公司都會死的,你一點都不要歉疚,我只要求有一件事情,如果你倒了,拜託拜託再給我們機會投你下一個公司。不只是我們願意去賭一下,能做成的話就成為巨大的公司,如果沒有成功真的不要放在欣賞,因為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這5%的偶然就是我們為什麼我們壓注在你身上,萬一這次沒做到,還有下一次,希望我們彼此得到認可,再有下次機會。所以跟投資者的交流,不要說開復今天要來看我了,我公司有點問題,不要讓他知道,我想賭一賭,怕他讓我保守一點。其實不會的,你們要做你們該做的事情。這是第一點講投資方面的。


這個意味著我們另外一個我們中學時學的概念也是錯的,Normal distribution在商業上意義是不大的。我們學的另外一個概念意義也是不大的,這個概念就是壟斷的定義。當我們談壟斷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貶義的想法,壟斷者非常獨裁,我們要把它告倒,傷害用戶的利益。


這些說法不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傳統壟斷的定義是這個圖所顯示的。只要一個人他收費太高了,比如說一個產品他收這麼高的費用,就會有競爭者出來把它壓壓壓下來,壓到中間交界點,這個就是傳統經濟所告訴我們的,當一個人壟斷以後,沒有人能挑戰他了,他就會把這個圖移到更利於他賺更多錢的方法,收更高費用,少賣一點沒關係,這樣傳統的商學院告訴我們說這種壟斷者他是違反創新的,他壟斷了就不創新了,就懶了,對消費者利益是有危害的等等。這些並沒有錯誤,但是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有幾點不一樣,第一個這個圖裡的假設是我們生產更多產品的邊際成本不是零,而我們在網際網路領域往往是非常接近於零。


我們再新的壟斷的定義,《從零到一》這本書裡有幾句話是非常簡單也非常經典的,他告訴我們一個很棒的投資會把其他的都看起來微不足道,一個真的壟斷者他可以捕捉到的價值是一百萬競爭對手都彌補不足的。《從零到一》其實是一個公司好到別人都沒法去提供一個可替代者。剛才的燈泡跟微信的例子,他用的例子是谷歌,谷歌在美國的搜索是非常難被超越。網際網路的核心是壟斷,而不是競爭。所以創業公司應該先找到一個細分市場,然後去壟斷這個市場,然後再逐漸的去擴大。


在中國做壟斷的機會要比別的國家來得更大,因為在美國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它有更多的透明度,比如說你要買一個舊車在美國,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公允的價錢,買賣房子該收多少佣金,都是標準化的。在國內因為改革開放還不久,很多行業的標準,對消費者的保護,其實是不足的。這個不足就造成了很多行業建立了各種不公平的收費,尤其是幾乎所有的傳統中介,都是能夠有潛力得到暴利的,因為他不透明,不告訴你消費者的價錢跟提供者的價錢是有巨大的差額。所以在中國是有一個特別的機會,如果你看國內的趨勢變化、政策帶來多少機會,其實比美國的機會更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在國內做投資其實比美國機會更多,在美國如果你夢想打倒麥當勞,打倒這些公司都是非常困難的,但在國內這種品牌很少,公允透明的制度也不是常態。這是一個特點。

然後要找到一個灘頭陣地,寧願做一個小領域的陣地把它壟斷起來。我們的要出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目的從來不是做旅遊行業的第十名或者第八名,他的目標一直是在你居住的周圍能夠周末駕車旅遊度假領域做到第一,而且它的第一是先從廣州做,然後再拓展到別的地區,這樣一個灘頭陣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尋找投資的時候往往VC會希望你能在一個小市場裡證明了自己的強大跟壟斷,然後再給他一個非常清晰、合適,不是太昂貴的擴張計劃,讓他知道我在廣州成功了,下面我再做十個地區就乘以十了,或者我在某一個狹窄的領域再擴展到其他的領域就行了。我們看很多國外的公司,像亞馬遜都是這種例子,先賣書再賣其他的東西,再更進一步變成平臺,都是一步一步做出來。

