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神奇極端狀態:超離子態和量子態,水冰是存在的

2020-11-25 經理人分享

水,我們最熟悉的物質,卻不只有氣、液、固三個狀態。一項最新研究描述,水可以同時顯示固和液兩個狀態,即超離子態。

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超離子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物理學家描述,這是非常奇怪的一種狀態。

科學家在《自然——物理學分刊》中報告,目前未在地球上發現這種特殊狀態的水。它可能存在於極端條件下,如海王星和天王星這樣的冰凍行星的深層。

實際上,這是科學家布裡奇曼(Percy Bridgman)教授在二十世紀30年代提出的一種假設。在極其高溫和高壓的條件下,水之中的氫原子和氧原子的連接方式發生變化,其中氧原子形成晶體狀態,而氫原子變成液體狀。

可以說這時的水的結構已經不是我們平時所見的那杯水、那塊冰或那片水汽,而是一種「水冰」。而且它不是普通概念的「冰水」。

水分子的排列和組合方式不是教科書講授的那樣簡單。圖為水分子中的氧與氫原子的結合特點。

科技網站Quartz 2月7日報導說,提出此種推想的布裡奇曼教授後來因為發展出極端狀態物理領域而獲得1946年諾貝爾獎,但是幾十年內來無人能在實驗室證實這種「水冰」是否存在。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終於證實,水冰是存在的

他們用金剛石襯墊為液態水施加2.5萬倍大氣壓,讓水進入一種所謂「冰VII」狀態,同時給予雷射照射,照射時間極短(幾十億分之一秒)。因此這時水處於一種所受壓力高達190GPa(相當於200萬倍大氣壓)、溫度高達5,000攝氏度(9,000華氏度)的極端狀態,即得到「超離子水」。這時的水已經不再是透明狀態。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米勒(Marius Millot)對《紐約時報》說:「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水。」

科學家發現,水結成冰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圖:雪花冰晶的顯微鏡下圖像。

科學家聯想到,海王星和天王星那裡的極端狀態下,很可能存在這種超離子水。

科學家還表示,證實這種超離子水的存在之意義不僅在於展現原子世界的奇妙,而且能促進新材料的開發。

近年來,科學家還證實水有更多種狀態。2016年4月,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說,首次發現水分子在極端條件下可以呈現出量子態。

科學家描述說:「水在一種低溫的極端狀態下,發生隧穿效應(tunneling)的水分子表現出量子運動,可穿透周圍的隔牆。這是在經典力學裡無法發生的一種現象。」

2017年6月,瑞典斯特格爾摩大學的科學家報告,X射線觀測在低溫下水結冰的狀態,發現其過程極為複雜。其中的水分子在密度高和低的狀態之間不斷地轉換。

特格爾摩大學的化學物理學家尼爾森(Anders Nilsson)表示,不只是水結冰狀態的真實情況超出想像,即使在室溫下我們眼睛看到的一杯水,其實也無法判斷其中水分子的密度狀態高或低。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文章來源:頭條號-360美食

