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洲地區降雪變化預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10-18 中科院之聲

山區積雪作為天然的固體水庫,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亞洲是以青藏高原為主要區域,包括天山、帕米爾等區域的亞洲高海拔地區,是中低緯度山區積雪的重要分布區,其降雪的動態變化對區域水循環、能量平衡、氣候變化及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影響。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高亞洲地區升溫趨勢明顯,溫度的升高打破原有的自然平衡,可能引發山區降水形式、時空分布及雨雪比變化,改變山區冰川積雪的積累/消融規律和山區產匯流過程,進而導致徑流總量、徑流季節分布和徑流組分發生改變。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高亞洲地區的降雪發生了哪些變化?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使用新一代統計降尺度NEX-GDDP,評估和預測未來高亞洲地區的降雪變化(降雪量、降雪天數及降雪率)。

研究表明,儘管NASA的NEX-GDDP高解析度的每日降尺度數據集可捕獲平均降雪氣候的分布,但是其對極端降雪的刻畫有較大誤差。未來,隨著溫度升高,尤其是冬季溫度增加,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導致降雪量分別減少18.9%和32.8%、降雪天數減少29.6%和47.3%、降雪率減少26.7%和42.3%。此外,高排放情景下,以降雨為主的地區預計將擴大到53.9%,而以降雪為主的地區僅佔整個高亞洲的17.9%。從空間上看,高亞洲東部的東天山、東崑崙、祁連山及南部和東部西藏及橫斷山一帶的降雪率降幅比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和喀拉崑崙山的降幅更大,該差異可歸因於兩地氣候、海拔及獨特的季節循環差異。

相關研究成果以Evaluation and projection of snowfall changes in High Mountain Asia based on NASA's NEX-GDDP high- resolution daily downscaled dataset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以Declining snowfall fraction in the alpine regions, Central Asia為題,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圖1.RCP4.5和RCP8.5情境下降雪量的時空變化

圖2.現今、RCP4.5和RCP8.5情境下的降水主導區、過渡區、降雪主導區的分布

來源: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段安民小組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不同氣候帶的形成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除太陽輻射強度隨緯度變化外,海陸分布、大尺度地形、地表狀態(冰雪、土石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小組對青藏高原激發的大氣定常波對亞洲氣候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以氣候系統動力學的新視角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珠峰地區硫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而其它硫酸鹽(如陸源礦物粉塵中硫酸鹽和對流層中產生的次生硫酸鹽)一般為硫同位素正常,即Δ33S=0。這種獨特的硫同位素指紋特徵被用於重建過去大型火山爆發或厄爾尼諾事件中大氣硫的來源及其化學過程的變化等。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第三極)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等)含量增加,對區域氣候帶來了影響,並加速了冰川和積雪的消融,從而影響到亞洲區域的水資源供給。
  • 西北研究院等在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是氣候變化的指示器,通過對地表能量、水分和碳循環的影響,在局地和全球氣候以及陸地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目前仍缺乏對整個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時空特徵、變化趨勢以及潛在原因的認識。基於此,研究人員以1960-2014年青藏高原觀測的季節性凍土凍結深度為基礎,分析凍結深度以及凍融期的時空特徵和變化趨勢,探討與氣候、地理因素的關係,並預估整個青藏高原區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  鹹海作為亞洲中部乾旱區為數不多的超大型內陸湖泊之一,其生態功能在區域尺度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標題: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 廣州地化所在亞洲內陸晚中新世C4植物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晚新生代陸地植被生態系統曾經發生過一個全球性的重大事件,即晚中新世耐高溫乾旱的C4植物的擴張。這一事件在中低緯度的海陸沉積記錄中都有發現,但影響其擴張的關鍵氣候因素還不是很清楚。亞洲內陸乾旱區由於緯度較高,溫度偏低,致使現代C4植物很不發育。然而,這一地區被認為是地球晚新生代C4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至於該地區C4植物在晚新生代是如何演化的尚無研究報導。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陝西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變化研究已經成為當代國際科學前沿的系統科學,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過去10餘年,大批科學家投身於全球變化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達成了有關全球變化研究共識,充分認識到21世紀以來,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必須重視對地球系統可預測的能力。
  • 姚檀棟等:「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
    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絲路環境」專項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研究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 「亞洲水塔」冰川、積雪、凍土、湖泊和河流等關鍵過程的變化是水體多相態轉換與作用的過程,是一個多圈層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統科學前沿問題。
  • 寒旱所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時空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氣候變化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環境變化之一,研究區域氣候變化的特徵及機制並預測未來氣候趨勢是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的核心研究內容。西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北側,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是氣候變化敏感區,是研究熱點區域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的時空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4.超強超短雷射研究居世界前列  在CPA新一代超強超短雷射新原理、新方法的開拓及小型化OPCPA超強超短雷射系統的集成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3.67TW的輸出功率,並研製成功具有高光束質量和國際一流水平整體性能的CPA超強超短雷射裝置;在此基礎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高次諧波譜雙峰分裂新現象,提出利用原子系統的量子相干控制產生高強度相關原子束的新機制,建立了強場相互作用的非微擾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模型與計算方法
  • 上海天文臺在地球自轉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如何開拓思路發展新的抗瘧方法,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瘧原蟲源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 1)承擔著轉運葡萄糖的關鍵作用。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雜誌的研究論文中首次報導了靶向PfHT1蛋白別構抑制的結構學基礎,並基於由抑制劑作用產生的別構空腔進一步提出了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共抑制劑的設計理念【3】。
  • 青海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黃河是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截至 2018 年底黃河流經的 9 個省份總人口達 4.2 億,佔全國人口的 30.3%;地區生產總值 23.9 萬億元,佔全國的 26.5%。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把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充分說明了黃河流域在國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