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南皮】深圳特刊—整版深度報導我縣渤海糧倉

2020-11-22 澎湃新聞

媒體看南皮

8月,《深圳特區報》中國力量 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專題採編組一行5人來南皮進行了為期3天的採訪,期間在「渤海糧倉」試驗站、白坊子村、蘆莊子村、貧困戶、種糧大戶等點位進行了深入了解。今天,《深圳特區報》整版宣傳報導了南皮的「渤海糧倉」項目,下面隨小編一起品讀大報的文風,再次品味「大糧倉」的風採。

標題

【渤海糧倉】白茫茫鹽鹼地變成豐收「大糧倉」

八月中旬,位於「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區的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小麥已喜獲豐收,田裡的玉米正茁壯成長。

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坐落於南皮縣雙廟村,佔地面積180畝,走進試驗站,科研樓、氣象觀測場、養分水分定位場、水鹽運移觀測場、作物耐鹽鑑定池等一一躍入眼帘,烈日下,有科研人員在現場忙碌著。

作為「渤海糧倉」在滄州的實施主體,試驗站自1982年建站以來,先後有上百位科研人員參與科研和管理工作,深入農業第一線,腳踏實地奮戰在農業科技攻關主戰場。

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坐落於南皮縣雙廟村,其承擔了國家、院、省和地方的一大批科研項目,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8項目,授權專利15項。

「我國既是產糧大國,同時也是糧食進口大國。『渤海糧倉』是我國2013年啟動的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涉及11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和2.6億人口。這項巨大的農業科技工程是通過對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的改造,實現到2017年增糧60億斤,到2020年增糧100億斤的目標,將長期遭受旱澇鹼災害的環渤海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糧倉」,「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站長劉小京告訴記者。

項目實施6年,鹽鹼地上高產的夢想,已經照進現實。

技術攻堅,鹽鹼地迎來了春天

鹽鹼地是什麼樣?南皮站老科技工作者描述——

「春季返鹽白茫茫寸草不長,雨季過後只長些雜草。20%的土地是飛機播種的苜蓿,有的長苗、有的沒苗,像斑禿一樣。20%的土地有些糧棉作物,糧食畝產不過百斤,棉花幾十斤產量。說起災害,這裡旱、澇、風、雹、蟲,全有……」

先天不足的鹽鹼地,有機會孕育新糧倉嗎?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刊》刊發了李振聲院士、劉小京等人的文章《建設「渤海糧倉」的科學依據》。

文章指出,作為黃淮海平原的一部分,環渤海地區除了現有耕地4000萬畝外,還有鹽鹼荒地1000萬畝,具有較大的增產潛力。「環渤海地區主要問題是鹽鹼危害嚴重,有水但質量不好,開發有難度,但相比西部缺水地區要容易一些。預計到2020年,環渤海地區具有增產100億斤糧食的潛力,有望建成『渤海糧倉』。」

這一設想的底氣與自信,來源於國家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綜合治理科技攻關重大項目所取得的成果。

李振聲院士曾這樣分析,從發展脈絡來看,「渤海糧倉」可以說是「黃淮海科技攻關」的延續和提升,如果說「黃淮海」基本解決的是鹽鹼地上種上了糧食,「渤海糧倉」則是要解決多產糧食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的技術人員正在對不同土壤裡的氯離子含量進行測試。

李振聲是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和袁隆平並稱「南袁北李」,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2013年,在李院士的倡導下,在中科院先行先試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由科技部、中科院聯合相關省市,啟動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

「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中挖掘增產潛力,已成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在試驗站裡,劉小京邊帶著我們參觀,邊和我們介紹「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的主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四項:系統構建了作物耐鹽選育體系;構建了鹹水等多水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創立了鹽鹼地根層水鹽調控改良技術體系;研發了一批鹽鹼區域適應性肥料品種。

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站長劉小京。

如何理解這些技術為鹽鹼地帶來的變化?

