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第一糧倉儲存中國一半糧食,重見天日後千年種子仍發芽結果實

2020-10-18 瘋癲史鑑

文|瘋癲史鑑

手裡有糧,心中不慌。中國作為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幾千年來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糧倉的存儲量關係著百姓的生死存亡,歷史上很多朝代到了末期,一旦碰上天災很容易就會爆發起義。

唐朝初期,關中地區鬧饑荒時,皇帝就會遷移到水運便利,糧產富庶的洛陽。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有一半時間都呆在洛陽。武則天掌權上位後,基本都呆在洛陽,只有兩年回了長安。因此皇帝也多了個逐糧天子的雅號,直到直到含嘉倉崛起才摘掉這個帽子。

含嘉倉東西寬612米,南北長710米,總佔地約43萬平方米。根據《通典·食貨》記載: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各大型官倉的儲糧數量是1260萬石,其中含嘉倉583萬石,幾乎佔了全國儲量的一半,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

含嘉倉存儲的不僅是一個皇朝的國力,更容納著一個皇朝氣吞天下的雄心。杜甫曾的詩中對這個如夢似幻的年代有著許多追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1971年,考古專家對含嘉倉挖掘時探測出287個糧窖,其中160號窖還存著近52萬斤糧食。時隔千年這些糧食保存的非常好,跟現在的陳糧完全沒有區別。部分種子甚至在出土不久後就直接發芽生長,經過人工培育後還真的結出了果實。

這奇蹟一般的規模和儲存,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據說含嘉倉始建於隋朝,是隋煬帝在營造東都洛陽的時候建造的一座倉城。當時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周邊配備著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等大小不等的糧倉,含嘉倉在其中並不顯眼。

直到隋朝末年,瓦崗軍李密搶奪了當時儲糧最大的回洛倉,一下子讓守在洛陽的隋軍陷入了無糧可吃的困境。不僅如此李密還利用回洛倉的糧食拉攏人心,吸引了大量的饑民和起義軍前來投奔。

後來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時候,照搬李密的搶糧策略,成功的奪取洛口倉切斷了城內的糧源。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李世民擴建城池把含嘉倉變成了城內的糧倉。

打仗的時候,糧食是軍隊的底線。和平的時候,糧食也是百姓的生命線。唐朝對糧食的管理非常嚴格。《舊唐書·官職志三》記載:"凡鑿窖置屋 ,皆銘磚為庾斛之數,與其年月日,受領粟官吏姓名。"

考古專家挖掘出土的銘磚上也銘刻著許多文獻,詳細的記錄了糧窖位置 、糧食來源 、數量 、品種、存放日期、管理官吏姓名等等,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以根據這套追溯系統,把責任落實到個人頭上。

安史之亂爆發後,含嘉倉遭到嚴重的破壞。根據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的文獻記載,含嘉倉當時的儲糧僅僅只有7萬石。含嘉倉從戰火中走向輝煌,也在戰火中隕落。就像李白的《將進酒》一樣,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盛唐時含嘉倉裡的米香,現在只能在文獻的記載中不經意的流出幾縷芬芳。很久以前在網上看過一句話,美國沒有歷史,中國沒有未來。美國的電影總是往未來穿越,中國的電視劇總是往古代穿越。當時覺得挺有道理,現在回想起來又了有新的感受。

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但未來卻有無限可能。一直啃老本的確讓人詬病,可如果完全拋棄前人的智慧,那才是極大的浪費。真要論起來,我們現在吃的,用的,看的,學的,哪一個不是古人一代代凝練傳承下來的。

沒有種子哪兒來的糧食,沒什麼東西是憑空出現的。所謂是創新就像生物進化一樣,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良進步來的。孔子教導學生的時候也一直秉承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則。

薑是老的辣,酒是陳的香。經典的東西,不僅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反而會多出幾分韻味。只要別死板教條,照本宣科就好。也許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就像存儲在含嘉倉裡的種子一樣。在許多年後仍能發芽出世,講述我們現在的故事。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感覺還不錯的話還請花費幾秒鐘時間點讚或評論支獎勵一下,如果願意關注那就更好啦。