相關焦點

  • 水的神奇狀態:超離子態和量子態
    一項最新研究描述,水可以同時顯示固和液兩個狀態,即超離子態。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超離子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物理學家描述,這是非常奇怪的一種狀態。科學家在《自然——物理學分刊》中報告,目前未在地球上發現這種特殊狀態的水。
  • 研究:幾千度高溫「熱冰」導電性為水數百倍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LLNL)的物理學家在最新實驗中觀測到了幾千度高溫下水的冰晶態,發現這是一種導電性能為普通水的數百倍的一種「超離子態」,進而推測太陽系外圍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大量存在這樣狀態的水元素,造成它們獨特的磁場。
  • 南大孫建等與合作者在行星物質新物態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孫建教授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晶體結構搜索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方法預言了氦和甲烷在高壓下可形成穩定化合物,並發現該化合物在高溫高壓極端條件下會出現新奇的塑晶態與超離子態共存的現象。相關研究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孫建教授等人在行星物質新物態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孫建教授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晶體結構搜索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方法預言了氦和甲烷在高壓下可形成穩定化合物,並發現該化合物在高溫高壓極端條件下會出現新奇的塑晶態與超離子態共存的現象。相關研究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量子力學科普:量子相變,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華麗變身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在微觀粒子世界中一個很神奇的現象:量子相變。相變相變,通過來說就是由一種「相」轉化到另外一種「相」,「相」,我們可以通俗的理解成物質的外部參數(溫度、磁性等),最簡單的「相」就是物質的狀態,物質可以有有多種的存在狀態,例如:我們喝的水,水是液態,我們呼吸的空氣,空氣是氣態,自然界中大多數的金屬是以固態的當時存在,氣態、液態、固態就是物質的三種「相」,其本質上就是物質分子或者原子之間距離的不通過
  • 水可以被壓縮嗎?強行壓縮會發生什麼?
    理論上來講萬物都可以被壓縮,因為物體都是由微觀粒子構成,主要是分子和原子,如果再繼續細分還可以分成中子、質子、電子,甚至還可以分成多種類型的夸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給我們的感受是:水沒有辦法進行壓縮,因此在液壓系統中才可以進行精準的控制和傳遞壓強。當然了液壓系統中並不用水作為介質,因為水的粘度太小,容易洩漏不好密封,主要用的還是液壓油。雖然在實際的應用中可以這樣理解「水不可以被壓縮」,同時這也並不影響使用,主要還是因為一般條件下水被壓縮形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
  • 天王星和海王星上的神秘「超離子水冰」,科學家終於成功掌握
    最近,科學家們終於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水冰(超離子水),它是同時既是固體和液體的水。這能夠讓我們更了解這種地球上最為常見的物質,並促進新材料的開發。超級離子水的想法實際上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提出。據說它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這些行星的內部,但直到今天都沒有人能夠在實驗中證明它的存在。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一種高壓冰和一系列強大的雷射脈衝製造出超離子水。這種組合提供了地球上自然界中沒有的溫度和壓力條件,讓我們第一次真正地看到了這種神秘的水。
  • 多高的壓力可以將水壓成冰?400萬大氣壓,2000度的「超級冰」
    利用高能雷射轟擊產生的高溫高壓的條件,研究人員觀察到一種在2000攝氏度下才會融化的「超級冰」。常識告訴我們,水在零度結冰,一百度沸騰。然而我們在熟練運用這個常識的同時,往往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就是水的這些常見性質都存在於一個標準大氣壓的理想狀態下。
  • 4700 攝氏度才會化的冰,可能是水在太陽系中最常見的形態
    我們熟悉的冰都是無色透明的純淨固體,但在極端溫度、壓力條件下,冰可以呈現出全然不同的面貌。30 多年前,就有物理學家預言,水能夠以一種獨特的超離子冰晶存在。最近,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論文中,這一猜測終於得到了證實:這種熔點高達 4700 攝氏度的黑色「超離子冰」不僅存在,還可能是太陽系中含量最高的水的形態之一。
  • 水在2000多度高溫下竟能結成冰?科學家造出神秘超級冰!
    研究人員稱之為「冰十八」(XVIII),不過它只是一種極端形態的冰,無法像虛構的冰九那樣凍結整個世界,因為冰十八必須在極其炎熱的溫度(約 5000℉ / 2760℃)和極端大氣壓(400 萬倍)的情況下存在。