一旦你擴張以後,就有各種相對傳統的方式靠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來更鞏固你的壟斷地位,然後你再擴張、複製,用資本的力量,用最好的方法得到橫向和縱向的擴張。一旦擴張成功了,像小米這樣的,就怕有規則破壞者來找你麻煩,就要做一個護城河。比如小米它的核心是它的手機業務,它會用護城河做一些其他的業務,還有小米商店、小米帳號,會用它的投資投一些業界其他領域的硬體公司,它的目的是要鞏固它已有的壟斷地位。


這裡我主要想講這幾個主要的概念。不要再用過去MBA所教我們的這種壟斷定義,壟斷我們要把它的貶義除掉,我們要做的每一個公司都應該是一個狹窄領域的壟斷,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應該可以清晰的告訴我說,你要壟斷的是什麼。不見得已經做到了,但是應該是有計劃的去做,而且是一個足夠小,可行的領域。

有些同學會有問題說,你這麼鼓勵壟斷,MBA的課程還是有道理的,全部都壟斷了怎麼辦?百度壟斷了多慘,騰訊、阿里,他們把路都斷了,我們不抱他的大腿活不下去,這個是在今天的課程之外的問題。我稍微回答一下,當你只有二三十歲,只看到一兩次科技革命的時候,可能看得不夠完整,我的年紀夠大的一個好處是我看到了,我在讀大學和博士的時候,大家都覺得IBM太強大了,誰能達到IBM,你看一個一個公司都倒了。當我開始工作的時候,在蘋果,大家最頭疼的就是都被微軟打的快得死了,最後只好我自己也跑去微軟工作了,因為我覺得它壟斷太偉大了。後來谷歌的搜索好強啊,誰能打過他。

跟我們今天是無關了,我並不認為BAT在三五年之內會有任何沒落的現象,但是我們不用為人類的未來太著急,因為科技的力量,創新者的窘境,還有壟斷者的懶惰是一個人類必然的現象,所以創新的小公司永遠會有機會。


最後我想講的是人才,人才其實也是非常符合power law。我們在學校裡面老師還是把我們分成了ABCDEF,100分、90分、50分,但是我們如果真的接觸過最頂尖的人才,就像你們在座的每一位最棒的創業者,或者你們公司最棒的工程師,或者你們公司最棒的產品經理,或者是業界最棒的投資人,這些人是絕對符合power law,而不是符合Normal distribution。也就是說那個最棒的工程師他的價值是左邊這個無限大,他跟一個普通工程師是不能相比,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些傳統的東西還是看不清楚這個現實。我在十年前就說過,一個工人頂尖的跟普通的不會差那麼多了,一個工程師差別是非常巨大的。

你可以看我過去在微軟,確實有幾個比較牛的人,當時我招的一二三四號員工,就是這一二三四個老闆,所以也表示我的風水還是不錯的,你們跟我拍照的時候一定要坐在我旁邊才會比較棒。

谷歌有很多牛的人,像汪華、秘群、愛倫坡,都是很棒的人。但是如果只看工程團隊的話,這一幫人也是特別厲害。你把心思花在招最棒的人是特別重要的,可能有些人會說你花了五個人,還有第六個做什麼去了?第六個現在寫了一本詩,寫詩也是很牛。

Paypal早期的14名員工,後來創造了各種公司。所以周圍有一大堆牛人,表示你真的有包容很棒的文化,他們在你身邊學到很多事情,我相信以後在國內除了有BAT幫、谷歌幫、美團幫,你們除了把自己公司做好,也會不經意的產生一個某某公司幫。