相關焦點

  • 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稱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怎麼看?
    政治作用在這裡就不提了,另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運糧,將全國各地的糧食經由運河運送到兩京(長安和洛陽),帶來了豐厚的稅收。隋朝從隋文帝開始就建了幾個巨大的糧倉,用來儲存全國各地徵上來的糧食,而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位於洛陽城外的回洛倉,它幾乎是和重修洛陽城同時開始修建的,用以儲存洛陽以東地區徵上來的糧食,供應洛陽皇室和當地的百姓,同時也運往長安。
  • 中國的棉花種子在月球發芽了~
    點擊上方藍字,輕鬆關注從中國帶來的種子在月球上抽出綠芽——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消息
  • 種子為何能「定時」發芽?小小研究員問題多,答案就在普陀攜手打造...
    為什麼種子不用定鬧鐘就知道自己該發芽了呢……」在一場科創之旅中,亞東中學的12位小研究員找到了答案。11月11日-18日,上海援藏亞東小組組織亞東中學鍾揚種子實驗室6個課題小組共12名學生遠赴上海,開啟了為期8天的「2020上海科創研學營活動」。活動採用「1+4+4」的模式,為12位小研究員們開展教學集訓。
  • 明朝的植物種子發芽實例
    在新挖的土方崖壁上,我發現有新發芽的草籽。(下邊綠色處。)注意:上面沙層為清代地層,下面長草處則為元末明初地層。這些發芽的草籽是剛掉進去的嗎?再靠近一點,發現這些發芽的草籽原來是在古代蟻穴裡的。是古代螞蟻保存的食物。
  • 中國種子戰略,糧食安全又一局
    一場晶片戰爭讓中國加快了行業布局。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晶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如若優質種子大量依賴進口,我國農業將面臨「卡脖子」風險。
  • 啄木鳥簡直是「儲糧能手」,把樹當成糧倉,一年存了上萬顆種子!
    啄木鳥簡直是「儲糧能手」,把樹當成糧倉,一年存了上萬顆種子!橡樹啄木鳥是非常喜歡存糧的,它們為了預防突發事件和冬天的到來,而做出每天都會啄木存糧的事情,它們會將橡果或堅果儲存在枯木中,它們喜歡群居生活。
  • 佇立於四川射洪的「巨型糧倉」,居然和股神之子小巴菲特有關?
    眾所周知,在中國白酒品質的關鍵要素中,糧食是最核心的根本。所以釀酒糧食的每一步都需要甄選方能釀出真正的好酒,其中糧食的儲藏就至關重要。如果用傳統的房式倉庫儲存糧食,堆積方式容易產生糧食黴變和病蟲害、鼠害,會嚴重影響白酒的品質。
  • 種子發芽的冷知識
    種子在開始工作之前,首先需要的是充足的水。就算胚被困在石頭一般堅硬的種子裡,水也能夠幫它成功逃離。因此種子的命運都掌握在水的手裡。水是打開種子「監獄之門」的鑰匙。 除此之外,為了讓種子好好吃東西,還需要將胚乳和子葉的營養成分溶解,這個時候也需要水的幫助。另外,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還需要水將溶解的營養成分輸送到植物的各個組織中。
  • 促進花卉種子快速發芽的方法
    不同種類的花卉,由於它們的種皮構造及生理機制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播種的種子發芽期限也不同,有的幾天就可發芽,有的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如蓮子因具有不透水種皮,深埋土中,休眠期可達千年,一旦種皮損傷,水分進入種胚中便可立即發芽。
  • 向日葵種子的發芽出苗
    當胚根長到與種子等長、胚芽長達種子長度一半時,即達到了發芽階段。隨著胚軸的生長將兩片子葉和果皮頂出地表,果皮脫落(有時子葉也可能將果殼帶出地面),子葉露出地面並平展,此時即為出苗。出苗時,胚軸由彎變直,下胚軸長度與播種深度有關,一般在5-6cm,地下部稍長些,地上部稍短些。
  • 有些需光種子(如夏枯草種子),用GA處理後在暗處可以發芽
