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凍土裡的代碼 是GitHub的終極浪漫

2020-12-02 cnBeta

這是身處2020年的人類,留給未來歷史學家們的禮物。在常年冰封的Svalbard——斯瓦爾巴群島,坐落著世界上最北端的小鎮。這裡氣候極寒,數千隻北極熊與三千人類居民共生。受國際斯瓦爾巴條約的監管,它是地球上最偏遠,也是地緣政治最穩定的人類居住地之一。

在GitHub的一項異常浪漫的人類計劃裡,Svalbard被選作存放現代人類文明火種的最佳位置。7月8日,GitHub將支撐當今社會運轉的幾乎所有開原始碼,以膠片的形式儲存,打包運往Svalbard。目前,這些膠片已經被放置在鋼製容器內,密封在一個廢棄煤礦中。在這個極其乾燥的、-5°C恆溫的礦井中,這些代碼至多可以保存一千年。


GitHub代碼存儲地,一個位於Svalbard群島上的廢棄礦井|GitHub

這是身處2020年的人類,留給未來歷史學家們的禮物。在官方聲明中,GitHub寫到,『未來的歷史學家將能夠從開源項目和元數據中了解我們,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們這個開源的、志願的、遵循摩爾定律的時代具有歷史意義。』

末日重啟基地

雖然Svalbard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受到影響的大概率只是最外層幾米的永久凍土,氣候變暖不會威脅礦井的穩定。因此,這個礦井也成為保存人類文明的重要基地。

AWA(ArcticWorldArchive,世界數據檔案館)就在這裡,除GitHub的代碼外,AWA已經保存了來自義大利、巴西、挪威、梵蒂岡和許多其他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數據。著名的『全球種子庫』也位於此,距離GitHub選擇的礦井僅一英裡遠,那裡保存了世界上幾乎所有農作物的種子。


儲存開原始碼所用的膠片|GitHub

或許是靜待末日重啟,又或者是在平安順遂的數百年後等待歷史學家考古。被冰封在Svalbard的人類文明,無論是種子還是代碼,對於未來的人類來說,都承載著像如今馬丘比丘和吳哥窟一樣的歷史意義。

計算機世界瘋狂迭代,被迭代掉的代碼往往慘遭丟棄,或者被放進不足夠穩定的存儲介質中。毫不危言聳聽,若不採取行動,當下社會中的數字資料,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周期內,將會消失殆盡。

GitHub的初心來源於此。硬碟、磁帶、CD、SSD,這些介質在『保存人類文明』這件事面前,都顯得不足夠穩定。地理位置也是考慮因素之一,戰爭也好,自然災害也罷,天災人禍時有發生。作為當下數字社會運轉的基石,如何讓開原始碼長期、安全地被保存下來,是GitHub想要成就的事。


存儲開原始碼的膠片被打包運往Svalbard|GitHub

膠片上的代碼

由於硬體比大多數存儲介質的壽命長很多,因此可能在未來某些情況下,能夠正常運轉的計算機硬體被保留下來,而運行在其上的軟體代碼無跡可尋。又或者由於網絡原因,人類無法從遠端伺服器獲取代碼,此時這些被印在膠片上的代碼便成為人類最後的指望。

在GitHub列出的被封存開原始碼清單中,你會發現大量當今計算世界及網絡世界的基石。Net、ruby、apache、docker、php…。。。涵蓋了作業系統、資料庫、金融區塊鏈、音視頻、前後端等等幾乎所有的程序智慧。

據官方文檔,本次存檔的檔案庫共含有201個膠捲,共計21TB。其中包括一個含有人類可讀信息和指引的『指南膠捲』和200個軟體存檔膠捲。每個膠捲包含65,000個單獨的幀。每個膠捲開頭的幀及『指南膠捲』內的幀均包含人類可讀文本和圖像,膠捲的所有其它幀則由以二維碼可視形式存儲的0和1組成。

在未來,當人類需要讀取膠捲上的代碼時,只需閱讀『指南膠捲』上的內容,並按指引將二維碼解壓為0和1構成的二進位文件,再將二進位文件解壓為一個更長但已解壓的存檔文件,最後將存檔文件解包為其所包含的不同子文件,即可獲得被保存的代碼。

GitHub透露,膠片並非該項目的最終存儲介質,一種採用二氧化矽(也即石英玻璃)的存儲技術正在開發過程中。石英玻璃能夠提供上萬年的存儲壽命,並且其對電磁幹擾、水和熱都有很好的適應性,比膠片更為理想。目前GitHub已經將6000個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項目代碼以石英玻璃的形式存儲,以驗證新技術的可行性。


膠片被存放在礦井中|GitHub

遺失的技術有的時候能夠在未來幫助人類。

比如古羅馬混凝土配方堪稱完美,經久耐用屹立不倒,是人類歷史上最耐用的建築材料,卻曾因戰亂一度險些失傳。又比如20世紀上半葉被廣泛使用的抗病蟲害及瘧疾手法DDT,如今又被聯合國呼籲重拾。在復盤挑戰者號失事的過程中,美國航天界人士認為其根源在於土星5號火箭第二次生產計劃的取消,若用火星5號運載,可避免事故的發生。

