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理論的功能不僅表現為能夠解釋已知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表現為能夠預見目前尚未觀察到、但卻能為日後科學實踐所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
科學史表明,一個科學理論所解釋的自然規律越深刻、越普遍,它的預見功能便越強;
其所預見到的現象越多,其實踐和理論意義也就越大。
如E=mc2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個推論,物理學家在利用這一關係解釋原子核的質量虧損現象時,發現了原子核內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進而預見了開發和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1)大體上可以將科學預見劃分為兩類:
①對尚未發現而早已存在的事物或現象的預見。
②對未來要發生的現象所作的預見。
(2)科學預見的類型劃分的標準
科學預見的類型類似於科學解釋的各種類型,究竟屬於哪種類型,取決於所採用的原始理論前提的本質和特點。
①當採用遵循嚴格決定論的科學理論時,科學預見的結論常常是足夠精確的、單值的。
②而在採用統計或概率規律的情況下,預見的結論則常常是概率性的。這時,精確而可靠地預言的不是事件本身,如電子的行為,而是在給定時空間隔中事件存在或發生的概率。
(3)科學預見的作用
科學理論的解釋功能和預見功能的實現,使科學理論成為變革現實世界的銳利武器。
科學預見提供了認識事物的發展進程、預見事物當前和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礎。
但科學預見既不同於佔卜、算卦之類的神秘預測,也不同於普遍存在的各種經驗預測。
這些預測不論是基於某種神秘玄學還是日常經驗和個人經驗,其結論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科學預見則不同,它不僅建立在關於現象的本質性聯繫和規律的科學理論基礎上,還要求準確地表達被預見的現象發生的具體條件,運用邏輯的規律和規則,將數學計算運用於理論前提,並且要求對導出結果的現實可能性作出評估。
女機器人
(4)科學預見與科學理論的關係
科學預見是科學理論能動作用最鮮明、最顯著的表現之一,也是科學理論相對獨立性最有特色的表現之一。
科學預見顯示出科學理論能夠明顯地高於認識的經驗層次。
一個科學理論具有預言性,表明這個理論不僅能夠說明已知的經驗和事實,而且能夠預言超越已有經驗和事實的更多的經驗和事實。
一旦這些經驗和事實能夠在進一步的科學認知活動中得到證實,它們會反過來對科學理論的真理性和合理性的確立給予很大的支持。
在現代科學中,幾乎所有創造性的科學理論都是通過其科學預言的證實來為科學共同體所接受和認可的。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發展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