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內快速變色,這顆小行星發生了什麼?

2020-12-03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小行星6478高爾特最開始引人注意,是因為它出現了罕見的兩條塵埃尾跡。而現在,它讓天文學家再次驚訝了:它的顏色變了。

圖解:哈伯太空望遠鏡於2019年3月拍攝的小行星6478,此時小行星已出現兩條近似彗尾的構造

天文學家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在實時觀測下捕捉到這種顏色變化的現象。據美國航天局紅外望遠鏡觀測到的情況,6478高爾特在近紅外光譜中正在由偏紅色向藍色轉變。

專家認為這一現象是因為它的塵埃表層在持續的太空漫遊中被剝去了。它的顏色變化得很快,僅僅兩個晚上就觀察到了。

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可·馬塞特說:「這相當令人驚訝,我想我們正在目睹的是這顆小行星失去它的紅色塵埃層,露出內在的藍色層。」

小行星6479高爾特約3.7千米,圍繞著小行星帶的內部區域運行,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為3.456億公裡。

研究人員表示,小行星暴露在太陽周圍幾百萬年後,表層的塵埃會被燒成紅色,但表層也許很薄。現在由於表層剝落,暴露出了內部沒有被照射要的矽酸鹽材質。

彗星有著代表性的彗尾,是冰被太陽蒸發之後形成。小行星則不同,這些巖石或金屬材質的物體在太陽的近處,也就是溫度更高的地方形成,所以它們剩下的冰含量很少。

鑑於6478高爾特產生了兩條尾跡,而不是一條,它一定發生了反常的事情。同樣觀察到顏色變化的研究也證實了它的組成成分是巖石。

「在我的認知中第一次看到一個巖石物體像彗星一樣散發出塵埃,」馬塞特說,「這說明造成散發塵埃的組成部分是與彗星不同的,與活躍的主帶小行星也是不同的。」

這一現象是6487高爾特最初吸引天文學家的地方。我想,它不同尋常的尾跡形成和顏色變化是由快速的自轉和由此產生的離心力造成的。

自轉歸因於YORP效應——太陽光被一顆小行星不均勻地吸收,造成它幾百萬年的旋轉,而這種自轉有可能使得6478高爾特最終解體。

在解體之前,科學家們想要通過標出它不同時刻的亮度來證實他們的想法——有時候透過兩條尾跡來觀察它並不容易。

「我想鞏固了小行星帶是很活躍的這一事實,」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弗朗西斯卡·狄米歐說,「你在電影裡看到的小行星猛烈撞擊是很誇張的,在現實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YORP效應改變了一個小型天體的旋轉狀態,原因在於分散照射在它表面的太陽光,和它自身散發出的熱輻射。

YORP效應通常被認為是小行星在太陽系中的日心軌道中發生的,它會產生雙星,以及改變小行星的極點相對於黃道平面的角度,並且改變它的日心視向漂移率。

相關知識

小行星6478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小行星,為主小行星帶小行星。該小行星於1988年5月12日發現。 天文學家捕捉到6478號小行星 高爾特突然出現彗尾特徵

