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新中國都是在二戰以後先後成立的新興國家。然而很奇怪的是,60多年來印度對中國還有一種天然的攀比心理,時時事事都要和中國對比一番,幾乎不把中國比下去,印度就不是世界大國。印度人為什麼非跟中國比呢?只因印度前總理尼赫魯說了這樣一句話。
印度自19世紀以來徹底淪為了英國殖民地,只到二戰結束,印度才在1950年獲得獨立。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而首任總理就是尼赫魯。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寫道:「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這句名言時至今日,仍是印度人耳熟能詳的名句,這成了印度的國策。
而印度正按尼赫魯說的這樣做的。20世紀50年代,由於英國殖民者留下的遺產和印度沒受二戰影響,印度的工業基礎比中國還好。用毛澤東的話說:中國一窮二白,連火柴都不會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第一次有了一種比中國強大先進的自信。印度面積290萬平方公裡能排世界第八,人口和中國相當也是人口大國,各方面他都是大國的潛力。
印度自認為繼承了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南亞的衣缽,積極地進行擴張活動。1947年和巴基斯坦爆發爭奪克什米爾的第一次印巴戰爭。1950年印度讓尼泊爾籤定的所謂印尼和平友好條約,全面控制了尼泊爾的經濟軍事外交。而巴鐵也在印度打擊下變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有聲有色的大國」正在成為印度的寫照。
在膨脹之中,尼赫魯又向中國提出了領土要求,入侵中國邊疆。尼赫魯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間,入侵進行軍事偵察活動就達120餘架次。在多次警告無效之後,我國發動自衛反擊作戰。在短短一個月內,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印度慘敗。此後我國軍隊後撤20裡。印度以「一個月陣亡3770人」的代價輸掉了「天堂門口的戰鬥」。
此戰後,印度大國聲譽掃地。直接擊潰了尼赫魯的大國夢想,當時的印度曾經發出了全國總動員,還嚇得要遷都。一年多後,尼赫魯在悲憤交加中就走完了這一生。此後60年,印度的大國夢想仍在繼續。而印度對中國的追趕被稱為「龍象之爭」。有印度人說:「我們要努力啊,要不然上海就要趕上我們的孟買了。」
你認為印度可以超越中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