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做人要知道迂迴,成事要懂得後退

2021-01-15 第一講師的職場

兩千多年前,有一個叫老子的人寫了一本叫《老子》的書,這本書又叫《道德經》。

《道德經》只要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意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道德經》推重柔弱的才智,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遂身退 、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維不僅對歷史發生嚴重影響,也是照亮咱們行進路途,指引咱們人生的大才智。

1做人要懂得迂迴的才智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譯文:曲折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於是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感悟:很多人喜愛直來直往,成果把工作辦壞了。春秋時期齊景公喜愛養鳥,他讓臣子燭鄒看守一隻鳥,成果燭鄒不小心,讓這隻鳥飛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齊國國相晏子知道了,就說:好吧,把燭鄒殺了給大王謝罪,在殺死他之前我要當著大王的面數說他的罪行,讓他死得瞑目。

晏子命人綁了燭鄒,數說其罪,共有三條:其一,大王的鳥竟然讓你放飛了;第二,你放飛了大王的鳥,惹得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緊,但是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的工作傳出去,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和國民會笑話咱們齊國國君把一隻鳥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這不是敗壞大王的名譽嗎?有此三條,燭鄒該殺。齊景公聞言笑了,說:「趕快放人,我理解了。」

2做人要有水的精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譯文:最善的人如同水相同,水長於潤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感悟:在老子看來,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相同,具有道的精力:生化、利生。咱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於水。所以說,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個精力就是「不爭」,能順勢而為。水無常勢,水無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萬物爭,而天地萬物無法與道相爭。人要學水的精力,抱著利他、不爭的心態幹事,才會如虎添翼。

3持而不盈、富有不驕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行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有而驕,自遺其咎。

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矛頭,銳勢難以堅持持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假如富有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工作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契合自然規律的道理。感悟:日中則昃日,月影則虧。必定要知道為人處世的度在哪裡。事不行做絕,話不行說盡。老子說的是不要在某個方面因為自己的特長而盈滿,說話、幹事要留有餘地,才會有開展與迴旋的空間,不要給自己留下禍患。這是處世的大才智。

4功遂身退 是一種才智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譯文:成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扶引萬物而不操縱,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感悟:範蠡不爭權勢,從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誠信經商,造就了自己功遂身退 的一生;屠羊說,在楚昭王逃離時一向追隨,楚昭王復國後,不求任何賞賜;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後,仍然淡定講「心學」,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功成之後不執著於無謂的尋求。實際上, 放不下那些無謂的願望,捨不得那些可有可無的蠅頭小利,也許會贏得了一時,但終究可能會輸得更多。

總結

要想做成難事,有必要從簡單的事著手,要想做成大事,有必要從細微的工作入手,都是很多工作糾纏在一起,錯綜複雜,要從簡單的地方入手;全國的大事,也都是由小事糾纏在一起,所以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因而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可以成就大的工業。

輕易承諾肯定難以實現,把事看得太簡單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因而聖人要把它看得困難一些,所以終究不會遇到困難。老子這幾句話,講出了事物難易、大小的辯證關係.很富有道理意味。在老子看來,關於難事,應從簡單下手的地方作起I關於大事.應先從細微處著手。他主張先易後難,逐步完善,以螞蟻啃骨頭的勁頭,一點一點擊幹。老子告訴咱們幹事的辦法戰略,值得每一個人沉思。

