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開欄語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科學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把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科技任務,在科技創新發展、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一流科研機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出成效,全面完成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在我國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中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為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報今起開設「『率先行動』計劃」專欄,圍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所取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標誌性進展,展現積極探索、勇於擔當的中科院力量,為深入實施第二階段「率先行動」計劃及引領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借鑑。

  提及21世紀最重大的數學問題,朗蘭茲綱領必定榜上有名。它已是當今基礎數學中非常活躍的研究方向,國際上幾乎所有數學研究機構和頂尖大學的數學系都有人在研究。

  自上世紀末以來,朗蘭茲綱領研究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逐步發展起來。近年來,在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的支持下,數學院已經擁有一支年富力強的朗蘭茲綱領研究團隊,並在朗蘭茲綱領及相關重大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不拘一格 組建最強戰隊

  1967年,年僅30歲的加拿大數學家羅伯特·朗蘭茲在給美國數學家安德烈·韋伊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組意義深遠的猜想。這些猜想指出了三個相對獨立發展起來的數學分支:數論、代數幾何和群表示論,實際上它們是密切相關的。

  這些猜想現在被稱為朗蘭茲互反猜想,而後演變成朗蘭茲綱領,被稱為數學界的「大統一理論」,在過去幾十年裡對數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

  研究朗蘭茲綱領,需要一支兼具數論、代數群、李群表示論和代數幾何專長的研究團隊。作為頂尖的國立數學研究機構,數學院發展出了這樣一支享譽全球的年輕隊伍。

  團隊成員孫斌勇於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與合作者解決了典型群重數一猜想,以及典型群Theta對應理論中兩個最基本問題:守恆律猜想和對偶猜想,後又以自己博士論文裡的結果為基礎證明了Kazhdan-Mazur非零假設。

  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稱為「孫的突破」「使關於L函數特殊值研究領域更加引人矚目」;被美國《數學評論》評價為「該領域最根本的定理之一」。

  然而,孫斌勇在2005年加入數學院時僅有一篇博士畢業論文,且尚未發表,只是他的學術潛力得到了多位頂尖數學家的認可。他回憶時表示,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周向宇院士約見他時,只是聊了聊未來前景和他的研究興趣,並沒有很正式的面試。

  為引進最優秀的年輕人,數學院還充分發揮國內外頂級數學家引薦作用。2016年初,31歲的萬昕正考慮回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名華人數學家張壽武一直密切關注著萬昕的研究,並向他推薦了數學院。同時,張壽武也向楊樂、丘成桐兩位數學家寫信推薦這位年輕人。

  隨後,數學院立刻組織專家多方位評估萬昕的科研潛力。楊樂和丘成桐還與院領導反覆討論為萬昕爭取更適宜的科研環境,儘可能解決其後顧之憂。很快,萬昕接到了數學院拋來的「橄欖枝」,他加入並成為了數學院朗蘭茲綱領研究團隊的骨幹成員。

  在數學院,萬昕的創造力被持續激發。他證明了更為一般的非正規情形下秩為0與1時的BSD公式,被法國學者稱為是這一重大數學問題發展歷程中的「皇冠性成果」。

  通過這種方式,朗蘭茲綱領團隊還引進了鄭維喆、田一超、申旭、胡永泉等傑出青年人才。他們在各方向上都取得了為國際同行所認可的重要成果,團隊被稱為國際上同領域最強的青年研究組之一。

  「純粹」環境 營造最佳氛圍

  「優良的傳統、寬鬆自由的科研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一流的團隊。」團隊青年研究員申旭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他過去在數學院交流訪問時的真切感受,也是回國後選擇數學院的重要原因。

  申旭博士畢業於巴黎第十一大學,2015年加入數學院開展關於朗蘭茲對應幾何實現的研究。在數學院5年,他當初的感受並未發生改變,且「受益匪淺」。「數學院設有華羅庚數學重點實驗室、晨興數學中心等,與海內外朗蘭茲綱領研究的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有密切合作和交流,為我們團隊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申旭說。

  近年來,圍繞朗蘭茲綱領中幾何實現的核心問題,申旭證明了某些志村簇的整體和局部Kottwitz猜想;構造了阿貝爾類型perfectoid志村簇和Rapoport-Zink空間。近期,他與合作者證明了關於p—進周期區域結構的Fargues-Rapoport猜想;給出了志村簇模p幾何中重要的EKOR分層的構造。這些研究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朗蘭茲綱領屬於純數學基礎研究,更多依賴於數學家的自由探索和充分發揮個人創造力。一直以來,數學院致力於探索並初步形成了適合數學家科研的環境,以及人才培養與合作交流體制機制。