小行星6478的軌道半長軸為2.3059752個天文單位,離心率為0.194。

小行星為微型行星的一種。以太陽系而言,小行星屬於太陽系小天體,和行星一樣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廣義的小行星大小介於流星體和矮行星之間,直徑可從數米至1000公裡不等,包括在這個尺寸下太陽系裡非彗星的所有小天體。但大部分的小行星都分布於內太陽系,加上外太陽系小天體的物理特性和內太陽系小天體有所差異,因此「小行星」一詞更常被用於專指內太陽系非彗星的小天體。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DAVID NIELD-vitache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3.7公裡小行星現兩條紅色尾跡,兩天內神秘變藍,已確定背後原因
    在浩瀚的太空中,一顆直徑達3.7公裡的小行星,不是彗星,卻拖著兩條罕見的塵埃尾巴,日復一日地繞著太陽旋轉,每3.5年運行一圈,這就已經夠讓人狐疑的了。最近科學家們更是發現,這顆小行星的紅色尾跡兩天內就變成了藍色,可以說在太空裡還從未觀察到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天文學家探測到一顆會變色的小行星
    小行星6478高特最開始受到關注是因為,在它的背後出現了罕見的雙重塵埃軌跡。但這似乎並不是它給人類唯一的驚喜,科學家發現它還具有「變色」的功能! 天文學家從來沒有發現過會實時變色的小行星。 研究人員認為,這顆小行星表面的塵埃可能已經被太陽光曬了數百萬年,但外層應該只有幾粒顆粒厚。現在,它被抖掉,露出了巖石矽酸鹽物質,而這些物質還沒有接受夠同樣的輻射。
  • 如果2029年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會發生什麼?
    NEXTMIND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一顆接近帝國大廈高度的小行星撞上地球,會發生什麼?這並非完全不可能,2004年,一顆叫阿波菲斯的小行星,被預測將在2029年4月14日掠過地球,屆時距離地球表面僅5.8萬公裡,相撞概率為2.7%。儘管近地小行星項目隨後將撞擊概率調低為0.0038%,認為這顆小行星不會與地球相撞,但如果它真與地球來一次親密接觸,會發生什麼?
  • 解密6478 Gault的太空巖石-變色的小行星
    今年一月,來自包含NASA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內的多個天文臺的圖像捕捉到了這顆小行星兩條窄的彗尾狀的尾跡。天文學家估計較長的尾跡越有80萬千米長,短的大約是40萬千米。天文學家們認為,這些尾跡會包含上千萬千克的塵埃,被這顆小行星拋射進太空。但是這是如何發生的呢?
  • 這顆小行星掠過了地球的大氣層
    2020 VT4這顆小行星大小估計有16至36英尺(5—11米)。它在2020年11月13日掠過了我們地球的大氣層。天文學家們隨後觀測到了它。這顆小行星以每小時30014英裡(48303千米/小時)的速度穿梭在太空中。小行星與地距離最近的日期是世界標準時間11月13日下午5點20分(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2點20分),在南太平洋。2020 VT4 的軌道高度與國際空間站的相同,但是他倆未發生碰撞。那麼碰撞會發生嗎?
  •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科學家曾在小行星帶內發現了一顆「活躍的」小行星,夾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顆被天文學家命名為6478 Gault的太空巖石,似乎在其尾流活動行為中留下了兩條塵埃痕跡,這種活動行為與彗星有關,但在小行星中卻很少見。當天文學家仍在困惑高特彗星般的活動原因時,麻省理工學院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報告表示,已經在近紅外光譜中捕捉到了這顆正在改變顏色的小行星,從紅色到藍色。
  • 《小行星》:我這顆小行星,只圍繞你轉動
    今日分享:《小行星》作者:微風幾許主角:許棠舟&凌澈類型:ABO,ylq簡介及讀後感一句話簡介:就算我失憶了,我也依然會愛上你。最近看的最喜歡的一本書,以前一直以為《小行星》是星際文,不看文案的結果,沒想到並不是。這是自少年時就開始的愛戀,有義無反顧,也有塵埃落定,整體劇情豐富。本質小甜文,看的時候特別好奇失憶前到底發生過什麼,然而差不多最後才算真正揭秘,看到最後還很感動。【我這顆小行星,只圍繞你轉動。】【我哪兒都不去,靜靜的就很好。】
  • 小行星帶內有50萬顆小行星,為啥沒形成行星呢?木星是罪魁禍首
    縱觀人類的歷史,雖然從祖先森林古猿開始算起,人類的徵程已經有數百萬年,但是真正的科技高速發展時期只有短短的數百年,在最近幾百年中,人類文明完成了快速的飛躍,在眾多領域不斷突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可以說,如果地球上不出現重大的意外,例如:「特大地震」「小行星撞擊地球」「冰河時代」等等無法控制的天災,人類已經可以算得上制霸全球了。
  • 新年前四天,四顆小行星到地球「串門」
    元旦三天假期內有三顆小行星 " 探訪 " 地球,接下來還有三顆小行星將近距離飛掠地球。為何近期小行星如此頻繁地接近地球?對於這些 " 不速之客 ",人類應該怎麼應對?1 月 4 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
  • 歐空局再確認:七千分之一概率,但這顆小行星今年不會撞擊地球!