從人才裡面我們能夠看到什麼呢?第一個作為CEO要在人才招募上花很多時間,不只是說我要給大家錢,給大家期權,我們要抱著一個心態,團隊每多加一個人,不是說能過關就好。比如現在團隊有十個人,我要招第十一個人,不是說第十一個人能排第十名,有個比他更差的,就可以要他進來。我們在谷歌的理念是每招一個人都要提升團隊的平均水平,就是我有十個人,招的第十一個人我希望他能排到前五名。當然不見得一定能達到,但這是一個合理的訴求。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進來,你們作為CEO,剛才談的各種不同的領導力,除了大家都想到的薪水、期權,公司能做多大,融多少錢,你作為CEO一定要描述一個遠景,你是為什麼做這件事情,他為什麼要來幫你做,它的力量為什麼恰恰是你需要的,因為一個很優秀的人才會希望這個公司有很偉大的願望。但是同時重要的是,他希望他能夠加分的地方是這個公司能夠用到的地方,比如你要招一個IT工程師,雖然你可以講個故事說我背後的系統很重要,這個故事不是特別講得通,或者如果我在谷歌要招一個特別棒的會計,我很難去解釋給他說,為什麼這個會計來谷歌會加分。你對那些特別重要的崗位應該特別重視,要描述一個公司的未來,重要崗位重要的人能夠直接給你加分。

在公司小的時候,其實你招的那一批人是定義了你的文化,你這個核心的領導,三五個人甚至到二十個人真的是定義了你的公司希望招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未來的人會朝這些人看,所以這批人是特別重要的。當你找到這個超級員工,千萬不要吝嗇股份。

一個公司他如果核心的10%能夠留存,對他未來是有巨大的價值。比爾蓋茨曾經說,如果微軟全部垮了,我只要帶我頂尖的20個人可以再造一個。我覺得大家應該對你的核心員工有這樣的理解,有對他們的判斷。

我再講一個谷歌的故事,我特別佩服谷歌有一點,我記得我在微軟的時候,谷歌老是挖微軟的人,所以我也是被挖去之一。一共挖了一千個人,挖了怎麼辦?微軟就講加一點錢,換個職位,實在逼不得已就告啊,我就是被告的,最後還是跑了,跑了一千個。我之前走了四百個,我之後走了六百個。一千個人被谷歌挖去,這個是元氣大傷,為什麼微軟現在有很大的挑戰,你們很多人會認為說是不與時俱進,不懂網際網路。當你公司頂尖的人被挖走一千個,你想想還能怎麼辦。你要補失去的元氣是非常困難的。

最後一點管理聰明人,多有權威,多做一個強大的CEO,多成為偉大的獨裁者。同時你的員工如果你要招聰明人,他們還是希望一定程度是被授權、被放權、被信任。你作為一個聰明人,你想怎麼被管理,你應該儘量地用這個方法讓你的員工被用這種方法來管理。這是非常重要的。是不是最重要的決定你自己抓在手裡。作為一個強大的領導者,你還是可以很大程度地讓你的員工感到有貢獻,而且是被重視,而且他留在什麼地方你是知道的。

