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大片大片的鹽鹼地,千百年來沒生長過一季莊稼,春天過後一望無際的鹽鹼地上,與生命有關的只有散落的野花和零星的羊只。」當代詩人潘洗塵曾經這樣描述鹽鹼地的境況。而在河北滄州,也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民諺道盡了當地農民在鹽鹼地裡種糧的艱難。

 

  鹽鹼地的危害不僅僅存在於詩文和民諺中。近日,在滄州市南皮縣,當地村民回憶起對於鹽鹼地的印象,仍然叫苦不迭:「鹹水幹了之後,留下一地的鹽,走在地上都咔嚓咔嚓地響。」「澇了收蛤蟆,旱了收螞蚱,不澇不旱收鹼坷垃。」「以前沒人願意種地,畝產就300來斤,種得多、賠得多,只有老人們捨不得土地撂荒才一年年地種著。」在穆三撥村,村民們特意保留了一塊長滿「白斑」的麥田,裸露的土地上附著一層白色的鹽,與周圍的麥田形成鮮明對比。

  這樣的鹽鹼地並不是滄州地區所獨有的,在河北、山東、遼寧、天津四省市的環渤海低平原地區,曾經有5000萬畝鹽鹼地,覆蓋60個縣,包括未開發的鹽鹼荒地和中低產田,畝產低的只有400斤左右。如何讓鹽鹼地增產,成為擺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2013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的倡導下,在中科院先行先試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由科技部、中科院聯合相關省市,啟動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

  如何改造鹽鹼地實現增產?科技工作者給出的答案是種、土、水、肥,即種植耐鹽作物、改良土壤使其脫鹽、開發鹹水灌溉技術、使用專用肥。

  中國科學院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首席科學家劉小京以微鹹水灌溉為例,向記者講述了「渤海糧倉」的創新之處。所謂微鹹水,是指當地地下30到50米的淺水層,含鹽量在0.3%之內,因為冬小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耐鹽性,所以可以利用微鹹水來灌溉,這樣既解決了地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又可以減少對深層水的過度利用,可謂一舉多得。

  目前,項目工程已經成功研製並推廣了優質耐鹽良種、多水源安全高效利用、旱作農業、土壤改良、結構調整、農牧結合、農業信息化等七項關鍵技術。6年來,該工程系統構建了作物耐鹽選育體系,創立了玉米無隔離制種技術,推動了耐鹽抗逆作物品種的選育和應用;突破了微鹹水安全灌溉難題,構建了農田多水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為環渤海糧食增產和節水壓採提供了支撐;創立了施用微生物有機肥培育耕層土壤大孔隙結構促進鹽分下移、鹹水直灌耕層水鹽調控、耐鹽植物種植梯次推進改土技術,突破了濱海平原地下水淺埋區鹽鹼地改良利用難題。

  經過6年的科技攻關,我國第一個雜交不親和玉米新組合被培育出來;突破了微鹹水長期安全利用難題,讓鹹水的資源利用率從不足8%提高到20%;開發了鹽鹼地糧食作物專用高效肥料和鹽鹼地改良增效劑,增產6%以上,氮磷利用效率提高5%~29%;集成了分區分類增產增效技術模式18套,制定了中低產田糧食生產技術規程和標準51項;培養了中青年研究骨幹77人;累積培訓了農民技術人員6.9萬人次……

  「渤海糧倉」實施以來,項目區現代農業發展也不斷加速。2015年,在南皮縣沿正港路兩側區域,西起劉八裡鄉、東至烏馬營鎮,一座規劃面積約27萬畝的河北滄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批開建。按規劃,它的核心區將著力「兩園、三區、兩網、一線」布局,重點發展良種種業、高效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業服務業四大產業。2017年年底,園區建設全部完成。2019年1月,園區正式通過科技部的驗收。

  「『兩園』,就是以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為核心的農業科技創新園和以南皮烏馬營經濟開發區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集聚園;『三區』,即小麥玉米良種繁育區、糧食作物增產增效種植區、畜禽生態養殖區;『兩網』,為水資源調控網和農業信息網;『一線』,就是休閒農業文化觀光旅遊線。」「渤海糧倉」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副站長孫宏勇研究員介紹說。

  3年來,園區共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類項目35個,科技創新類項目28個,產業發展帶動類項目12個。目前,園區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1%以上,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上市公司4家,入駐企業50家。

  根據「渤海糧倉」第一階段項目任務執行情況驗收報告,「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5年累計示範推廣8016.7萬畝,棉改糧279.2萬畝,改良鹽鹼地580.3萬畝,累計增糧209.5億斤,節本增效186.5億元,節水43.5億方。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9-08-22 04版)

