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孫建等與合作者在行星物質新物態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8-29 量子之聲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孫建教授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晶體結構搜索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方法預言了氦和甲烷在高壓下可形成穩定化合物,並發現該化合物在高溫高壓極端條件下會出現新奇的塑晶態與超離子態共存的現象。相關研究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DOI : 10.1093/nsr/nwaa064 ) 隨後,中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Erio Tosatti教授專門為本文撰寫了熱點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DOI: 10.1093/nsr/ nwaa121 )

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冰巨星的大氣由大量的氫氣和氦氣組成,而在大氣層下,其行星地幔主要由水、氨和甲烷等物質構成,稱為積冰層。另一方面,氦是自然界中最惰性的元素,常壓情況下很難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甲烷是一種典型的疏水性分子,相互之間不會形成氫鍵,研究氦和甲烷是否會在高壓下通過純粹的範德華相互作用發生反應而形成新的化合物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科學問題,並且對於理解冰巨星內部結構有著重要意義。

圖1:氦-甲烷化合物在高壓下的能量穩定性和晶體結構

孫建教授課題組用自行開發的基於機器學習的晶體結構搜索方法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對氦和甲烷在高壓下的化合物,以及它們在高溫高壓下的物態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到了一系列令人驚奇的理論結果。他們預言,氦和甲烷在高壓下能形成氦-甲烷比例為 3:1的穩定化合物(如圖1)。

隨後,他們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詳細研究了氦-甲烷化合物在高溫高壓下的動力學行為,並構建了氦-甲烷化合物的壓強-溫度相圖。他們發現,在150GPa左右的動力學模擬中,在較低溫度下,He3CH4化合物保持著固態晶格(如圖2(a)所示),當溫度升高到1900 K時,氦原子仍然保持著固態的晶格結構,但甲烷分子已經開始繞著分子中的碳原子自由旋轉(如圖2(b)所示),這個相被稱為塑晶相。接著,當溫度升高到2350 K時,甲烷仍處於塑晶態,但是氦原子開始擴散(如圖2(c)所示),如同一種由中性原子構成的超離子態,形成了新奇的塑晶態甲烷和超離子態氦的共存狀態,就像在一起跳舞,這是一種以前從沒有發現過的新奇物態。另外,氦的插入改變了甲烷原有的堆疊方式,也提高了甲烷聚合的壓強。

圖2:在不同溫度下,He3CH4晶體中碳原子(紅色),氫原子(藍色)和氦原子(湖藍色)的運動行為。(a)固態,(b)塑晶態,(c)塑晶態和超離子態共存。為了顯示方便,(c)中不包含氫原子軌跡。

值得一提的是,孫建教授課題組近期在行星物質及其在極端條件下的新物態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工作,發現氦與水、氨和甲烷會在高壓下反應生成新的化合物,並發現這類化合物在行星條件下可能出現超離子態、塑晶態及其共存態等新物態。(見相關連結)他們的理論預言預示著氦在高壓下可與很多物質發生反應,具有豐富的化學和物理,而且他們發現的新化合物的超離子態、塑晶態等動力學性質也可能對行星的熱導和電導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行星的磁場、冷卻和內部結構演化過程等諸多方面,也就意味著現有行星模型可能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高豪為孫建教授課題組博士生,孫建教授為通訊作者,邢定鈺院士和王慧田教授深入指導,英國愛丁堡大學Andreas Hermann教授,劍橋大學Richard Needs教授和Chris Pickard教授共同參與了研究。該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基金,中央高校科研業務費等經費,以及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相關計算模擬在南京大學高性能計算中心,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廣州&34;等超算上完成。(高豪)


相關連結:

Hao Gao, Cong Liu, Andreas Hermann, Richard J. Needs, Chris J. Pickard, Hui-Tian Wang, Dingyu Xing, and Jian Sun, Coexistence of plastic and partially diffusive phases in a helium-methane compound, Natl. Sci. Rev. (2020). DOI : 10.1093/nsr/nwaa064

Cong Liu, Hao Gao, Andreas Hermann, Yong Wang, Maosheng Miao, Chris J. Pickard, Richard J. Needs, Hui-Tian Wang, Dingyu Xing, and Jian Sun, Plastic and superionic helium ammonia compounds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Phys. Rev. X 10, 021007 (2020). DOI: 10.1103/PhysRevX.10.021007

Cong Liu, Hao Gao, Yong Wang, Richard J. Needs, Chris J. Pickard, Jian Sun, Hui-Tian Wang, Dingyu Xing, Multiple superionic states in helium-water compounds, Nature Physics 15, 1065 (2019). DOI: 10.1038/s41567-019-0568-7

Erio Tosatti, Research highlight: Exotic helium compounds and new states under planetary condition, Natl. Sci. Rev. (2020). DOI: 10.1093/nsr/nwaa121

相關焦點

  • 孫建教授等人在行星物質新物態方面取得新進展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DOI: 10.1093/nsr/ nwaa121 )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冰巨星的大氣由大量的氫氣和氦氣組成,而在大氣層下,其行星地幔主要由水、氨和甲烷等物質構成,稱為積冰層。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科學網—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分子廣泛存在於宇宙中,其與真空紫外光相互作用是高反應活性星際物質OH的重要來源。量子態水平研究水分子光化學過程對於建立星際化學模型、同位素解離不同動力學研究對於理解星際中H/D分布的不均勻性都具有深刻意義。 研究人員對H2O分子和D2O分子經由C(010)初始態解離動力學進行了轉動量子態分辨的高精度實驗研究。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O+O2反應散射微分截面圖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重要進展由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理論中心研究人員孫志剛,劉蘭,張東輝以及他們的合作者撰寫的論文 「State-to-state quantum dynamics of O+O2 isotope exchange reactions reveals nonstatistical behavior at atmospheric conditions」(態-態動力學揭示O+O2同位素交換反應在大氣條件下的非統計行為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 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分離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維慎團隊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氣體分離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703959)上。
  • 進展|HgCr2Se4的高壓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1年,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重點實驗室的方忠研究員與合作者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預測HgCr2Se4是磁性外爾半金屬,並可能會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Phys. Rev. Lett. 107, 186806 (2011)]。隨後,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的石友國研究員與合作者利用氣相輸運法生長了高質量的n型HgCr2Se4單晶[J. Low. Temp. Phys. 171, 127 (2013)]。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催化劑中,Au呈現高分散態,Au與碳化物載體存在電荷轉移,其低溫水氣變換反應活性優異,證實了Au與MoCx載體之間SMSI效應的存在。層狀高分散的Au和聚集態的Au顆粒可以通過碳化和氧化處理相互轉化,該工作首次報導了由循環的碳化-氧化處理引發的金屬與碳化物載體之間動態SMSI效應。
  • 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創新特區研究組副研究員孫劍、俞佳楓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
  •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 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背頁封面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微電子所在氮化鎵界面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高頻高壓中心研究員劉新宇團隊等在GaN界面態研究領域取得進展,在LPCVD-SiNx/GaN界面獲得原子級平整界面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界面態特性,提出了適用於較寬能量範圍的界面態U型分布函數,實現了離散能級與界面態的分離。
  •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1703008)和北理工創新人才科技資助專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基金)的支持下,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崔彬彬特別副研究員課題組與材料學院「青年千人」陳棋教授課題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