我們講了這麼多冪定律,還有一個定律更重要,就是愛你的員工。今天我就講到這裡,謝謝。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顛覆定律(冪指數定律)分別是啥?
    摩爾定律每18個月,計算機等IT產品(或者說相同性能的計算機等IT產品)的性能將翻一番,每18個月價格就會降一半。主幹網帶寬的增長速度至少是運算性能增長速度的三倍。因為運算性能增長速度主要是由摩爾定律決定的,所以根據每兩年運算性能提高一倍計算,主幹網的網絡帶寬的增長速度大概是每八個月增長一倍。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 冪律:自然界中的一個普遍規律
    冪律,又稱冪定律、冪法則,英文:Power law,表述兩個量之間的一種函數關係,描述其中一個量的相對變化導致另一個量相對變化的關係,而與這些量的初始大小無關: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冪而冪律變化,例如,正方形的邊長,如果長度加倍,則面積乘以四;如計算機摩爾定律的冪數增長;又如量子計算機的能力隨量子比特數呈冪數增長。
  • 冪次法則(power law) 在生活中的應用
    20%的關鍵事物帶來80%的收益,所以我們要把精力專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冪次法則在投資界的應用對於投資界,其意義有二:一是在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中,排名第一、第二的公司帶給投資人的收益,往往超過排名靠後企業的總和;二是那些給投資人帶來良好回報的公司,往往是耗費投資人精力最少的公司。
  • 80%的銷售額被大賣通吃,「冪次定律」告訴賣家應該反思什麼?
    縱觀各大電商平臺,往往分布著小部分的大賣家和大量提供廣泛的產品範圍和具有流動性的長尾賣家,這樣的分布類似於冪次定律。而平臺冪次定律相當於平臺上很大一部分銷售是由一小部分賣方促成的。冪次定律也稱作「二八法則」,由經濟學家Vilfredo Pareto提出,該定律適用於社會、科學和許多其他類型的可觀察現狀,主要描述一小部分人佔有大部分財富趨勢,例如社會中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的手中,應用於電商平臺時,就相當於平臺上80%的銷售額是由20%的賣家所貢獻的,然而在大多數平臺上,80%的銷售額通常來自不到10%的活躍賣家。
  • 李開復:執行力比創造力更重要
    李開復:現在整個行業非常火熱,創業者有更多選擇。每個投資機構會有自己的品牌定位,這個行業不會是一個你死我活的競爭狀態。   我希望創新工場能達到的品牌認知是,第一,在它所投資的領域是專家,對戰略和產品分析最透徹,第二,它樂於分享,幫助創業者,既在公司發展方向上有分析,也會支持創業者。而不是撿便宜或搶項目,做對賭協議。
  • 「鐘形曲線」和「冪次定律」管理模式
    第二、我們確定10% 的人為低定額,就人為造成群體中大量的「失敗者」。那麼,即便你的公司團隊全是高效能的人,也必須有一些人要處在底層。(這就意味著你要繼續用減少「低效績者」辦法來改善你的團隊。)第三、處於中間的總是大部分人,比平均值稍高一點或稍低一點。這就意味著賺錢最多的還是曲線中的中間部分那些人。
  • 以2的冪的冪的速度增長?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將會有多恐怖?
    摩爾定律是一種推測,認為同樣的價格買到的電腦的性能,每隔2年會翻一倍以上。很明顯幾十年來計算機的性能確實以這種趨勢增長。也有一些人表示對莫爾定律失效的擔憂,比如日本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在2012年稱,計算機性能在10年內可以保持持續生命力,但在2025年之後,由於矽材料技術的限制,要面臨高溫和漏電的難題,將會無法承受指數級增長的運算。莫爾定律一旦失效,什麼計算機才能更高速的處理人類愈加複雜的運算要求?量子計算機來了,它的運算似乎可以用指數的指數級增長來形容,即2的冪的冪的速度,這將是人類處理信息顛覆性的手段。
  • 心理學: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定律
    知識很多,但是關於人生的一些基本的知識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根本,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心理學定律,它是我們生活的指導原則,也是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了解這幾大定律,你對世界的運行也會更加明白:嗅嗅、匆匆面對突然而來的改變,選擇立即尋找新的糧食來源,很快他們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而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看到沒有了糧食,一直非常懊惱,但是他們始終不能接受這樣的現實,最後在頹廢中度過。
  • 李開復即將離開谷歌,自稱已無遺憾 - OSCHINA - 中文開源技術交流...
    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今日將正式宣布離職。新浪科技獨家獲悉,李開復認為谷歌中國現在已經發展到平穩階段,對於谷歌現在已經沒有遺憾,接下來他希望和中國年輕人打造新的技術奇蹟。
  • 2020冪次生長,GMIC開啟下一個10年科技新浪潮