相關焦點

  • 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
    ◎開欄語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科學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把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科技任務,在科技創新發展、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一流科研機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出成效,全面完成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
  • 中科院科技扶貧:因地制宜為扶貧地區提供「造血」功能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1月13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成效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嚴慶,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負責人、院扶貧辦主任孫命回答有關提問。
  • 科技扶貧路上的三顆「中」國心——記中科院女科學家扶貧故事_中國...
    科技扶貧路上的三顆「中」國心——記鍾彩虹、仲乃琴、鍾瑾的中國科學院女科學家「三『中』扶貧」故事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20 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中國科學院眾多扶貧項目和對口幫扶地區中,有這樣
  • 科技扶貧就是讓科學接地氣丨訪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勇
    專刊:科技扶貧――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 扶貧人物篇 武一男 張 勇 《中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 貴州省水城縣的農民羅東祥做夢也沒想到,祖祖輩輩靠種苞谷生活的他,如今成了當地獼猴桃種植的技術能手。
  • 科技扶貧與生態系統服務提升融合的機制與實現途徑
    環江縣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生態脆弱區,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將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形成了「環境移民-易地扶貧-生態衍生產業培育-生態系統服務提升」的科技扶貧體系,探索了生態系統服務提升與特色產業發展的長效扶貧機制,為我國西南喀斯特生態脆弱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模式樣板。  在消除絕對貧困、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基礎上,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
  • 國務院新聞辦就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成效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積極探索,發揮自身優勢,為脫貧攻堅作出了貢獻。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請來了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成效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中科院副秘書長嚴慶先生,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負責人、院扶貧辦主任孫命女士。下面首先請白春禮先生作介紹。
  • 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聚焦生物育種創新
    12月29日,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在京舉行。本屆沙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北京科技報社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本屆沙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三位院士專家,介紹了生物技術在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生物育種對提高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 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加快生物育種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12月29日,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成功在京舉行。本屆沙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北京科技報社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
  • 中國科學院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作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建院以來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纍纍,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 【「十三五」 我們這五年】科技,讓扶貧更有力量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不斷增強農牧民的內生動力、防止返貧、促進特色產業發展,近年來,庫倫旗依託中科院定點幫扶優勢,結合本地實際,以科技扶貧為引領,重點通過先進技術應用,健全科技服務網絡,全面加強技術培訓。 中科院西北生產環境資源研究院農業生態室科研人員王亞軍介紹說,開展科技扶貧的目的是希望在經濟效益方面體現科技力量
  • 龐加萊猜想:中國數學家的貢獻與媒體報導
    正在形成之中的龐加萊猜想和幾何化猜想的共識》的長篇文章,文章指出:「儘管尚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曹懷東、朱熹平的論文被數學界仔細推敲,但是這篇論文由於中國媒體在2006年6月的報導已廣為人知。《中國數學家破解世界難題》,新華通訊社2006年6月3日的一篇文章標題如此報導。文章的開頭寫道:『令全球科學家困擾上百年的難題已被兩位中國數學家最終解決。』」
  • 數字媒體類專業院校推薦: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
    這一術語中的數字反映其科技基礎,媒體強調其立足於傳媒行業,藝術則明確其所針對的是藝術作品創作和數字產品的藝術設計等應用領域。該領域目前屬於交叉學科領域,涉及造型藝術、藝術設計、互動設計、計算機語言、計算機圖形學、信息與通信技術等方面的知識。
  • 中國科學院60周年院慶---中國科學院
    為形成一個以國內外市場導向為驅動的、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科技與經濟密切結合的應用研究與開發工作體系,中國科學院做了兩方面的戰略部署。其中,以與省市地方的合作,面向大中型企業,聯合研究開發,共同創新,實現科技成果向社會生產力轉化為目標的「面向工程」,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關注。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用某些局部或者極端情況下的案例來佐證某些現象與觀點,而不是藉助嚴謹實驗與嚴密邏輯來支持這些現象與觀點,卻是許多媒體人在科學報導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信源的多樣化與觀點的多元性,許多科技記者會採用「平衡報導」的原則。例如在科學界,主流的結論認為轉基因食品對於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並不構成顯著危害,但是在科學報導中,科技記者常常會引用科學界「少數派」的觀點,而且與主流結論佔有相同的篇幅。
  • 「知名科學家/兩院院士扶貧扶志行動」啟動
    2018年6月28日下午,「知名科學家/兩院院士扶貧扶志行動」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第一中學啟動。中國科學院匡廷雲院士、中國工程院金湧院士等知名科學家和著名書法家龐中華老師等知名人士走進張北縣,給孩子們帶去關心和幫助。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定點扶貧通遼市奈曼旗科技扶貧大講堂暨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定點扶貧通遼市奈曼旗科技扶貧大講堂暨第四屆奈曼旗蒙醫藥產業發展研討會召開 發布日期:2020-12-01 09:41
  • 「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啟動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71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凝聚全國12個分院和大學等科學教育機構,舉辦「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活動以科學的多樣色彩為基調,注重科學與文化、藝術的充分融合,突出「節日」中的「節目」,向社會全面展示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通過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與科學家面對面,激發公眾用好奇更新已知邊界,用科學連接未來生活。
  • 中科院科研成果報導入選全球最大科技新聞發布平臺優睿科年度閱讀...
    年度新聞閱讀前十榜單揭曉(2020 Trending List),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雜誌上的成果英文報導New Cretaceous Jehol fossil sheds light on evolution of ancestral mammalian middle ear(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新進展)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受聘為《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二批科學顧問
    中國江蘇網訊 5月8日下午,《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二批科學顧問聘任啟動,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赴北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向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頒發《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聘書。大多數科普集中在科學相關的雜誌和媒體,受眾並不廣泛,大眾化的媒介並不感興趣。科普需要雙方的參與,一方面科學家有義務將科普知識傳遞給大眾,另一方面,大家能對科學有更多的興趣,多一點點時間和精力,接受基本的科學訓練。「大家的關注要更多從科學探索的好奇出發,而不是那些八卦的部分,不那麼科學的一部分。」王貽芳認為,科普當中科學內涵的部分還是比較少。
  • 新加坡最大英文媒體《海峽時報》專題報導91科技集團許澤瑋通過...
    來源:金融八卦女新加坡最大英文媒體《海峽時報》(New Straits Times)5月24日專題報導點讚北京市延慶區工商聯主席、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利用快手直播,為北京市延慶區大莊科鄉解決滯銷香椿的故事。報導以《後疫情時代中國 直播電商釋放更大能量》為題,講述了以快手為代表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所推動的直播電商產業對疫情下和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