  比如,長期穩定支持團隊成員潛心研究,不給成員論文數量、經費申請的壓力,建立寬鬆、自由、進取的學術氛圍與評價體系等。

  在萬昕看來,這裡的學術環境和氛圍與擁有9位菲爾茲獎獲得者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很像」。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考核時不數論文數,也不單純看引用率,學術委員會主要看科研人員研究方向的學術意義和發展前景,國際同行的意見成為考核時重要的參考依據。「每年年終,我們只需寫一個報告,說明做了什麼研究、做出了什麼結果、解決了什麼問題等,由國內外同行進行評估,有些正在做但尚未公開發表的工作也可以寫進去。」萬昕說。

  更早加入團隊的研究員田野也有著深切感受。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數學院有良好的科研評價體系、科學的後勤保障管理,對科研人員少幹擾甚至不幹擾。我們可以潛心研究自己喜好的方向和問題,同時也有很多機會與世界頂尖前沿學者進行學術交流。」

  2012年,田野在有悠久歷史的同餘數問題上取得突破性的工作,當時被國際同行評價為「中國繼陳景潤之後最好的工作」。

  近期,他與合作者成功地建立了有理數域上帶復乘橢圓曲線的反定理,這是BSD猜想上的重要工作。

  學術交流 激發靈感閃現

  當前,純粹數學的發展呈現出各分支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融合滲透的趨勢和特點,朗蘭茲綱領亦是如此,高水平的合作交流更有利於取得重大突破。

  一方面是團隊內部的討論交流。申旭記得,他與合作者在解析Fargues-Rapoport猜想時,曾遇到關於約化群結構理論的某些難點,研究曾一度停滯不前,後與團隊成員交流討論,啟發了思路,推動了問題的解決。

  萬昕也深有感觸,團隊的每位成員各有所長,找孫斌勇討論表示論,找鄭維喆、申旭交流算術代數幾何等,這些「碰撞」都讓他獲益良多。

  另一方面是高水準的國際交流合作。數學院大力鼓勵團隊成員通過出訪、組織或參與國際會議,以及年度群體活動進行合作交流,開闊視野、擴大眼界。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只要「有需要」就組織。

  在這些過程中,他們與國際朗蘭茲綱領領域中最知名的數學家有著思想與靈感的碰撞。

  「在構造志村簇模p幾何中的EKOR分層時,我們一開始只有局部理論,在理解整體構造時遇到關鍵性新問題、新困難。後來在德國參加該領域內的國際會議時,與朱歆文、Pappas的交談激發了新的想法,最終完全解決了該問題。」申旭說。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院院長席南華看來,「這種相互影響(產生的結果)儘管比較隱秘,但十分重要」。