    下一個 10 年,冪次生長回顧2019,人們常常用「寒冬」來形容。不過,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荷塘理論是說在漫長的冬天,你很難看出池塘的變化,但當池塘柳樹抽出新芽的那一刻,結果便早已成定局。寒冬之下,有些領域就像池塘裡的柳樹正在把「根」扎的更深,比如5G、晶片、AI、區塊鏈,GMIC 2020關注這些新芽的生長力量。
  • 「冪次定律」管理模式:打破"鐘形曲線"的神話
    第二、我們確定10% 的人為低定額,就人為造成群體中大量的「失敗者」。那麼,即便你的公司團隊全是高效能的人,也必須有一些人要處在底層。(這就意味著你要繼續用減少「低效績者」辦法來改善你的團隊。)第三、處於中間的總是大部分人,比平均值稍高一點或稍低一點。這就意味著賺錢最多的還是曲線中的中間部分那些人。
  • 學會用冪次法則思考
    -2-一個人要學會用「冪次法則」思考,這一點真的很關鍵。你應該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長的事情上,在此之前,你要先仔細想一想,未來這件事情是否會變得有價值。當然,最重要的事情往往不能一眼就看出來,它甚至像個秘密不為人知。你的興趣和熱情,可能就是你的擅長所在。你要知道,「你做什麼真的很重要」。
  • 扒一扒陸奇、沈向洋、李開復、洪小文四人在CMU和職業生涯早期的故事
    在學生時期和職業生涯早期,四人之間就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每個人在其他三人的成長過程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固執」同門師兄弟:李開復與洪小文李開復是四人中最早進入 CMU 的「大師兄」,李開復回憶到,當時 Sphinx 是他的博士論文主攻方向。Sphinx 最初是由李開復一人在做,後來隨著洪小文進入博士班,後者開始與李開復一起推進 Sphinx。
  • 微商聲稱李開復淋巴癌痊癒靠吃自家保健品,李開復怒了:騙子公司
    微商聲稱李開復淋巴癌痊癒靠吃自家保健品,李開復怒了:騙子公司原標題:微商聲稱李開復淋巴癌痊癒靠吃自家保健品,李開復怒了:騙子公司 眾所周知,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是業界有名「工作狂」,然而2013年9月他卻對外宣布罹患淋巴癌,不得不放棄創新工場工作投入治療,2015年的6月底,李開復發微博稱經過兩次檢查,身體裡都看不到腫瘤,意味著他經過了兩年的抗癌鬥爭
  • 大前研一與李開復
    幾乎是同一時間,大前研一和李開復都來到臺北。  大前研一被英國「金融時報」譽為「亞洲唯一」的企管大師,李開復是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兩個人在各自專業領域都有著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兩人都選擇了最傳統也最有效的方式—演講,來和讀者溝通。
  • 用「冪次法則」來改變世界,讓你的公司實現指數式增長
    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線性分布,而是冪次發展的。矽谷投資教父彼得·蒂爾認為,不論是我們的投資還是生活,都遵循著冪次法則(二八定律),即20%的關鍵投資帶來80%的收益。 所以今天我們的分享題目就叫做《用「冪次法則」來改變世界》,我希望大家聽完這段分享,都能夠發現它可以改變生活的地方。很多人對冪次法則並不陌生,但卻把冪次法則簡單地理解為二八定律,實際上冪次法則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 交易中的冪次分布
    風險投資中,投機者都努力想從公司創立的早期呈現指數級的增長中獲利,而只有小部分機會獲得了呈指數級增長的價值。多數人不需要和風險投機基金打交道,但是每個人都需要明確一件事,甚至是風險投資家也在努力去明確的的: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處在冪次法則之下的。
  • 冪的運算小結+測驗(同底數冪的乘法、冪的乘方、積的乘方)
    冪的運算包括同底數冪的乘法、冪的乘方和積的乘方。同底數冪的乘法即相同底數的冪相乘,冪的乘方即乘方再乘方,積的乘方即乘積的乘方。要理解這三個概念,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乘方和冪。求幾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結果叫做冪。乘方是一種運算,強調過程;冪是結果,強調整體。很多時候二者可以通用,比如2^3可以讀作2的3次方,也可以讀作2的3次冪。
  • 坤鵬論:讀懂了冪律,就讀懂了成功曲線
    3.冪律分布就像半個正態分布對比一下,我們會發現,從圖形上看,冪律分布就像半個拖著長長加厚「尾巴」的正態分布。也就是身高在1.7米左右的很多很多,再高的就要少好多了,並且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但是,居然有身高3米的男人。那個長長的尾巴則代表著另一個通俗定律——長尾理論,前些年特別火。
  • [PRL]無序顆粒堆積中的非整數冪律
    ., 118,238002 (2017)]上發表了題為「Origin ofNoncubic Scaling in Disordered Granular Packing」的論文,為近來在一系列玻璃體系中發現的非整數冪律提出了新的理解途徑。(點擊閱讀原文可獲取論文連結)這項研究的出發點之一,是理解在很多金屬玻璃體系中發現的非整數冪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