「大家都知道,鹽鹼地區缺的是淡水,但是不缺鹹水。我們是不是能利用鹹水,把鹽鹼地改良好呢?」劉小京以微鹹水灌溉為例,生動講述了「渤海糧倉」的創新之處。

「淡水的冰點是零度,鹹水結冰之後可以變為淡水。如果溫度足夠低,鹹水也可以結冰。這和下雪後在路上撒鹽,讓雪加快融化的原理是一樣的。」劉小京介紹了「鹹水結冰灌溉法」:在寒冷的冬季,我們抽取地下鹹水進行灌溉,讓地表結一層厚厚的冰,到了春季,先融化的鹹水要先入滲,最後融化的微鹹水和淡水最後入滲洗鹽,使土壤表面淡化,實現鹽鹼地耕層脫鹽。

在滴水成冰的嚴寒時節,為了抽取地下鹹水灌溉,他帶著科研人員住在簡陋的窩棚裡,一次次地做著試驗。

條件艱辛,但成效喜人。因為冬小麥本身具有一定的耐鹽性,利用微鹹水來灌溉,既解決了地上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又可以減少對深層水的過度利用。不僅如此,通過鹹水結冰灌溉,鹽鹼地還種植了棉花、甜高粱、海濱錦葵、菊芋、甜菜、油葵等作物,可謂一舉多得。

厚積薄發,5年累計增糧209億斤

「我們這支團隊自2013年成立以來,組織33家單位、500多名科技人員在95個縣市建立104個試驗示範基地,針對環渤海區域制約糧食增產的土、肥、水、種關鍵問題開展了技術攻關和技術的集成示範推廣。」劉小京告訴記者。

6年過去了,「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培育出我國第一個雜交不親和玉米新組合;鹹水的資源利用率從不足8%提高到了20%;開發了鹽鹼地糧食作物專用高效肥料和鹽鹼地改良增效劑,增產6%以上,氮磷利用效率提高5%—29%;集成了分區分類增產增效技術模式18套,制定了中低產田糧食生產技術規程和標準51項;培養了中青年研究骨幹77人;累計培訓了農民技術人員6.9萬人次……

令人振奮的是,「渤海糧倉」增產的目標實現了!

根據第一階段項目任務執行情況驗收報告,「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5年累計示範推廣8016.7萬畝,棉改糧279.2萬畝,改良鹽鹼地580.3萬畝,累計增糧209.5億斤,節本增效186.5億元,節水43.5億方。

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田裡的玉米正茁壯成長。

一串串的數字背後,是無私的奉獻與付出。

年過八旬的李振聲院士,每年都要到南皮的試驗站來,每次來,他吃住都在試驗站裡,經常到農田裡去看莊稼的生長情況。有一次下大雨,路很不好走,他還堅持打著傘去農田裡,還不時蹲下來,細細觀察小麥的成長情況。

從1991年來到南皮工作,劉小京就紮根這裡。「您在這裡呆了28年,南皮已成為您的第二故鄉了吧」,當記者詢問他時,他笑稱,「不,是第一故鄉了,這是我呆過最久的地方,我還會繼續呆下去。」

厚積薄發!渤海糧倉6年的突飛猛進,離不開南皮試驗站成立32年來打下的堅實基礎。

在一本《走過三十年》的畫冊裡,隨處可見田魁祥、趙昌盛、陳洪儒、孫家靈等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對這塊土地的付出——「這裡的水是深井水,喝起來又鹹又苦,不少同志喝了鬧肚子,靠吃藥堅持工作」「騎自行車外出工作,到低洼處,潮溼的泥粘在車輪上,不得不扛著車走」「到田間地頭推廣技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想洗個澡,只能燒一大鍋水,大家用臉盆分一分,擦洗一下」……32年來,南皮站承擔了國家、院、省和地方的一大批科研項目,布局了水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系統過程與管理研究領域,在鹽鹼地改良利用理論與技術、鹹水安全灌溉理論與技術和抗逆植物品種選育等方面,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並實現產業化轉移,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8項,授權專利15項。

中科院原院長周光召在南皮站調研,在深入了解南皮站的工作後動情地說,「南皮站有18條好漢!」

和記者聊起南皮站對當地發展所做的貢獻時,南皮縣科技局局長劉志勇連連說「了不起」,他說,「有一大批科學家紮根南皮,一心一意地以科技的力量,努力實現增產增收,推動南皮農業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南皮縣的幸運!」

南皮縣烏馬營鎮白坊子村村黨支書白普青在田裡查看玉米長勢。

建合作社:勞動付出少了,效益收入高了

渤海糧倉南皮種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紅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很風趣地自我介紹:「我叫王紅心,紅色的紅,心臟的心,一顆紅心撲在『渤海糧倉』上。」