與人們的普遍判斷不同的是,科技與文明並非一直滾滾向前。我們很容易想像,在未來,現在的軟體代碼應該會被人們看作是某種古怪的、接近遺失的文明,直到某個意想不到的需求出現。將如今的技術快照存檔,或許將在未來某個隨機時刻幫助人類度過難關。

相關焦點

  • Github將代碼打包送到北極封存千年,網友:糗大了,還有bug呢
    聽聞自己的代碼被送到北極的程式設計師們也坐不住了,紛紛曬出自己的代碼被選中的喜訊,但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用代碼給吃瓜群眾狠狠撒了一波狗糧:也有人懊悔當初為什麼要上傳自己還未修改的代碼,這可是會被後代「恥笑千年」的!
  • 撒哈拉沙漠在下雪,北極凍土卻融化,地球到底怎麼了?
    在一月份,撒哈拉沙漠的高海拔地區氣溫也都在10攝氏度左右,下雪簡直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最近的40年裡,撒哈拉沙漠已經迎來了第三次降雪,而且頻率越來越高了,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沙漠上覆蓋著白雪的奇景讓人驚嘆,也讓人非常擔心。科學家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天氣現象。
  • 北極永久凍土正在融化,被喚醒的究竟是什麼?
    隨著凍土的融化,它們便滲透到周圍的土壤和水源中,造成人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的感染。要知道,當地已經有超過50年的時間,都沒有發生過炭疽疫情了。 而在北極的另一邊,研究學生扎克·彼得森(Zac Peterson)則被感染了「海豹指」(seal finger,一種傳染病)。當時,扎克在阿拉斯加的一個古代狩獵小屋做著田野調查。
  • 北極消融:快速釋放永久凍土層遠古深層碳
    北極地區湖泊可能釋放出掩埋在永久凍土層中的大量遠古碳物質,從而加速氣候變化。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伴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北極一些永久凍土層將融化、地面塌陷,最終將陸續形成一些湖泊。在此之前科學家們認為,北極大部分永久凍土層深度融化可能要到2100年才會發生。
  • 繼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承載著人類歷史的開原始碼也存放到了北極
    來源/Github北極前的最後一站是斯瓦爾巴特群島斯瓦爾巴特群島的大多數老挪威和俄羅斯煤礦已經關閉,所以當地人重新給他們廣闊的永久凍土帶打上了「末日預言者」的標籤,以吸引科學家、末日預言者和科學家。在斯瓦爾巴群島周圍,外界的壓力可以掩蓋一切。有一個條約在戰爭時期保持中立。換句話說,它是一兩個大型全局重置按鈕的理想位置。
  • 北極永久凍土變化驚人,專家發出警告!
    但隨著全球變暖,這裡的情況似乎正悄然發生著改變,比如此前,一些研究指出,北極的春天正提前到來。現在,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北極一些地方的土壤不再一年四季都處在凍結狀態,這對於地球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為它將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到大氣中。今年4月,俄羅斯科學家Nikita Zimov博士派遣一個小組走入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的切爾斯基,在那裡科學家們發現,土壤在最近的冬季裡仍然是糊狀和潮溼的。
  • 北極凍土融化將使全球經濟付出巨額代價
    (自美國聯合通訊社) 作為全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北極正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而北極的變化有可能會產生一些代價巨大的影響,如海平面上升等。然而,關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中新出現的問題卻遠不止這些,凍土問題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GitHub 原始碼洩露,CEO 回應:這是個意外
    今天, TypeScript 開發者 Resynth 發文稱,代碼託管服務 GitHub 的全部原始碼被洩露。他表示,在向官方 GitHub DMCA 提交的可疑文件中,一個身份不明的人利用 GitHub 應用程式中的一個漏洞冒充 GitHub CEO Nat Friedman 上傳了機密原始碼。
  • 全球變暖危及北極,永久凍土中封印的「惡魔」或將威脅全人類
    在地球最北端的北極,格陵蘭島覆蓋著潔白晶瑩的冰雪,在許多人眼中,這裡是不染凡塵的冰雪世界,從格陵蘭島到周邊的一系列群島上,富含養分的土壤從內陸冰川的邊緣一直延伸到海岸線上。曾經有大量蕨類植物和草本植物在當中紮根,但經過數萬年的極寒後,這裡的土壤變成了凍土。
  • 知否 | 北極永久凍土融化,古老病毒竟"重新復活"
    西伯利亞永久凍土融化釋放出炭疽熱2018年北極報告推測,「像西班牙流感、天花或鼠疫等已經被消滅的疾病可能會被凍結在永久凍土中」。2014年,法國的一項研究將一種存在於永久凍土層中3萬年的病毒帶回實驗室,重新加熱後,病毒迅速復活。2016年,挪威北極地區的地下永久凍土設施——世界末日庫(Doomsday Vault)被融水衝毀,為這種世界末日設想又添了新證據。世界末日庫中保存了數以百萬計的作物種子。
