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蔣文濤教授發表「COVID-19疫情中的生物力學問題」綜述文章

2021-01-10 澎湃新聞
四川大學蔣文濤教授發表「COVID-19疫情中的生物力學問題」綜述文章

2020-05-19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中國力學學會 中國力學學會

近日,四川大學蔣文濤教授受邀在《醫用生物力學》期刊發表綜述文章《COVID-19疫情中的生物力學問題》,針對新冠病毒活性、氣溶膠傳播、呼吸性疾病對心血管疾病影響關係、公共運輸和公共場所的通風方式改進、醫療器械的優化設計5個方面,用生物力學的原理、觀點和方法,簡要綜述研究現狀,剖析COVID-19研究中存在的生物力學問題,以此說明和展示生物力學學科在突發疫情防控方面能夠發揮的作用和方向。

文中綜述了新冠病毒在各類環境條件下隨空氣流動的存活和傳播規律;新冠病毒如何隨氣溶膠傳播;公共場所(醫院、超市、酒店、車站等)和公共運輸(飛機、高鐵、地鐵和公交車等)等人員密集和流動性大區域的空氣交換方式與病毒傳播的相互影響關係;「口罩臉」如何避免以及口罩、負壓擔架、防護服等防疫裝置的設計和使用等問題,其中涉及到生物力學、流體力學等力學的多類問題,值得力學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優化應用。

期刊連結:http://yyswlx.ijournals.cn/yyswl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002002&flag=1

