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實習生 張珊 記者 阿里亞)剛跨入新年,就有「天外來客」接連來「拜年」。元旦三天假期內有三顆小行星「探訪」地球,接下來還有三顆小行星將近距離飛掠地球。為何近期小行星如此頻繁地接近地球?對於這些「不速之客」,人類應該怎麼應對?1月4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
△近地小行星的主要軌道類型(圖源:紫金山天文臺)
元旦假期,三顆小行星「光顧」地球
有人將近地軌道比喻成是一個熱鬧的「菜市場」,人造衛星是川流不息的常客,而從外太空來的小天體是稀客。然而新年伊始,這些「天外來客」卻頻繁地造訪地球。
元旦假期,當人們都沉浸在迎接2021年新年到來的喜悅中時,天上的小行星也忙著到地球來「拜年」。
1月2號下午5點25分,一顆名為「2019 YB4」的小行星率先「光顧」地球,當時距離地球約645萬公裡。1月3號下午6點03分,小行星「2020 YA1」從地球上飛馳而過。隨後的晚上8點,又有一顆小行星「2020 YP4」飛過地球,最近時距離地球大約219萬公裡。
幸運的是,這三顆小行星都平安地從地球附近掠過,沒有對地球造成任何威脅。
1月4日,一顆小行星「路過」地球
1月4日,新年首個工作日,又有一顆名為「2021 AB」的小行星悄悄與地球「擦肩而過」。
「中午12點03分,這顆小行星在距離地球85萬公裡的距離飛掠。」趙海斌介紹,「2021 AB」是科學家們這兩天新發現的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從軌道類型分,一種是阿莫爾型,這類小行星的軌道不與地球軌道發生交叉,從地球軌道外側「切」地球軌道。第二種是阿坦型,它的軌道比地球軌道小,通常從地球軌道內側和地球「相切」。第三類是阿波羅型,以此次飛掠地球的「2021 AB」為例,這類小行星的軌道可以與地球軌道相交,所以撞擊地球的風險更大。
還有三顆小行星將近距離飛越地球
本月月底和下個月月初,還有小行星將到地球「串門」。
趙海斌透露,1月22日,一顆直徑約14—43米的小行星將飛掠地球,最近時距離地球約43.8萬公裡;1月25日,有一顆直徑約10—33米的小行星從距離地球大約56萬公裡的空間「近身」通過;2月3日,還有一顆直徑約4—12米的小行星「貼著」地球掠過,距地球僅22.7萬公裡。
為何小行星近期如此頻繁地接近地球?「頻繁發現小行星掠過地球並不稀奇。」趙海斌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地球周圍充斥著各種可能與我們「擦肩而過」的小天體,但是由於觀測條件和觀測能力的限制,人類並不能完全發現它們。「眼下正值冬季,天氣好,觀測條件也好,所以更容易監測到目標。」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超2萬顆近地小行星(圖源:NASA)
這些小行星有可能撞上地球嗎?大家可以吃顆定心丸。目前分布在全球的多臺望遠鏡都緊盯著這些小行星,進行嚴密監視。
小行星撞擊地球會有哪些影響?聽聽專家怎麼說
哪些近地小行星對地球存在威脅?趙海斌解釋稱,小行星的爆炸威力和質量、速度、密度等有關。一般來說,直徑10米以下的小行星經過大氣層時基本就被燒蝕了,部分小行星燒蝕後會有隕石落到地面。「一般來說,直徑140米以上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威力足以毀掉一個中等國家。」
在天文學上,直徑大於等於140米且與地球的最小軌道交會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約750萬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即被稱為「潛在威脅小行星」。
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後果?趙海斌說,地球曾被小行星撞擊過無數次,小行星撞擊可能造成區域性的災難,甚至導致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恐龍滅絕就被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導致的。2013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發生天體墜落事件。天體在穿越大氣層時摩擦燃燒發生爆炸,產生大量碎片,形成了「隕石雨」。墜落造成許多建築的窗戶玻璃破裂,造成近1200多人受傷。
該事件發生後,聯合國大會批准成立國際小行星預警網。這一組織致力於全球組網,對潛在威脅小行星進行「普查」,持續監測其軌道變化,並對可能發生的撞擊進行預警。2018年,我國作為正式成員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紫金山天文臺作為我國該領域的最重要力量,一直在致力於我國自主的近地天體監測預警觀測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