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1月13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成效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嚴慶,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負責人、院扶貧辦主任孫命回答有關提問。
白春禮介紹,「輸血」和「造血」相結合,是中科院科技扶貧的特點之一。具體來說,在扶貧之前,中科院首先要了解當地資源環境的情況,「在當地引進科技項目之前進行充分的調研,了解它的資源稟賦,了解這個地方適合什麼技術來引種,這是最重要的」。比如,在廣西環江縣推動獼猴桃種植,在內蒙古庫倫旗推廣青貯飼料。
以內蒙古庫倫旗為例,白春禮透露,當地以養殖業為主,夏秋割的飼料堆到冬天很多腐爛了,味道很難聞,牲畜也不願意吃,造成很大損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團隊了解這個情況以後,發明了一種新的微生物菌劑,使青貯飼料能夠保持很長時間,同時味道很好,「我抓了一把聞,味道很好聞」,這為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走了一條新的途徑。
白春禮透露,這種新的菌劑完全是依託中科院長期的工作積累技術,並根據當地扶貧的需要開發出來的新品種。現在新的菌劑也開始向外推廣,在當地成立工廠批量生產。「將來扶貧工作結束以後,他把技術留下來,能夠把工作繼續延續下去,不會因為扶貧工作終止了又返貧,所以『造血』功能非常重要」。
另外,中科院發展的新技術「構樹」,目前國務院扶貧辦已向全國推廣。構樹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多年培養出來的新品種,可以在非耕地即山坡地上生長,其蛋白含量高,成長得很快,而且不和糧爭地,很容易在貧困地區的山坡地種植,「葉和枝剪掉以後,豬都願意吃」。
除了「青貯飼料」「構樹」之外,白春禮還介紹了針對養殖業培育的一種新水草「狐尾草」。養殖業會導致面源汙染,比如養豬,豬圈裡的肥料會造成水汙染,科學院根據長期工作積累,發展出一種新水草「狐尾草」,經過狐尾草生態清理之後的水很清,「水草放在汙染的水裡,自己可以長,草在生長過程中會把水清潔了,而且這種草豬也能吃」。
白春禮稱,這種將面源汙染、養殖業和技術的引種結合在一起的扶貧方式,是科學院獨有的特點,真正發揮了其長期積累的科技、知識、人才優勢,為扶貧地區因地制宜提供「造血」功能。
中科院副秘書長嚴慶表示,科技扶貧的特點是面向長遠,營造「造血」功能。貧困地區大部分自然稟賦很差,要麼缺水,要麼缺土,無論是畜牧業,還是草牧業,農牧耦合技術的發展,都需要通過大量的科技支撐。所謂「造血」功能,涉及到大量的科技工作,包括對資源環境本體的調查、承載力的評估等等,需要經過多年實踐和反覆示範摸索才能夠發展為一種可持續的產業模式。
(中科院副秘書長嚴慶)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