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大片的鹽鹼地,千百年來沒生長過一季莊稼,春天過後一望無際的鹽鹼地上,與生命有關的只有散落的野花和零星的羊只。」當代詩人潘洗塵曾經這樣描述鹽鹼地的境況。而在河北滄州,也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民諺道盡了當地農民在鹽鹼地裡種糧的艱難。
鹽鹼地的危害不僅僅存在於詩文和民諺中。近日,在滄州市南皮縣,當地村民回憶起對於鹽鹼地的印象,仍然叫苦不迭:「鹹水幹了之後,留下一地的鹽,走在地上都咔嚓咔嚓地響。」「澇了收蛤蟆,旱了收螞蚱,不澇不旱收鹼坷垃。」「以前沒人願意種地,畝產就300來斤,種得多、賠得多,只有老人們捨不得土地撂荒才一年年地種著。」在穆三撥村,村民們特意保留了一塊長滿「白斑」的麥田,裸露的土地上附著一層白色的鹽,與周圍的麥田形成鮮明對比。
這樣的鹽鹼地並不是滄州地區所獨有的,在河北、山東、遼寧、天津四省市的環渤海低平原地區,曾經有5000萬畝鹽鹼地,覆蓋60個縣,包括未開發的鹽鹼荒地和中低產田,畝產低的只有400斤左右。如何讓鹽鹼地增產,成為擺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2013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的倡導下,在中科院先行先試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由科技部、中科院聯合相關省市,啟動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
如何改造鹽鹼地實現增產?科技工作者給出的答案是種、土、水、肥,即種植耐鹽作物、改良土壤使其脫鹽、開發鹹水灌溉技術、使用專用肥。
中國科學院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首席科學家劉小京以微鹹水灌溉為例,向記者講述了「渤海糧倉」的創新之處。所謂微鹹水,是指當地地下30到50米的淺水層,含鹽量在0.3%之內,因為冬小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耐鹽性,所以可以利用微鹹水來灌溉,這樣既解決了地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又可以減少對深層水的過度利用,可謂一舉多得。
目前,項目工程已經成功研製並推廣了優質耐鹽良種、多水源安全高效利用、旱作農業、土壤改良、結構調整、農牧結合、農業信息化等七項關鍵技術。6年來,該工程系統構建了作物耐鹽選育體系,創立了玉米無隔離制種技術,推動了耐鹽抗逆作物品種的選育和應用;突破了微鹹水安全灌溉難題,構建了農田多水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為環渤海糧食增產和節水壓採提供了支撐;創立了施用微生物有機肥培育耕層土壤大孔隙結構促進鹽分下移、鹹水直灌耕層水鹽調控、耐鹽植物種植梯次推進改土技術,突破了濱海平原地下水淺埋區鹽鹼地改良利用難題。
經過6年的科技攻關,我國第一個雜交不親和玉米新組合被培育出來;突破了微鹹水長期安全利用難題,讓鹹水的資源利用率從不足8%提高到20%;開發了鹽鹼地糧食作物專用高效肥料和鹽鹼地改良增效劑,增產6%以上,氮磷利用效率提高5%~29%;集成了分區分類增產增效技術模式18套,制定了中低產田糧食生產技術規程和標準51項;培養了中青年研究骨幹77人;累積培訓了農民技術人員6.9萬人次……
「渤海糧倉」實施以來,項目區現代農業發展也不斷加速。2015年,在南皮縣沿正港路兩側區域,西起劉八裡鄉、東至烏馬營鎮,一座規劃面積約27萬畝的河北滄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批開建。按規劃,它的核心區將著力「兩園、三區、兩網、一線」布局,重點發展良種種業、高效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業服務業四大產業。2017年年底,園區建設全部完成。2019年1月,園區正式通過科技部的驗收。
「『兩園』,就是以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為核心的農業科技創新園和以南皮烏馬營經濟開發區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集聚園;『三區』,即小麥玉米良種繁育區、糧食作物增產增效種植區、畜禽生態養殖區;『兩網』,為水資源調控網和農業信息網;『一線』,就是休閒農業文化觀光旅遊線。」「渤海糧倉」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副站長孫宏勇研究員介紹說。
3年來,園區共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類項目35個,科技創新類項目28個,產業發展帶動類項目12個。目前,園區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1%以上,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上市公司4家,入駐企業50家。
根據「渤海糧倉」第一階段項目任務執行情況驗收報告,「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5年累計示範推廣8016.7萬畝,棉改糧279.2萬畝,改良鹽鹼地580.3萬畝,累計增糧209.5億斤,節本增效186.5億元,節水43.5億方。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9-08-22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