  「朗蘭茲綱領,是一項偉大的數學工程。」孫斌勇說。

  在團隊成員看來,數學院作為中國數學最高學術和教育殿堂,有責任也有能力衝擊最重大的數學問題。面對朗蘭茲綱領中存在的諸多尚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數學院通過長期穩定的支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讓科研人員保持創造力,繼續產出高水平成果。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8-21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
    2013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的倡導下,在中科院先行先試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由科技部、中科院聯合相關省市,啟動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  如何改造鹽鹼地實現增產?科技工作者給出的答案是種、土、水、肥,即種植耐鹽作物、改良土壤使其脫鹽、開發鹹水灌溉技術、使用專用肥。
  • 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聚焦生物育種創新
    12月29日,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在京舉行。本屆沙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北京科技報社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本屆沙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三位院士專家,介紹了生物技術在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生物育種對提高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 龐加萊猜想:中國數學家的貢獻與媒體報導
    正在形成之中的龐加萊猜想和幾何化猜想的共識》的長篇文章,文章指出:「儘管尚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曹懷東、朱熹平的論文被數學界仔細推敲,但是這篇論文由於中國媒體在2006年6月的報導已廣為人知。《中國數學家破解世界難題》,新華通訊社2006年6月3日的一篇文章標題如此報導。文章的開頭寫道:『令全球科學家困擾上百年的難題已被兩位中國數學家最終解決。』」
  • 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加快生物育種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12月29日,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成功在京舉行。本屆沙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北京科技報社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
  • 數字媒體類專業院校推薦: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
    專業簡介數字媒體類專業是一個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性學科,集中體現了「科學、藝術和人文」的理念。發展現狀「文化為體,科技為酶」是數字媒體的精髓。由於數字媒體產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在信息服務、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及前沿信息技術研究和集成創新方面的實力和產業水平,因此數字媒體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制訂了支持數字媒體發展的相關政策和發展規劃。
  • 媒體報導評論不能「預設立場」
    近年來一些媒體報導和評論,有一種現象非常值得警惕:那些被習慣性貼上「強勢」標籤的群體,只要其與「弱勢」的平民發生衝突、爭議和糾紛,一些媒體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強勢」群體口誅筆伐,而對所謂「弱勢」者的惡,則選擇視而不見。
  • [澄清]絕味食品:媒體報導的澄清
    [澄清]絕味食品:媒體報導的澄清 時間:2020年11月30日 08:20:24&nbsp中財網 原標題:絕味食品:關於媒體報導的澄清公告證券代碼:603517 證券簡稱:絕味食品 公告編號:2020-048 絕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媒體報導的澄清公告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本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生命,而客觀性往往是實現新聞真實性的必要手段。相比於其他領域的媒體報導,科學報導更為追求嚴謹、細緻和準確,對於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有更高的標準與要求,但是當前的許多科學報導卻面臨著「局部真實」與「虛假客觀性」的質疑。 一方面,某些科學報導關注的「事實」不是整體的事實,而是片面局部的真實。
  • 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原標題:淺談抗疫報導中主流媒體的核心融合力 4月8日,武漢「解封」,離漢返漢通道全面開啟。在兩個多月的抗疫奮戰中,主流媒體也在這場戰「疫」中得到淬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導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因而對網絡媒體的少數民族報導進行分析,通過對網絡媒體對如何呈現少數民族的,又是如何表達對少數民族的觀點進行解讀,能夠得出人民網在少數民族報導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承擔怎麼樣的責任以及存在著怎麼樣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讀和分析,可以更好地運用媒體這一武器,最大化其積極作用,更好地報導少數民族的相關消息,也對少數民族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 媒體重點報導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媒體重點報導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2020-07-02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中美貿易戰」日趨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國內外媒體也密切關注「中美貿易戰」的發展和動向。其中,尤以財經媒體最為突出。本文試圖探究中國財經媒體在「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中如何通過選擇新聞框架進行議題建構,傳統財經媒體和財經新媒體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導框架的各自特徵。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分析和發現當前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導存在的問題,為今後相關報導提供參考借鑑。
  • 李鴻忠回應石首事件等:負面新聞不怕媒體報導
    事情不怕報導、不怕公開,只要報導得客觀公正就好本報訊 昨天,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表示,對於該省去年發生的鄧玉嬌案、石首事件等負面事件,不怕媒體報導,只要報導客觀、公正就好。他還表示,湖北省歡迎媒體監督。昨天上午10時許,在湖北團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前,李鴻忠接受了媒體簡短的採訪。
  • 新聞聚合網《德拉吉報導》:一個人的超級媒體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5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紐約時報》網站今日刊文介紹了新聞聚合網站《德拉吉報導》(Drudge Report)。網站由馬特•德拉吉(Matt Drudge)創辦和運營。全美頂尖新聞網站的約7%的流量必須仰仗於《德拉吉報導》的連結轉向。
  • 科學報導疫情體現媒體傳播能力提升
    有了17年前防治非典疫情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制已經不斷完善,醫衛系統正全力做好疫情控制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我國新聞發布制度全面建立,媒體報導的專業度顯著提升,讓疫情的權威數據和科學的防控知識及時呈現在廣大公眾面前。  筆者認為,從「傳者揚其理」更多轉向關注「受者曉其事」「受者欲曉何事」,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媒體的傳播能力大幅提升。
  • 蘭州市科研人員研究成果獲國外媒體報導
    中國甘肅網7月28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記者 孫理)近日,《衛報》報導了中科院西北生態研究員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飛騰等發表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Letters》上「冰芯定年」相關最新研究成果。
  • 評論:媒體報導負面新聞就是不負責任嗎?
    近來,惹人眼球的一些所謂新聞中,不少是負面報導,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築質量、官員貪腐等熱點層出不窮。在一些媒體的炒作下,似乎中國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職人員都有問題,似乎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發展前景迷茫黯淡。事實上,這只是個別媒體所營造出的一種錯覺。
  • 「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涉華疫情報導分析與啟示
    本次監測的6家阿文媒體總體對中國的積極行動進行了客觀報導。在有關疫情數據發布和中國政府抗疫舉措的報導中,這些媒體均秉持了較為客觀公正的態度;在對社會熱點問題或爭議話題進行報導時,這些媒體雖有所呈現,但不佔主導,且多為轉載內容,未見煽動性的汙名化言論。在上述機構報導中,少量涉華負面報導可能主要基於「觀點平衡」原則,內容以轉載西方媒體為主。
  • 廣汽推石墨烯電池抵禦特斯拉引發媒體報導未必是「好事」
    而就在上個月,媒體爆出廣汽石墨烯電池可實現8分鐘充電至85%。繼比亞迪推出刀片電池之後,廣汽新能源車型年底將會搭載相關技術成果,石墨烯電池量產研發工作將從實驗室走向實車。不過,媒體報導對企業創新真的是好事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申睿教授、張博輝教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戴理理教授研究發現,媒體報導和企業創新存在負相關性。
  • 為何某些媒體總是大肆渲染負面報導國足,而正面報導卻閉口不談,令...
    國內某些媒體往往對國足的負面報導感興趣,正面的報導卻很少 「我做過幾年平臺運營,對接幾百個體育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