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有一個叫老子的人寫了一本叫《老子》的書,這本書又叫《道德經》。
《道德經》只要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意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道德經》推重柔弱的才智,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遂身退 、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維不僅對歷史發生嚴重影響,也是照亮咱們行進路途,指引咱們人生的大才智。
1做人要懂得迂迴的才智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譯文:曲折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於是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感悟:很多人喜愛直來直往,成果把工作辦壞了。春秋時期齊景公喜愛養鳥,他讓臣子燭鄒看守一隻鳥,成果燭鄒不小心,讓這隻鳥飛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齊國國相晏子知道了,就說:好吧,把燭鄒殺了給大王謝罪,在殺死他之前我要當著大王的面數說他的罪行,讓他死得瞑目。
晏子命人綁了燭鄒,數說其罪,共有三條:其一,大王的鳥竟然讓你放飛了;第二,你放飛了大王的鳥,惹得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緊,但是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的工作傳出去,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和國民會笑話咱們齊國國君把一隻鳥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這不是敗壞大王的名譽嗎?有此三條,燭鄒該殺。齊景公聞言笑了,說:「趕快放人,我理解了。」
2做人要有水的精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譯文:最善的人如同水相同,水長於潤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感悟:在老子看來,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相同,具有道的精力:生化、利生。咱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於水。所以說,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個精力就是「不爭」,能順勢而為。水無常勢,水無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萬物爭,而天地萬物無法與道相爭。人要學水的精力,抱著利他、不爭的心態幹事,才會如虎添翼。
3持而不盈、富有不驕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行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有而驕,自遺其咎。
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矛頭,銳勢難以堅持持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假如富有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工作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契合自然規律的道理。感悟:日中則昃日,月影則虧。必定要知道為人處世的度在哪裡。事不行做絕,話不行說盡。老子說的是不要在某個方面因為自己的特長而盈滿,說話、幹事要留有餘地,才會有開展與迴旋的空間,不要給自己留下禍患。這是處世的大才智。
4功遂身退 是一種才智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譯文:成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扶引萬物而不操縱,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感悟:範蠡不爭權勢,從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誠信經商,造就了自己功遂身退 的一生;屠羊說,在楚昭王逃離時一向追隨,楚昭王復國後,不求任何賞賜;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後,仍然淡定講「心學」,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功成之後不執著於無謂的尋求。實際上, 放不下那些無謂的願望,捨不得那些可有可無的蠅頭小利,也許會贏得了一時,但終究可能會輸得更多。
總結
要想做成難事,有必要從簡單的事著手,要想做成大事,有必要從細微的工作入手,都是很多工作糾纏在一起,錯綜複雜,要從簡單的地方入手;全國的大事,也都是由小事糾纏在一起,所以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因而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可以成就大的工業。
輕易承諾肯定難以實現,把事看得太簡單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因而聖人要把它看得困難一些,所以終究不會遇到困難。老子這幾句話,講出了事物難易、大小的辯證關係.很富有道理意味。在老子看來,關於難事,應從簡單下手的地方作起I關於大事.應先從細微處著手。他主張先易後難,逐步完善,以螞蟻啃骨頭的勁頭,一點一點擊幹。老子告訴咱們幹事的辦法戰略,值得每一個人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