    過去,一般用發芽的大麥形成的澱粉酶使澱粉糖化。現已不需要種子發芽,只需使用GA就能使澱粉完成糖化過程,因此可節約糧食,降低成本和縮短生產時間。2.促進植物的莖、葉生長在生產上利用GA刺激莖伸長的特性,施用GA使牧草、茶、大麻、黃麻、芹菜和萵苣等的營養體快速生長,增加產量。
  • 怎樣讓種子發芽 種植幼芽教程圖解
    從一杯選擇好的種子開始。任何有機可食用的食物種子都可以用於發芽。浸泡的過程可以使幼苗頂出外殼加速萌發過程,最後得到的營養美味與原始的種子並無二致,而且富含營養。浸泡水中4到6個小時。估量著將種子放到發芽罐子裡,然後用涼爽的濾過水覆蓋種子,水沒過種子2.5釐米左右。
  • 最後的糧倉:末日種子庫
    末日種子庫由挪威政府出資建造,目前儲存著大約1億顆、上百萬種來自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無論是常見的品種,比如市面上的大米,還是特有的種類,比如白鷹玉米,這裡都應有盡有。因為有專門的製冷系統,這裡的種子可以常年保存在-18℃的環境中,小麥、大麥等重要農作物的種子可以保存1000年之久,生存能力最強的高粱種子甚至能存放1.95萬年。
  • 【媒體看南皮】深圳特刊—整版深度報導我縣渤海糧倉
    媒體看南皮8月,《深圳特區報》中國力量 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專題採編組一行5人來南皮進行了為期3天的採訪,期間在「渤海糧倉」試驗站、白坊子村、蘆莊子村、貧困戶、種糧大戶等點位進行了深入了解。
  • 警惕,糧食危機中四大糧商的黑手
    當今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4家跨國公司中,3家在美國。種子、農藥、化肥這些農業生產的上下遊企業,大部份也被美國捏在手裡。據統計,美國農作物種子市場價值高達150億美元,世界第一,約佔世界種子市場價值的34%。
  • 挪威「末日糧倉」成立10周年 已收集超過100萬類種子
    挪威「末日糧倉」成立10周年 已收集超過100萬類種子 (1/8) "← →"翻頁
  • 「穿透式」闢謠「中國糧食危機」
    國家存糧「心中有數」中央儲備糧廣州直屬庫有限公司是中央儲備糧食倉庫之一,佔地178畝,儲糧超過10萬噸,足夠100萬人吃上半年。以前,每一個糧倉就是一個獨立的儲糧單位,信息查閱只能靠人力、看報表,「庫區擁有20個倉庫,每個倉庫1500平方米,糧食堆高6米。別說細緻檢查,每個糧倉走一遍都費時費力。」
  • 媒體揭秘全球農作物種子庫:尚無中國種子(圖)
    而就在上月,揚子晚報記者在挪威北極之旅中,巧藉機緣,探訪了拯救人類糧食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種子諾亞方舟」、位於全球最北端城市朗伊爾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揚子晚報記者由此成為走進這座「人類糧食安全最後一道防線」的第一位中國記者。
  • 二戰後的烏克蘭,明明是歐洲糧倉,為什麼會發生饑荒
    確實,烏克蘭面積是歐洲大陸上第一的,除了俄國。而且地形都是平原,而且土壤非常肥沃,真的是沃野千裡。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現在的烏克蘭也被稱為歐洲的糧倉。不過,在二戰後,作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卻發生了大饑荒。
  • 中國打造世界第二大「末日種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2015年9月,位於挪威北極地區「植物諾亞方舟」——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在建成7年多後首次提取種子備份,這一申請來自戰火中的敘利亞。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儲存著來自全球各地數十萬份植物種子的「備份」,以防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因災難而絕種。科學家對這座「植物諾亞方舟」將要應對的「災難」的設定,包括自然災害、疫病、戰爭,甚至「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