相關焦點

  • 做人要有水的特徵
    決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動,我便隨行, 決不撇下你的孤單;做人如水,你靜,我便長守, 決不打擾你的安寧;做人如水,你熱,我便沸騰, 決不妨礙你的熱情;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 決不漠視你的寒冷。
  • 做人,一定要大氣!
    所以,做人,一定要大氣!大氣之人,更需要剛正不阿的精神,不卑不亢,不阿姨奉迎,這是做人的原則。大氣做人,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境界,要學會胸如大海,拒絕虛假。不想煩心事,不與小人計較,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出自己的性格。
  • 做人,嘴要甜,心要狠,辦事要穩!
    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底線,當對方越過自己底線的時候,要學會心狠一點,挽回自己的尊嚴。做人,要謹記,嘴巴要甜,別說狠話,別說傷害被人的話,做人,心要狠,對待一些小人,要狠心一點,治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做人,辦事要穩,別總是猶猶豫豫,別拖泥帶水,要學會腳踏實地,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為何嘴巴要甜?
  • 做人,要大氣!(經典)
    做人,要大氣!大氣之人,不自卑,不倨傲,溫柔敦厚,不失純真。大氣,是一種忍讓,是一種從容,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精神人格的淬鍊。一個真正大氣的人,懂得與人和睦相處,寬容待人,不會為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而一個小氣的人,往往喜歡斤斤計較,不論事情大小,他們只有爭贏了才罷休。做人要明白,如果因一些小事而與人計較,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最後,誰也討不到好處,與其如此,不如大氣點,讓一步,又何妨。
  • 做人,要像一杯水(深刻)
    作者:逍遙子來源:老子道德經(ID: LZDDJ-1)洞見人生如水,便足夠快樂。做人,要像一杯水(深刻)做人,不必烈如驕陽,不必高聳入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明月懸空,終將凋零。做人要像一杯水:靈動、包容、清澈。水,簡單的一個字,卻隱藏著人生的智慧。水穿山巖是堅持,逆水行舟是勇氣,而高山流水是詩意。01做人如水,海納百川,寬以待人。老子曾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做人應如水,滋養包容萬物,卻處處不爭。也正因這種虛懷若谷的胸襟,才能將身邊的能量匯聚成洋。
  • 做人,要大氣
    他們懂得進取,也知道放下,小事不慌亂,大事泰然處之,胸懷坦蕩,獨自成景,人這一輩子,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大氣之人,不把煩惱放在心上,學會不在意,累了,歇一歇,過不去的,放一放,不埋怨,不頹廢,一笑而過,又何嘗不是人生的灑脫。
  • 先祖老子告誡後代要無為而治 做事的時候不要做那些破壞大自然的事
    老子講道可道,不是隨便說的,他用道來講人生,講地球人男女,講地球白天與黑夜,講萬物生長,就像道的那樣,就是像在一個太極的框架結構裡一樣。人的辯證法也是陰陽要平衡,做人凡是清高的,那麼你就要學會包容,做人仁慈一些的就要遇事果斷,特別是你很強大的時候,要學會敬畏,敬畏天道,敬畏輪迴,敬畏大自然,敬畏每一滴水,敬畏每一滴糧食……人類,只有像老子所說的那樣,要明白通達陰陽之道,方能獲得智慧和健康的人生。
  • 判斷一個人是否「成事」,就看他身上這三點特質,十有九準
    當年,馮侖中年失業,原本的鐵飯碗一下子沒了,整整3個月沒工資,他迷茫又焦慮,不知道未來的路要何去何從。可一個大男人沒錢,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就決定南下闖一闖。話說,你委婉、迂迴、暗示,對方就能感到壓力,回應你嗎?未必!而馮侖的做法就是,直白地一次性說到位、說到底,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就要把想法說出來。
  • 做人要知道:夏蟲不可以語於冰,人人有本難念的經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因為做人各自思維的不同,而且各人所承受的生活壓力不同,彼此,都會成為對方心中的夏蟲,難以走進各自的心靈世界,無法更透徹地理解對方的難處。既然人人有本難念的經,那麼我們做人,就要懂得多一點理解,多一點耐心,多做換位思考,多在意他人的感受,也許,我們就能明白夏蟲語於冰的境界的了。
  • 老子《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是什麼意思?
    句解《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首先,要知道這裡的道,是大道,天道、正道,不要簡單從字面上理解成道路,同樣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不是名稱,就好像道德經的「」與現代漢語中的道德完全是兩碼事一樣。