據了解,在『渤海糧倉』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通過研究所、國科控股與地方政府合作,2016年7月註冊成立了渤海糧倉南皮種業有限公司,這被看成是實現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的一條有效途徑。

王紅心告訴記者,公司主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創製小麥和玉米新種質資源,培育優質、多抗、高產、穩產、經濟效益高、專用型的優良品種,立足滄州、南皮,重點服務環渤海地區,輻射全國主產區。目前,是全市唯一一家國有控股種業有限公司,同時是一家混合所有制高科技公司。目前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審定的小麥新品種兩個:小偃81、小偃60,玉米新品種有兩個:科玉153和科育175。

王紅心表示,公司目前有20萬畝示範田,其中10萬畝在南皮縣。公司每年都會以高於市場價20%的價錢從農戶手中回收種子,經深加工,再作為下一年的商品種子,以低於市場50%的價格賣給農戶。為此,公司三年來共給農戶補貼40多萬元。

王紅心表示,農村成立合作社後,農戶種的小麥、玉米新品種比原來種的老品種普遍都能提高100—200斤畝產量。

在南皮縣烏馬營鎮白坊子村,村黨支書白普青告訴記者,自從村裡成立「南皮縣小偃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後,「勞動付出少了,效益收入高了」。

白坊子村原本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一直不高。2010年4月,成功種植小偃81的白坊子村示範田正式成立合作社。2013年,「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啟動後,白坊子村又被劃為該工程的千畝核心示範區。

白普青說,一開始,很多村民並不接受,因為擔心來年收成而拒絕種植新品種。「一年後,他們親眼看到示範田突破了這個地區冬小麥單產新紀錄,便自願加入了種植『小偃81』的隊伍。全村只有110戶人,但加入合作社的卻有170多戶,其餘的全部是外村慕名加入的。」

「成立合作社後,我們對土地實施統一經營和管理,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的統一購買,耕作、種植、澆水、施肥、植保、收割等。目前,合起來的耕地約1500畝。以前,糧食畝產一般不超過500斤,現在平均畝產900斤,2013年最高達到1070斤,創歷史新高。」白普青說。

描繪藍圖,三條產業帶前景可期

「『渤海糧倉』要實現到2020年增糧100億斤,隨著鹽鹼地的改良、鹹水的利用、耐鹽作物品種的推廣與示範等,實現這個目標應該沒有問題。我們國家制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增糧1000億斤,我們這項工程佔到了十分之一。」對於渤海糧倉目標的實現,劉小京充滿信心。

南皮縣農業局種植業管理股股長柴健告訴記者,近年來,「小偃81」和「小偃60」的種植技術推廣工作進展喜人,憑藉著品種優勢和技術優勢,再加上技術推廣隊伍深入農村開展培訓和技術現場會,目前已累計推廣30多萬畝,增產20%以上,農戶一畝地增收150元,大戶增收後更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越來越多農戶踴躍種植「渤海糧倉」的小麥品種。

2015年,在南皮縣沿正港路兩側區域,西起劉八裡鄉、東至烏馬營鎮,一座規劃面積約27萬畝的河北滄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批開建。河北滄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劉連懷介紹,核心區將著力「兩園、三區、兩網、一線」布局,重點發展良種種業、高效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業服務業四大產業。他說:「我們從南皮縣推廣高效種植面積大概50萬畝,節水3千萬方。從最初的多打糧,到讓農民多增收,再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渤海糧倉』,正在成長為國家戰略科技新力量,帶動農民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產品和畜牧產品深加工、循環農業與生態旅遊等環節上就業創業。」

如今,在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渤海糧倉正在醞釀升級版,走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

在試驗站的展覽圖板上,我們看到了令人期待的三條產業帶的遠景規劃——

一是建設節水優質農產品帶,通過節水技術的普及應用,在不降低作物單產的條件下,實現作物品質的提升;二是鹽鹼生態草牧業帶,在鹽鹼地區實現草牧業農牧業相結合;三是沿海生態保育帶,在沿海地區,通過耐鹽植物的利用、鹽鹼地改良技術的應用,建立美麗的沿海生態保育帶。