  • 超級酷科學:如何能夠搖水成冰?
    這是什麼神奇的魔術?好吧,讓我們告訴您,這不是魔術,是科學,而且是非常簡單的科學。是的,您絕對可以在家中嘗試一下這個神奇的過程。成核作用當任何物質改變狀態時(例如液態水變成固態冰),該過程都會涉及「成核作用」。
  • 水在2000℃高溫下竟可以結冰?科學家發現水的第20種形態:冰十八
    我們都知道,水有三種形態:固態的冰、液態的水、氣態的蒸汽。其中液態水作為生命之源,塑造了地球萬物。 然而如果你只認為「水」僅有這三種形態那就大錯特錯了,僅僅是冰,在此之前我們就曾知道17種結晶態。不過這個數字在2019年和2020年先後更新成了18種和19種(加上液態與氣態,水的形態則是變成了20種和21種)。
  • 《水的三態變化(一)——冰和水》教學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課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物質狀態變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但是三年級絕大部分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都知道冰和水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但是冰和水互相轉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律並不是很清晰。此外,三年級學生應該具備使用溫度計的能力,但是數學中負數的學習暫時還沒涉及到,因此在讀數上和記錄上可能具有一定的難度。
  • 分析極端溫度和壓力條件下水和水的電傳導和熱傳導來研究天體演化
    一種新的理論方法為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建模鋪平了道路,這要歸功於它們中所含水的計算機模擬。該工具由義大利的裡雅斯特(Trieste)的SISSA科學家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開發,最近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 分析極端溫度和壓力條件下水和水的電傳導和熱傳導來研究天體演化
    實際上,調查在其表面下發生的現象是了解這些天體的演化,確定其年齡並闡明其幾何形狀和磁場演化的關鍵。在這項研究中,學者們分析了極端溫度和壓力條件下水和水的電傳導和熱傳導,例如在巨型冰行星內以及行星外許多系外行星中發生的電和水的傳導。實際上,調查在其表面下發生的現象是了解這些天體的演化、確定其年齡並闡明其幾何形狀和磁場演化的關鍵。
  • 神奇的水形態和水運動
    大家知道:水有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形態,這三種形態會根據環境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對水的這三種形態變化,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其原理了;然而,水為什麼要有這三種變化?這卻是許多人沒有想過的。當我認真地追索這個問題時,才發現水如果沒有這三種變化,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類就完全不能生成和存在了。
  • 凝膠樣冰是迄今發現最輕的水—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Kjell Suwardi Linder/Getty 人們從冰箱中取出的冰塊僅是冰存在的17種可能的形式之一,第18種冰距離成為現實也並不遙遠。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多孔的、輕量級的「氣態冰」——氣凝膠的冰,它可以讓人們了解更多關於水如何在極端條件下運行的知識。 在「常態冰」中,水在環境壓力下冷卻,其分子會冰凍成六角形態的固態晶體。
  • 違反常理的量子疊加態:不同時間「同時」存在的振動態
    量子力學違反直覺的一點在於,單一事件能夠以疊加狀態存在。這種疊加態非常脆弱,如果有關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等任何信息洩漏到環境中,即便沒有人會真正去記錄這些信息,疊加態也會遭到破壞。然而,當疊加態真實產生時,它們會導致與經典物理學觀測不一致的觀測結果,讓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理解產生質疑。
  • 關於冰和水,還有你不知道的事情!
    冰和水到底是不是同一種物質?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八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學習九年級的化學,所以對這個問題一直抱有懷疑,鬍子老師覺得情有可原,所以這裡給各位同學確定一下:冰和水的確是同一種物質它們都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的物質,而這種構成方式不會隨著狀態的改變而改變;同時同一杯水,即使結成了冰,其內部含有的H2O的多少都不會改變,不多也不少,所以說水結成冰,冰化成水的質量不會改變
  • 水的神奇之處
    任何物質的液態體積都是大於固態的,但是水不一樣,水的固態體積大於液態,球從原始星雲凝聚成行星後,由於內部溫度變化和重力作用,物質發生分異和對流,於是地球逐漸分化出圈層,在分化過程中,氫、氧氣體上浮到地表,再通過各種物理及化學作用生成水。地球內部礦物脫水分解出部分水,或者釋放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氣體,在高溫下與氫作用生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