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論壇中曾看過這樣一則病例:
病例詳情
某科室下午交接班之際,19 床的患者突然呼吸、心跳驟停!一群人緊急投入了搶救,L 醫生下達了口頭醫囑:「副腎」2 支靜脈注射!
參與搶救執行用藥的青年護士 A,一下子突然搞不準這「副腎」到底是鹽酸腎上腺素還是去甲腎上腺素,慌亂中倒沒忘了要向醫生複述一遍:是去甲腎上腺素 2 支嗎?
L 醫生一邊進行著心臟按壓一邊隨口「嗯」了一聲(其他參與搶救人員誰也沒注意)。A 護士立即為患者注射了去甲腎上腺素,結局可想而知......
實際上,無論是去甲腎、異丙腎還是腎上腺素,均屬於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這類藥物與腎上腺素受體結合,產生類似腎上腺素的作用,故又稱擬腎上腺素藥。
但雖屬同類,臨床應用卻大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扒一扒擬腎上腺素藥物的相關知識,學習不同「腎上腺素」的區別與用法。
01
化學結構各不同
擬腎上腺素的基本化學結構是 β-苯乙胺(圖 1)。當苯環碳原子的氫及末端氨基被不同基團取代時,可人工合成多種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這些基團會影響藥物對 α、β 受體的親和力及激動受體的能力。
圖 1. 苯乙胺化學結構
腎上腺素主要由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在生物體內的合成過程如下:嗜鉻細胞(主要存在於腎上腺髓質)利用一系列的催化酶,以酪氨酸為原料,合成腎上腺素(酪氨酸 多巴 多巴胺 去甲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具體過程如圖 2 所示)。
圖 2. 腎上腺素體內合成過程
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多巴胺在苯環上第 3、4 位碳上都有羥基,形成兒茶酚,故稱為兒茶酚胺類。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內容)
從化學結構上我們可知,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的區別在於去甲腎上腺素在 N 原子上沒有甲基(去掉甲基),二者又曾被分別稱為副腎、正腎。
與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相比,異丙基腎上腺素是人工合成品,其化學結構是去甲腎上腺素氨基上的氫原子被異丙基所取代,是經典的 β1、β2 受體激動劑。
02
藥理作用要分清
去甲腎上腺素:激動 α 受體作用強大,對 α1 和 α2 無選擇性,對心臟 β1 受體作用較弱,主要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皮膚、黏膜血管最明顯,其次腎臟血管,使血壓升高。
小劑量收縮壓升高,而舒張壓升高不明顯,脈壓差增大,較大劑量時,收縮壓和舒張壓同時升高,脈壓差減小。
腎上腺素:為 α、β 受體激動劑,即可作用於血管平滑肌上的 α1 受體,使血管收縮(皮膚、黏膜、腎血管為主);又可激動 β2 受體使血管舒張(骨骼肌、肝臟、冠脈血管為主);還可作用於心肌、竇房結、傳導系統的 β 受體,加強心肌收縮、提高心率、加速傳導、增強心排。
一般來說,在皮下注射或低濃度靜脈注射時,收縮壓上升,舒張壓下降;較大劑量靜脈注射時,收縮壓及舒張壓均顯著升高。
異丙腎上腺素:為 β 受體激動劑,對 β1、β2 受體選擇性很低。
激動 β1 受體,對心肌產生正性肌力、傳導、頻率作用,相比於腎上腺素,異丙腎作用更強;激動血管平滑肌的 β2 受體(骨骼肌、肝臟、冠脈血管為主),使血管舒張。
由於心臟興奮和外周血管舒張,常使收縮壓升高而舒張壓下降,脈壓差增大。
03
臨床應用需牢記
表 1. 擬腎上腺素藥物的分類、代表藥物及其適應證
去甲腎上腺素
常用適應證:低血壓、休克。
用法:體重(kg)× 0.3 mg 配製到 50 mL 5% 葡萄糖溶液,1 mL/h = 0.1 ug/kg/min,為減少局部刺激,建議從中心靜脈輸注。
常用劑量:0.05~0.4 ug/kg/min 靜脈微量泵推注,必要時可進一步加量。
注意事項:去甲腎上腺素外滲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且直接靜推時血壓波動大,需儘量避免直接靜脈推注。
腎上腺素
常用適應證:心臟驟停、過敏性疾病。
用法及劑量:在心臟驟停患者,通常使用腎上腺素原液,1 mg 靜脈注射,每 3~5 分鐘重複 1 次;在嚴重過敏反應時,推薦使用腎上腺素原液(1:1000)肌內注射,劑量為 0.01 mg/kg(最大劑量 0.5 mg)。
注意事項:不同適應證用法不同,外周靜脈原液推注後,需用生理鹽水衝管,以保證藥物能夠到達心臟。(具體可查看腎上腺素竟不能「直接靜推」?心臟驟停如何規範用藥)
異丙腎上腺素
常用適應證:病態竇房結症候群、高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引起的心動過緩。
用法:1 mg 異丙腎上腺素,配製到 50 mL 生理鹽水。
常用劑量:2.0~20 μg/min,一般 2~4 μg/min 就會起效。
注意事項:因其可引起心臟耗氧量增加、灌注壓下降,故慎用於冠心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