  • 氣候變暖或喚醒極地凍土裡的致命病毒
    這些動物,連同受感染的牛,都埋在永久凍土層的活躍層中。當溫度升高時,屍體會釋放炭疽孢子,這些孢子很容易被重新激活成為感染性細菌。2016年西伯利亞暴發的炭疽熱導致一名12歲男孩死亡,數十人住院治療,2000多頭馴鹿死亡。科學家推斷,這次感染的暴發或許可以追溯到一具古老的馴鹿屍體,它是在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北極夏季從永久凍土層中融化出來的[2]。
  • 北極凍土卻融化,地球到底怎麼了?
    大自然與與人類本應和平共處,但是最近這些年它表現的十分怪異,讓人覺得越來越捉摸不透它,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撒哈拉沙漠在下雪,而北極凍土卻融化,我們的地球母親到底怎麼了?沙漠是出了名的乾旱,尤其是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幾乎全年都不下一滴水。而北極是出了名的寒冷,那裡冰川凍土廣布,全年氣溫都是在零下好幾十度。
  • 史前生物再現北極,50000年前屍體露出永久凍土,人類應當警惕
    北極盛產什麼?這個問題可能會讓你猝不及防,但短暫的空白之後,你腦子裡可能會閃現出冰天雪地的酷寒,狂風呼嘯,北極熊在海冰上掠食的畫面。 但一些科學家們卻更加擔憂,因為隨著全球氣候暖化,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融化已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史前動物屍體暴露出來,而這對人類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 除了2014年的披毛犀幼崽薩沙,北極地區近年來暴露出來的史前動物屍體,還包括12000年前的洞獅幼崽,32000年前的狼頭,42000年前的馬駒,57000年前的灰狼等等。
  • 北極是永久凍土中的神秘生物,比如非洲貓科動物
    說到北極,我相信小夥伴們並不陌生。北極的溫度很冷,只有北極熊能夠抵禦寒冷,才能在這裡生存。隨著全球變暖的出現,北極熊生活的區域也在逐漸縮小,海平面的興起也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足以說明這一事件的嚴峻性。
  • DBeaver 代碼現已遷移到 GitHub
    現在,DBeaver 代碼遷移到 GitHub:https://github.com/serge-rider/dbeaver DBeaver 開發者將會寫一些構建過程和文檔,幫助大家更好的使用 DBeaver,但是還沒確定如何更好的管理 bug 報告和特性請求。如果大家有想法可以給他們提 issue 。
  • 北極永久凍土不斷融化,3萬年前的病毒出現,到底還有多少?
    當我們在地球上毫無遏制的開採地球能源的時候,是否想過在未來有一天,人類對地球的所作所為終將會報復在人類的身上,現在隨著人類活動變得越來越多,全球變暖的跡象開始逐步的蔓延氣溫不斷的上升,全球的冰雪融化的速度越來越快,而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影響最大的區域應該就是北極和西伯利亞了,根據美國自然科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來看北極地區的永久冰川已經在進行逐步的解凍
  • 北極凍土解凍,給人類帶來的不只是古生物遺體,還有更多的是災難
    北極凍土解凍,給人類帶來的不只是古生物遺體,還有更多的是災難人類文明自誕生以來,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正是進入了科技時代,工業革命雖然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給地球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 北極凍土融化,地面陷百米深坑,史前小馬駒、猛獁象暴露
    其實在北極凍土層中目前已經出現了很多由於地面塌陷留下的深坑、坑洞,但唯獨巴塔蓋卡坑格外的引人注目。因為它是「超級塌陷區」。北極的永凍土至少穩定存在了數十萬年的時間,但是目前這些永凍土的面積正在融化、縮小,地面下陷不斷地出現。
  • 北極永久凍土融化,氣候汙染還會加強?
    對於全球變暖來說,世界各地都可以說受到了它的影響,因為氣溫的上升是一個全球化問題,就算是以往非常寒冷的(南北極)區域,如今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根據歐洲宇航局報告顯示,5月份哥白尼哨兵-1和哨兵-2的「齊聚」北極,進行衛星監測數據綜合分析發現,北極的冰川覆蓋區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研究顯示:北極輕微變暖或引發永久凍土突然融化
    據俄羅斯《莫斯科時報》網站10月20日報導,根據一項基於古代氣候變暖事件的新研究,北極地區出現的幾度變暖可能會導致佔俄羅斯陸地面積三分之二的永久凍土突然融化,並引發隨後的氣候變化反饋循環。報導稱,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說,該地區過去2.7萬年中最大規模的氣候變暖事件中有3次都伴隨著永久凍土的迅速融化和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