劉小京動情地說,鹽鹼地的改良,不是一個人的工作。我們有一支隊伍,有一批博士、碩士,有老中青結合的科學家來開展這項工作,「鹽鹼地沒了,鹽鹼地綠了,頭髮白了,但是我們覺得值得!」

訪談

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副站長、南皮縣副縣長孫宏勇:科技為糧食增產助力

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孫宏勇(左)在試驗田裡檢查農作物生長情況。

在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副站長、南皮縣副縣長孫宏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研究人員以節約地下淡水、挖掘鹹水利用潛力和提高雨水利用效率為手段,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實現在不增加或者降低區域農業淡水資源用量的條件下,為糧食增產助力。

他告訴記者,南皮試驗站主要是圍繞渤海糧倉區域缺少淡水、土壤有鹽鹼等問題來開展研究工作。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是抗鹽植物品種的選育,第二是鹹水的安全利用,第三是研究鹽鹼地改良。通過幾十年幾代科學家的努力,篩選出包括小麥、枸杞、棗樹等等一系列耐鹽抗逆的優質品種。在優質品種方面,主要以小麥為主。「如,近幾年培育的小偃60,小偃81品種;一些果樹也符合這個區域的特點,比如棗樹,是鹽鹼地一種適應性比較強的果樹品種,我們培育的無核小棗,不同的系列有無核小棗1號、無核小棗3號等等,還發明了其種植技術。」

試驗證明,「小偃60」具有較強的抗鹽性,甚至能在含鹽量為千分之四的土地裡生長,比傳統「冀麥32」增產約22%。南皮站不僅選育了系列小麥新品種,2013年,該站選育的HN866玉米組合在核心示範區產量達1125斤,比傳統品種增產15.8%,「科玉1號」玉米新組合畝產也增產13%。

在幫助農戶種植方面,孫宏勇表示:「科研人員在試驗站拿到第一手數據後,才能去找農戶,給他們技術指導。我們有中科南皮學堂,讓縣農業局、科技局把農戶組織來,進行技術講座;還有示範地,讓他們看;我們聯合縣農技人員,到農戶去現場給他指導。這樣一步一步去做,一兩年後,農戶會發現,糧食沒有減產,還有所提升,或者品質也比較好了,用了鹹水也沒問題,他們就慢慢接受了。」

孫宏勇對記者說:「現在我們更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提升品質。比如說,鹹水灌溉完之後如何提高它的品質,在哪些方面提高品質?我們正在做研究。」

中國力量」採訪組在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與科學家、專家合影。

記者手記

「接地氣」的科學家

見到劉小京的瞬間,記者的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關鍵詞是——「接地氣」!

藍色T恤、深色休閒褲,黑白相間的運動鞋,皮膚曬得黝黑,如果在莊稼地裡碰見,你很難將他與周遭的農民區分開來。和我們平時在會場、校園、實驗室裡採訪的專家學者相比較,劉小京看起來有太多的不同。事實上,試驗站裡的幾十位科研人員都同樣「接地氣」,在他們的實驗室裡,冰箱裡裝的是各種泥土,花盆裡種的是各種作物——與農業打交道的科學家,就是這麼樸實!

「我們別坐著聊,我先帶你們去試驗站、到農田裡去轉轉!」劉小京性格爽朗,聲音裡透著熱情,在田間地頭,他指著試驗站的各種農作物、各種實驗監測的儀器,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對於這塊呆了28年的土地,他已積澱了深厚情感,「當時我們提出建設『渤海糧倉』的底氣,來自我們多年來積累的、成熟的鹽鹼地治理新技術。其中很多經驗和技術的發源地,正是南皮。」

劉小京

多年來,李振聲院士、劉小京研究員帶著一批批科研人員,傳承「黃淮海精神」,堅守「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科學價值觀,五年累計增糧200多億斤的數據裡,滿載著幾代南皮站人的心血汗水。

科研工作永遠在路上,這條路於南皮站的科學家們而言,是廣闊的田野、無垠的田間,是烈日,是風雨,是霜雪,是曬得黝黑的皮膚,是提前爬上臉龐的皺紋,更是糧食豐收時無盡的喜悅。當天,我們在南皮試驗站食堂吃飯時,劉小京特地讓人從玉米地摘來新鮮玉米,請我們品嘗。這是他們研發的新品種,軟糯香甜,兼具了東北玉米的糯和南方玉米的甜,讓人一嘗難忘!