蔣文濤教授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力學學會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蔣文濤教授長期從事工程力學、生物力學理論及其應用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血管血流動力學、口腔生物力學、假肢及康復中的生物力學。在疫情期間蔣教授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為學生講授了「COVID-19與生物力學」的主題講座,將抗擊新冠疫情和力學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既是一堂嚴謹的科學知識講座,也是一場及時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更是一次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使同學們獲益匪淺。《醫用生物力學》趁勢向蔣教授約稿,蔣教授也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利用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完成了綜述文章,啟發力學工作者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積極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原標題:《四川大學蔣文濤教授發表「COVID-19疫情中的生物力學問題」綜述文章》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教授發表19頁綜述文章: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化學多樣性
    該論文長達19頁,耗時一年完成,對目前所有已知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小分子配體的化學結構和藥理活性進行了整合分析
  • 東林教師在國際Top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東林教師在國際Top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2018-03-22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南醫科大學大一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
    就在昨天,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系大一本科生,發表新冠病毒相關SCI論文。文章主要內容「COVID-19 epidemic: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一文全面綜述了COVID-19疫情爆發後,兒童COVID-19的整體流行現狀,與成人比較,兒童具有發病率較低,聚集感染明顯、家庭感染為主,易暴露感染、潛伏期更長,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密切接觸、氣溶膠、
  • 上海兩位教授在重要英文期刊發表社論和綜述
    中科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陳凱先和教授陳紅專,受邀共同撰寫《中醫藥防治COVID-1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mbating COVID-19)的社論,近日在《醫學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在線發表。
  • 哈佛大學權威專家:COVID-19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引發不同程度的...
    但近日,哈佛大學神經病學權威專家表示,COVID-19不僅會損傷人體的呼吸系統,還會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大腦功能損傷。近日,《阿爾茨海默症雜誌》(Th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對COVID-19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綜述,將COVID-19導致的腦損傷分為了三個階段。
  • Einar Ringø教授在《水產學報》姊妹刊《漁業學報(英文)》中發表重要綜述:貝類養殖中的益生菌
    2020年1月9日,國際知名水產動物消化道微生物和生態研究專家——挪威北極大學Einar Ringø教授應《漁業學報(英文)》(Aquaculture
  • 河南大學張立新團隊發表葉綠體蛋白轉運和分選綜述文章
    來源 | 河南大學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團隊在Trends in Cell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Protein Sorting within Chloroplasts的文章,系統總結和闡述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研究進展,並對未來該領域研究提出展望。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氧化碳膜反應器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無機膜與催化新材料研究組副研究員張鵬、研究員朱雪峰和研究員楊維慎團隊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Kevin Huang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chemistry-based
  • 青島農大在《免疫學前沿》發表綜述文章
    青島農大在《免疫學前沿》發表綜述文章 近日,《免疫學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 5.511,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immu.2019.00594
  • 【每日英語文章】氣溫與疫情
    case of covid-19, according to a tally kept b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然而,隨著疫情在北半球加速蔓延,赤道以下的疫情有所減緩。在南美洲,這個夏天成為流行病的新中心,死亡人數比9月初的峰值下降了60%。自10月27日以來,澳大利亞還沒有新冠肺炎死亡的記錄,這使得該國第二大人口城市墨爾本最終解除了長達112天的封鎖。在南半球的39個國家中——夏季即將開始——報告的死亡人數比7月份的峰值低61%。
  • 東南大學顧寧教授團隊發表關於超聲協同微納氣泡增強EPR效應的綜述
    各種類型的納米藥物已經被證明可以通過EPR效應在實體腫瘤中積累。然而,由於腫瘤的異質性,EPR是一種高度可變的現象,導致臨床試驗的藥物傳遞效率較低。在超聲協同微納氣泡的作用下,血管通透性增強,藥物在腫瘤部位擴散能力和遞送效率提高,是提高EPR效應的有效手段。
  • 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在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發表專題評述論文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系統評述了近年來各研究組在高分子單鏈彈性環境響應方面的研究進展。綜述首先簡要介紹了AFM-SMFS的工作原理以及單鏈力譜的判定標準;其次介紹了高分子單鏈理論模型的發展歷程;介紹了高分子單鏈固有彈性的概念(高分子主鏈結構的固有焓彈性),並匯總了若干高分子主鏈結構的固有彈性數據。
  • 吳雲鵬——重慶大學——生物力學及生物流變學
    姓名: 吳雲鵬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36-01 所在院校: 重慶大學
  • 黃偉新教授在Surface Science Reports發表長文綜述及榮獲中國化學...
    我院黃偉新教授獨立提出「從單晶到納米晶的模型催化體系」研究思路開展多相催化基礎研究,取得系統的研究成果。繼在化學權威綜述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cc. Chem.
  • 22名學者請願調查一篇COVID-19文章,該論文已被引用800多次
    今年1月份,一家公共衛生雜誌發表了一篇有關COVID-19病毒檢測方法的文章,但之後遭到了質疑,來自歐洲、美國及亞洲的22人提交請願書要求重新調查這篇文章,最終該期刊同意開展調查。「Detec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by real-time RT-PCR」[1]一文發表在《Eurosurveillance》上,1月21日該文章投稿,1月22日期刊就表示接收,時間之短,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也是聞所未聞。
  • 9月10日空中課堂協和醫院李太生教授、曹瑋教授解析「COVID-19重塑...
    HIV和 COVID-19 對各自疾病進程有何影響;COVID-19/HIV 合併感染,ART方案如何選擇等等,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跟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教授、曹瑋教授一起探討「COVID-19重塑HIV管理:災難還是新視角?」 01.
  • 四川大學楊勝勇教授團隊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hemical Reviews發文
    近日,我校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勝勇教授團隊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Gisbert Schneider教授團隊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hemical Reviews雜誌(IF:54.301)在線發表了題為「Concep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Computer-Assisted Drug
  •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最新一期:COVID-19疫情中的科技與社會初探
    ST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VID-19)疫情中的科技與社會初探陳嘉新的〈由COVID-19看全球衛生治理〉勾勒出關於全球衛生治理的主要文獻及其觀點,並從此次COVID-19疫情的種種,指出其中的不足,如世界衛生組織的失能,及國族主義興起使得某些「全球化」論述顯得相當可疑。希望疫情告一段落時,我們可以帶著科技與社會研究的精神重新出發,開啟更多的討論與研究。
  • 近日,天津這所高校在頂級期刊上發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天津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造紙系司傳領教授及戴林副教授等在化學一區頂級期刊ChemSusChem(最新影響因子7.962)上連續發表木質素及其功能材料研究綜述文章。天津科技大學均為第一作者單位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
  • 基因編輯大牛David Liu團隊分析COVID-19對全球科學活動的影響
    撰文 | 雪月2020年7月16日,Addgene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Effect of COVID-19 on Liu Lab Plasmid Requests From Addgene Data 的博客。該博客描述了通過分析Addgene上David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