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建築大學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組織「小空間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為該小區量身打造「黨群共建歡樂之家」改造項目。項目已施工兩個月,未來這裡將添置老年餐廳、自習室、黨群活動室、兒童樂園、慢行步道等,為胡同居民們打造一方定製版「歡樂空間」。(北京晚報)
據報導,「小空間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由該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展改革委員會、城市管理委員會主辦,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組織策劃。該計劃自2019年11月啟動,聚焦公眾身邊需求和改造意願強烈的「三角地」「邊角地」「畸零地」「垃圾丟棄堆放地」「裸露荒棄地」等城市「消極」空間和「剩餘」空間,向全社會徵集設計方案。
和許多老舊小區相似,在著名的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藏身於廠甸胡同的廠甸11號院公共空間利用面臨不少難題。諸如:配套建築老舊且利用率低、雜物隨意堆砌、非機動車無序停放、景觀品質欠佳、老人與兒童活動設施缺乏,等等。廠甸11號院兩棟6層單元樓建於上世紀80年代,構成該區域唯一的樓房住宅小區。小區1號樓北側,毗鄰北師大附中院牆,有一處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間,別看佔地不小,可利用率卻不高。靠院牆的一排平房,全是自行車棚,又破又舊,且堆積大量「殭屍自行車」;中間的綠化帶,被兩個半米高的方形花壇佔據地盤,很多老人只能拿張報紙坐旁邊;再看看單元樓門口,共享單車、自行車、電動車停放混亂;下樓遛彎兒,坐輪椅的老人時常碰上玩滑板的孩子……
調研顯示,該小區住戶中三分之一是老人,滿足老人的需求,成為改造重點之一。為將這一公共空間改造成百姓身邊的「歡樂空間」,所屬街道、社區和責任規劃師一起,對社區居民進行了多輪調研,既有當面訪談,也有問卷調查,還培育了30名「領航員」,讓他們作為居民代表收集意見,協調溝通,爭取到居民支持,很多居民都主動配合拆除了違建;同時,盡力挖掘空間,爭取到部分物業閒置房屋的使用權。為胡同居民們定製的「歡樂空間」裡,不僅有老年餐桌、自習室,還有兒童樂園;有充電樁加雙層車架;還有慢行塑膠步道佔據「C位」,據透露,平房的室內改造部分預計明年1月中旬完工,有關負責人表示,「爭取春節前能用上,讓街坊鄰居們在歡樂之家過上一個歡樂大年!」開春後,地磚、步道鋪裝以及配套設施安裝也將陸續啟動,預計明年3月底前,整個改造項目都能完工。
定製版「歡樂空間」也是一項民生工程。公眾身邊需求和改造意願強烈的「三角地」「邊角地」「畸零地」「垃圾丟棄堆放地」「裸露荒棄地」等城市「消極」空間和「剩餘」空間,恐怕不只北京有,其他一些城市仔細排查一下,可能要比北京要多得多。將這些「消極」空間和「剩餘」空間改造成定製版的居民們的「歡樂空間」,不只是居民們的祈求,也是城市建設、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更是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職責所在。在這方面,北京市已經做出了示範,並為各地提供了若干可資借鑑的經驗和做法。但願在不遠的將來,公眾身邊需求和改造意願強烈的「三角地」「邊角地」「畸零地」「垃圾丟棄堆放地」「裸露荒棄地」等城市「消極」空間和「剩餘」空間都能變成為胡同居民們打造的定製版的「歡樂空間」。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