更讓人難忘的是劉小京的一席話,「 我就想當一粒種子,在鹽鹼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國家糧食增產、老百姓吃飽肚子『種』出希望,這就是我的價值。 」如此坦誠質樸、深深紮根土壤的科學家們,怎不令人欽佩!

END

相關焦點

  • 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
    2013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的倡導下,在中科院先行先試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由科技部、中科院聯合相關省市,啟動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  如何改造鹽鹼地實現增產?科技工作者給出的答案是種、土、水、肥,即種植耐鹽作物、改良土壤使其脫鹽、開發鹹水灌溉技術、使用專用肥。
  • 中宣部組織中央主流媒體來我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
    1月7日,中宣部組織人民日報社、科技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採訪報導團來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開展採訪報導活動。 採訪團先後深入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等地,通過聽取介紹、實地參觀、座談交流等方式就我縣豐富的古動物化石資源進行集中宣傳報導。
  • 受到海外媒體報導,相關內容足足佔了一整版
    有網友表示,周揚青此前說自己不做藝人只是欲蓋彌彰,而周揚青本人則在最近通過社交平臺展示了一則新加坡媒體對她的報導,似乎很享受現在的生活。 這家來自新加坡的媒體用一整版報導了周揚青對於「藝人」「網紅」等不同身份的看法及態度,周揚青則表示,很感謝對方給了她整整一版的內容進行對外展示。
  • 傳播媒體--深圳年鑑
    年內,該報共發行18.11萬份,其中深圳市內發行17.17萬份。  【《深圳商報》】2017年,《深圳商報》在辦好紙媒同時建設讀創客戶端,打造華南地區最具公信力、影響力和綜合實力的新型科技財經類媒體。相繼推出「砥礪奮進的五年之中國夢·深圳行」「勇當尖兵,再創新局」「企業家精神與深圳」「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走基層看新風」等專欄和大型系列報導。
  • 王蒙在人民日報撰文:老城新風記南皮
    是時,我正開始寫《活動變人形》,書裡人物的家鄉,會讓我時時想起故鄉南皮。「故鄉」,是魯迅小說的題目,它總使人泛起鄉愁。南皮的名稱起源於古代皮城,位於現南皮縣城北張三撥村西約三百米處。春秋時期(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北伐,在這裡給軍馬修制皮革盔甲。南皮自秦朝(公元前221年)置縣,歷史悠久,湧現了許多俊傑。新中國成立後,歷史展開了新的篇章。
  • 海洋日藍色宣傳報導亮眼
    抓重點,做特點,成亮點今年,報社根據部辦公廳的部署要求,對海洋日活動的宣傳報導進行了周密細緻的策劃安排,社長、總編輯靠前指揮、一線督戰,深耕報導內容,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要聞版莊重大氣。一版推出《讓「生態長城」永葆健康》等深度報導,持續保持海洋日話題熱度。評論版簡潔凝練。
  • 渤海300年內可能會消失,平均深度還不如青海湖,拯救難度太大
    導讀:渤海300年內可能會消失,平均深度還不如青海湖,拯救難度很大雖然我們國家位於海邊的地方並不是特別多,但我們國家還是擁有很大的海洋面積,其中渤海就是我們國家最北端的海洋,也是我們國家面積最大的內海,非常的重要。
  • 中科湖南久森新能源技術聯合實驗室落戶我縣
    6月10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湖南久森新能源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標誌著我縣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及廣東省電池行業協會的合作關係進一步加深,將為我縣打造湘粵高新電池產業集聚區注入強勁動能。
  • 速度、廣度、深度
    2014年3月6日人民日報「兩會專刊」的第一版整版《一張圖看明白政府工作報告》,對報告進行深度解讀,並提供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相關內容和數據,以對比性的專題報導折射中國發展新走向。   (2)圖片     圖片作為形象化的視覺形態,對抽象化的文字形態是一種有益的補充。新聞中的圖片有兩種呈現形式,一是新聞插圖,二是圖片新聞。
  • 肖戰再登主流報紙並獲得整版報導
    不僅如此,肖戰還頻頻獲得了各大主流媒體的競相報導!緊接著12月1日,肖戰又登上了臺灣電視臺TVBS新聞頻道。在該則視頻報導中,肖戰的演技大獲肯定。而早在《狼殿下》上線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肖戰就登上了新加坡的報紙,還被網民封為「史上最爭氣男二。」除此之外,肖戰更是登上了呼和浩特晚報中的文娛版面,還獲得了整版的報導。