  • 做人,要有良心,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感恩。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活著就是一種幸福。人生的道路並不平坦,感謝上天,賦予我們生命,來這世上走了一回;感謝生活,讓我們嘗盡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感謝苦難,使我變得更加堅強。 做人,要有良心。人活世上,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 真正的聰明人,在2件事上都懂得收斂,是做人低調和情商高的表現
    真正的聰明人,在以下這2件事上都懂得收斂,絕不會太過分,是做人低調和情商高的表現,你會嗎? 第1件事:懂得收斂起自己的過分行為 行為上趾高氣揚、放浪不羈,歷來是做人的大忌。而懂得低調做人的聰明人,則一定會收斂好自己的行為,絕不會太過分。
  • 做人要大氣,大氣也是一種修養
    要做一個大氣的人,就不要太在意別人在背後是怎麼看你和說你,因為這些言語始終改變不了事實,但可能會攪亂你的內心。心如果不穩亂了,一切就全都會亂了。真正理解你的人,不需要過多的解釋;那些不理解你的人,解釋也是無用的。因為日久不一定會生情,但一定能看清人心。
  • 做人要懂得:和這四個人在一起,是「溫水煮青蛙」,趕緊走吧
    他們家有子女卻慵懶散,每天只知道過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日子,對子女完全沒有責任感。有的人,甚至已經年紀一大把了,卻還喜歡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不管他人怎麼勸告,或者不管家人的生活如何艱難,依然「我行我素」,只知道自己快活,只知道和自己的一些狐朋狗友吃喝玩樂。這樣的人,其實就是一種「爛泥扶不上牆」的人,長期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我們必然會「近墨者黑」。
  • 我們要懂得在失意時,往後退一步,不去爭辯、怨天……
    然而李白等人懂得在失意時,往後退一步,不去爭辯、怨天,使得自我世界海闊天空、幅員遼闊,這就是明智的「舍」,是我們無法快速做到的,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始終學習的方向。而轉變想法將心力投注於文學的播種、灌溉上,促使中國文壇上綻放一朵朵豔麗奪目的芙蓉,並為自己掙得了名垂青史、萬古流芳的美稱,也因此,他們能自在遨遊於廣闊無邊的文學領域中,不受拘束。
  • 做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有這兩個特徵: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做人,真正聰明的、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有兩個特徵,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這兩個特徵就是: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人,你必須學會選擇並懂得放棄。喜歡釣魚的人都知道,要釣大魚,必須使用甜美可口的食物作為誘餌。在這裡,釣大魚就是一種選擇,而誘餌就是一种放棄。
  • 老子:人過四十,成家立業,切忌四種心態,否則可能一事無成
    自古以來,關於如何做人的道理,都是各大文人最津津樂道的話題。像老子,莊子,孔子都是人生哲理的「高產者」。他們用不同於一般人的思想,教我們如何做人,教我們如何避開一些人生道路上的「坑」。老話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過了四十歲,生活的感悟多了很多,有些事想開了,也想明白了。重擔在身。
  • 做人要講點手段
    唯一的辦法就是先要不動,認真的觀察,亂中有序地解開繩子。慢慢地脫困才是上策。第二種,總想一夜暴富的人。多年來,成功學利用人的這種心理,忽悠了很多人。這種人相信,人脈等於錢脈。於是,到處結交人脈。以這種出發點來交朋友,最後的下場就像草原上的羊,只顧著低頭吃草,狼來了卻還不知道。
  • 參悟老子的3大人生法則,做生活的智者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懂得了出處以後,那麼,它的具體涵義又是什麼呢? 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齊善鴻在他的新書《齊善鴻講道德經》中對此做了詳盡的闡述。他說:「悟道後的善,謂之上善,就好像水一樣。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虛,做人要做到心中有數
    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數,你才能夠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要的,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要的,而且也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數,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才不會被他人厭煩,才不會讓別人討厭做到心中有數,可以讓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每個人在交往的時候都是有相對應的距離感的,和你好閨蜜的交往距離往往是非常密切的,但同樣的一句話,同樣的交友方式和交友態度,換到其他人的身上可能就不同了,所以眼睛見的不一定為實,耳朵聽的也不一定為虛要有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