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預告 月球可能要發生5級月震
本月13日,《美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此前月球仍然處於地殼構造活躍期,月球表面萎縮,隨時有可能發生月震。美國史密森尼天文物理觀測館的科學家稱,這項研究首次證明了月球在構造上仍然處於活躍期。
-
新證據表明,至少在43億年前,巨大的隕石撞擊促進了月球地殼形成
安大略皇家博物館領導的一組國際科學家發現,月球上古代巖石的形成可能與大規模隕石撞擊直接相關。科學家們對1972年阿波羅17號登月任務期間美國宇航局太空人收集到的一塊獨特的巖石進行了新的研究。使用虛擬顯微鏡可以看到研究中使用的複雜晶體的交互圖像。在觀察晶體結構的同時,研究人員還測量了晶粒的年齡,結果顯示這塊斜鋯石巖形成於43億年前。這表明,高溫立方氧化鋯相一定是在這個時間之前形成的,說明了大的撞擊對早期月球上形成新的巖石至關重要。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根據NASA的研究,地球的月球正在收縮和震顫
」拍攝的照片,隨著時間的推移,月球正在緩慢收縮,這導致月球的地殼產生了皺紋以及月震。(LRO)圖源:NASA官網 與地球不同,月球沒有構造板塊。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月球勘測軌道器」項目科學家以及作者約翰·凱勒表示:「看到將近50年前和月球勘測軌道器執行任務產生的數據結合起來,不僅增進了我們對月球的了解,而且同時給出了研究月球內部過程的未來任務目標的建議,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研究人員認為,月球上仍然在發生震動,這意味著正在進行活躍的變化。
-
鑽石新研究表明: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
碳循環碳循環中最廣為人知的部分發生在地球表面或附近,但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整個循環可能比人們通常認為的更深入地球內部當一個構造板塊俯衝到另一個構造板塊之下時,海洋沉積物或海洋地殼可以陷入地球的地幔,即地殼和核心之間的熱巖石層。
-
最新研究:月震導致月球表面像葡萄乾一樣收縮
2010年,美國宇航局月球勘測軌道器(LRO)圖像分析顯示,隨著月球內部逐漸降溫,月球表面像葡萄乾一樣收縮,殘留數千個被稱為「逆衝斷層」的懸崖。目前最新分析表明,月球可能仍然繼續收縮,沿著逆衝斷層活躍產生月震。
-
研究顯示月球可能會在冷卻和收縮時產生強烈地震
根據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月球可能會在冷卻和收縮時產生強烈地震。該研究的科學家們分析了太空人在阿波羅時代登陸月球表面的儀器數據,以及美國宇航局月球勘測軌道器(LRO)收集的最新數據。阿波羅11號,12號,14號,15號和16號機組人員在月球表面共放置了5個地震儀。
-
新重力模型圖顯示火星多孔地殼密度與月球相當
新重力模型圖顯示火星多孔地殼密度與月球相當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房琳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日前發現,火星地殼的密度並不如此前想的那樣大,這一點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紅色星球的內部結構和演化歷程。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發現巨大的隕石撞擊,加熱到2300度,形成了月球地殼的一部分!
在新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種破壞性事件,這種破壞性事件通常與災難電影和恐龍滅絕聯繫在一起,這可能也是月球表面形成的原因之一。以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館為首的一組國際科學家發現,月球上古老巖石的形成,可能與大規模的隕石撞擊直接相關。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早期構造比較活躍,41 億年前的鋯石晶體顆粒可以作為證據。然而,另一些人更相信地球化學的數據,地化數據分析表明地球形成過程中,被一個靜止的「蓋子」包裹著,活動的構造板塊是後來出現的。直到最近,人們才逐漸接受「地球板塊在太陽系內是獨一無二的」這一觀點。然而,2012 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觀察衛星圖像發現,火星也經歷過規模較小的板塊運動。
-
科學家發現金星上的火山仍然活躍
一項新研究確定了金星上37個最近活躍的火山構造。這項研究提供了一些最好的證據,表明金星仍是一個活躍於地球的行星。這項由馬裡蘭大學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這項研究極大地改變了金星的視野,從一個幾乎不活躍的星球變成了一個內部仍在攪動並且可以養活許多活火山的星球。
-
最新研究:科學家找到地殼形成的原因
2月1日,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找到了地殼形成的原因。研究人員說,在地殼分裂成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陸之前,它是由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巨大熔巖池形成的。南非維特沃斯蘭德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Rais Latypov教授說,如果你想了解當時地球表面的樣子,你只需看看月球表面,月球表面就被大量的撞擊坑覆蓋著。然而,研究人員仍然對古代巨大的融化片如何成為「原始大陸」感到困惑。一種理論是,冷卻後,它們可能重新結晶成類似類型的巖石,而小行星不起作用。
-
火星上的地殼是什麼?科學家告訴你研究結果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火星上長滿了巖石並被隕石坑包圍,可能沒有像地球一樣的大陸地殼。相反研究人員提出了另一種理論:結晶巖漿從紅色行星內部湧出。三年前科學家們根據美國宇航局漫遊者好奇號返回的數據發表了一些工作,這些數據鑽入了蓋爾隕石坑附近的火星表面。火星車發現了「花崗巖狀」巖石,表明火星大陸地殼與地球相似。但地質可能很複雜,「要製造大陸地殼,你需要長時間釀造其成分。
-
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2.近400條中小地震地殼構造環境剪應力場強度τ0值的確定 本研究將斷裂力學研究的許多成果引入地震學領域,用來研究地震的孕育發展過程。據此來確定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剪應力場強度。共得到模擬記錄τ0值279個;數位化記錄τ0值111個。 上述理論關係與其它震源參數之間的關係式的最大區別在於它不僅考慮了巖石破裂的初態和終態,而且考慮了破裂過程。
-
月球是不是跟地球一樣會發生地震,它們的形成原因有何不同?
他們在登錄之後,其實並不只是帶回了月球上的塵埃,同時也在該星球上部署了地震儀,用以檢測月球是否也會發生地震(月震)。從研究人員對阿波羅數據的分析來看,目前的月球跟我們的地球一樣,處於構造上的活躍期。我們的星球在發生地震,月球也同樣是具有地震活性的。雖然,地震波的持續時間一般是十秒到幾分鐘左右,但地震的真實持續時間則可能達到一個小時之長。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1)
地殼的厚度,在地球全部的結構中,只佔極薄的一層。然而,這個地球表面極薄的一層,就是地球過去漫長歷史中保存下來的遺蹟。造成這些遺蹟的因素:第一,來自地殼以外的,首先有籠罩著地殼的大氣層,太陽、月球,其次是星體的各種輻射作用,可能發生某種影響。
-
為何月球地殼的密度非常小?現在,科學家可能找到原因了
【ALENG 自媒體】4月25日晚間專稿,作為地球的天然鄰居,人類對於月球的了解,可以說已經是有了很大的進步,甚至早在50年前,人類的足跡早已踏上了這片神秘的外星土壤,然而就像我們對地球的了解仍然極其有限一樣,對月球的了解,儘管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有很多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其中一個長期困擾科學家的難題是:為何月球的地殼密度遠遠低於科學家的預期
-
地球引力或導致月球萎縮?月亮正在毀滅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地球引力對月球的影響程度更大,除了保持月球在軌道上運行,還導致月球體積萎縮,表面形成數千個斷層裂縫。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研究分析了月球表面3000多個裂縫,每個裂縫都長數公裡,幾十米深,交錯分布在月球表面。通過對這些斷層分析,發現這是由於月球內核冷卻導致體積萎縮,這一形成過程與地球引力作用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