  • 南皮網信溫馨提示:科學防護 構築防線
    南皮網信溫馨提示:科學防護 構築防線 2021-01-12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回看G20:重大國際新聞報導 地方傳媒集團大有可為
    雖然峰會已經結束近兩個月,但對峰會報導的思考和總結卻未停止。如此重大的國際性會議,面對如此眾多的全球媒體,作為會議主辦地的地方性媒體集團,有它的優勢存在嗎?它應該進行怎樣的實力比拼?「特別報導」設計推出《峰會聚焦》《場內場外》《杭州故事》等多個板塊,既確保G20峰會報導的權威性,又藉此大力宣傳杭州。同時,推出了英文版、封面版等極具特色的版面,推出了《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專欄,精心策劃了「盛世杭城」新聞手繪作品。  《都市快報》在峰會期間推出《G20時間》重磅報導,每日推出9—16個整版,宣傳峰會盛況。
  • 全球媒體都來報導!
    昨晚,月亮女神上演了152年難遇的   「月全食血月+超級月亮+藍月」   三景合一的天文奇觀   你看了嗎?
  • 我縣昨晚實施今年秋冬首次人工增雨作業
    今年入秋後新昌降雨偏少,特別是在近一個月內全縣面雨量只有2.1毫米,相比於歷史同期平均雨量的57毫米相差甚遠 今年入秋後新昌降雨偏少,特別是在近一個月內全縣面雨量只有2.1毫米,相比於歷史同期平均雨量的57毫米相差甚遠。請
  • 拓寬報導廣度 增加報導深度
    《中國民航報》「牽手」十三位民航專家  本報訊 記者李芳芳報導:在我國民航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行業主流媒體應如何真正地承擔起「宣傳行業、引導行業」的重任?怎樣準確把握行業發展動向,深入報導行業發展?4月13日,在天津召開的《中國民航報》記者工作會暨深度報導研討會上,《中國民航報》聘請了13位中國民航大學的專家、學者。
  • 我縣舉辦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價值與保護利用專題講座
    11月26日下午,我縣舉辦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價值與保護利用專題講座。特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黨委書記、所長、研究員、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鄧濤做專題講座。全縣宣傳、文化旅遊、自然資源系統幹部職工,各鄉(鎮)主管副職和通訊員,縣文化和旅遊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主管副職及媒體記者等200餘人參加講座。
  •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變化】我縣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變化】我縣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增強 2020-12-02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2月以來,中央省級權威主流媒體集中報導我縣發展成果
    12月以來,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半月談、新華每日電訊、浙江衛視等權威主流媒體和大型網絡新媒體,集中報導了浦江多方面成果,大篇幅、多角度呈現了浦江「重要窗口」建設的成效。不同深度的灰坑、灰溝裡,站立著10餘個根據考古隊員形象製作的蠟像,生動還原了上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上山遺址經過四期考古發掘,共揭露面積2000餘平方米,出土1000多件文物。1號館展示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1粒「萬年稻米」。上山遺址考古發掘負責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講述了這粒稻米背後的故事。
  • 深度報導的組合規律和技術方式
    所謂重複性宣示,「是指最新報導中的重要內容或部分內容是對過去報導的重複。這種重複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為,意在明確宣示一種意圖,其新聞眼不在事實的最初發生,而在已經發生的事實被延續這一時間點上,因為這個時間點的社會背景是新的。」深度報導在本質上是一種「視點新聞」,而從選題策劃角度看,它的實現又有賴於「視點」的發現和「視點」的定位。
  • 渤海平均深度還不如青海湖,三百年內有消失的可能,想拯救卻太難
    渤海的平均深度只有18米左右(上世紀90年代中期數據)可以說是非常淺的淺海,我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的平均深度(21米)都比渤海更深,有地質和水利學家認為每隔10年渤海的平均深度就會被抬升1米,其面積當然也在不斷減少,所以這樣發展下去的話,200-300年中渤海就有消失的可能,下圖中表示了渤海在未來年份中海岸線的變化,數字代表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