    歐洲航天局(ESA)和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得出結論,2006QV89小行星今年不會發生碰撞,而且未來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極其渺茫,這是已知的首個通過「非探測」排除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案例。太陽系無數小行星來來去去,確實經常讓天文學家感到沮喪。
  • 2068年,這顆小行星有可能會撞向地球
    小行星99942 Apophis是紅名小行星之一,其軌道或許會太靠近地球而無法與我們相忘於江湖。2004年發現的,徑長370米的巖石塊已被列入NASA警戒清單——那是我們應關注的小行星列表,儘管科學家們已排除它在下一次——2029年——達到近地球點時撞向我們的可能性,但他們不太確定2068年會發生何種情況。
  • 十年內離地球最近!一顆高樓大的小行星將飛過地球
    作者供圖這顆2011ES4 號小行星,將在北京時間9月2號凌晨1點左右,飛行到距離地球最近,這時和我們距離不到地球與月球距離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什麼概念?地球和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公裡,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597,870公裡,而當時2011ES4 號小行星跟我們最近的時候距離只有126,000公裡,足以見得這距離之近,並且是十年內離地球最近。
  • 新年前四天,四顆小行星到地球「串門」
    元旦三天假期內有三顆小行星「探訪」地球,接下來還有三顆小行星將近距離飛掠地球。為何近期小行星如此頻繁地接近地球?對於這些「不速之客」,人類應該怎麼應對?1月4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
  • 這顆小行星已安全飛掠地球,但它卻「驚險」地衛星「下面」飛過!
    在最初發現之後,世界各地的觀察家迅速將目光投向了這塊「新的」太空巖石,確定它將安全地經過地球,這是有記錄以來距離最近的一次飛行。雖然這顆小行星現在被命名為2020 HS7,接近地球靜止軌道。  4月27日晚(歐洲時間),美國宇航局位於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Pan-STARRS)報告觀測到一顆新的小行星,暫時命名為P20ZIf8。前一天晚上,一架泛星觀測望遠鏡發現了一個不明物體在太空中飛行。不到一個小時的觀測顯示,這個物體已經非常接近地球,第二天發生碰撞的可能性約為10%。
  • 扒一扒那些特殊的小行星(1):超快速自轉的2008 TC3小行星
    利用美國亞利桑那州萊蒙山天文臺的卡特林那巡天系統(Catalina Sky Survey),理察·科瓦斯基(Richard Kowalski)及其同事用1.5米反射望遠鏡在小行星撞擊前一天(2008年10月6日)發現了這顆非常小的小行星(直徑才大約4.1米)。隨後的軌道計算表明這顆小行星有接近100%的概率將於10月7日與地球相撞,撞擊點位於蘇丹上空。
  • 金星軌道內驚現一顆小行星
    科技日報北京1月21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20日報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科學家在太陽系內發現了首顆完全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可能因為與太陽系內行星碰撞而墜入現有軌道。 科學家利用設在美國帕洛馬天文臺的巡天相機「茲維基瞬態觀測設備」發現了這顆小行星,並將其命名為「2020 AV2」。
  • 若未來發生小行星撞地球,人類會毀滅嗎?
    在太陽系中,地球的潛在威脅很多,比方說小行星。什麼是小行星?簡單來說,體積和質量都要比行星小很多,它們圍繞著太陽進行運動。根據觀測統計,目前天文學家一共在太陽系中發現了127萬顆小行星,不過,這就好比我們推測宇宙的範圍一樣,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科學家表示,小行星對於地球的威脅其實時刻都存在。
  • 科學家在太陽系內發現19顆特殊小行星,懷疑都來自於星際空間
    ​法國研究人員在太陽系內發現19顆特殊小行星,懷疑它們來自於星際空間,最後全被留在太陽系內。或許你聽說過奧陌陌這個名字,一個來自星際空間的小天體,2017年,當奧陌陌開始轉身離去時,天文學家才首次發現了它,並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 這顆繞著火星運轉的小行星,或許是月球的其中之一
    舉例說,在木星穩定的L4 與L5 拉格朗日點內便攜帶了數千顆特洛伊群小行星科學家表示,這顆分類屬於特洛伊群小行星的天體,有可能來自月球早期的分裂。北愛爾蘭的阿馬天文臺和天文館(AOP)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確定,這顆小行星的外觀與月球驚人的相似。他們懷疑,(101429)1998 VF31在軌道上被某種古老的外來物碰撞炸飛之後,接下來就被火星的引力所困住了。
  • 小行星撞地球真的發生了!
    在隨後的10秒內,火球相繼出現了多次空爆,在地面可以感受到多次明亮的閃光,瞬間把夜空照亮得如同白晝。大約30秒之後,火球分裂成了十多個肉眼可見的碎塊,消失在茫茫天際。每小時五萬公裡的速度,超過了第二宇宙速度,因此科研人員推測,這顆火球應該來源於太陽系,是一顆近地小行星。結合撞擊速度和撞擊能量,可以推斷出這顆小行星的質量高達430噸,相當於國際空間站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