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NYT作者:John Markoff機器之心編譯參與:李澤南、李亞洲、杜夏德
作為 LSTM 發明人、深度學習元老,Jürgen Schmidhuber 的識別度一直沒有 Yann LeCun、Yoshua Bengio 等人那麼高。近日,紐約時報約翰·馬爾科夫 的一篇文章向我們揭示了這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大牛為何名聲不顯。
Jürgen Schmidhuber 也許會是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 Rodney Dangerfield(一位演員、編劇)。在緊鄰義大利的一個瑞士城市,我們和他見上了一面,簡短的交流後我們終於理解了這位行業先驅為什麼如此低調。這種情況對於演藝界的人來說,叫未獲得尊重。
遠離矽谷,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的科技公司正在開發自動駕駛汽車,語音助手,甚至能預測你行為的人工智慧助理。
在大多數圈子裡,那些開創新技術的人會成為明星。許多人都認識 Sebastian Thrun,谷歌自動駕駛汽車的奠基人。Adam Cheyer 和 Tom Gruber 因為 Siri 語音智能助理而聞名於世。Yann LeCun,因為神經網絡的先驅地位而被從紐約大學請到 Facebook,成為這家科技巨頭的領軍人物。
但即便是在舊金山程式設計師經常光顧的自動午餐館裡提起 Jürgen Schmidhuber 的名字,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在最近一趟去蘇黎世的火車上,Schmidhuber 博士,一名 53 歲的運動員,也是 Dalle Molle 人工智慧研究所的副主任,他回顧了自己是如何認為早期的研究常常被忽視。「這就像其他社會的大部分,」他說。「社會偶爾超現實(postfactual)」
Schmidhuber 博士的委屈在研究圈子裡是有名的,這些研究者們五年前把學術的一潭死水攪活,變成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他被指控竊取他人研究,甚至在維基百科上使用多個假名編寫,來讓大家認為有很多人支持他的帖子。
LeCun 博士在一封 email 中寫道:
Jürgen is manically obsessed with recognition and keeps claiming credit he doesn』t deserve for many, many things. It causes him to systematically stand up at the end of every talk and claim credit for what was just presented, generally not in a justified manner.
Schmidhuber 博士用一個更大的理由反駁了對自己的批評:他不是唯一一個在人工智慧研究者圈子中沒有獲得應有名譽的人。事實上,他說自上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成果總是會被今天的研究名人所忽視。雖然他堅持自己對其他的知名研究者並無惡意,但這使他一直都沒什麼好人緣。Schmidhuber 博士說,「我圈子裡的某些研究人員裝作他們好像發明了點什麼東西,然而,好東西是其他人的成果,他們卻從來不提。」
但是要理解他早期的研究成果為什麼沒有給他帶來名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他居住的地方遠離技術產業中心,但這也無法完全作為解釋。
這一爭端關於神經網絡的根源,神經網絡允許機器通過識別模式來學習,其應用很廣。作為一個科學領域,神經網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40 年代。但是最近幾年該領域的研究才有了較大進展。
幾十年來,神經網絡都是實驗室裡的「怪胎」,常常受到質疑。但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隨著計算機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廉價,以及設計神經網絡的新思路的出現,它終於得到了發展。
在 1997 年,Schmidhuber 博士和 Sepp Hochreiter 發表了一篇技術論文,後來證明這篇論文對最近的視覺和語音上的快速進展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個方法被稱長短期記憶,簡稱為 LSTM。這個方法在剛引進時沒有得到廣泛的理解。它主要提供了一種記憶形式,或者說是一種神經網絡的環境。
就像人類不會每次都從頭學起一樣,神經網絡的機制中存在循環和記憶的機制,每個輸入的單詞和觀察到的像素都會被其理解。長短時記憶(LSTM)的出現讓這種系統的表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輸出結果瞬間變得準確。
這可能是 Schmidhuber 的不幸——他的時代太早了,在計算機硬體性能足夠處理這些算法之前。直到今天,他提出的概念才開始流行開來。
去年,谷歌的研究人員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得到發表,他們使用 LSTM 減少了 49% 的語音識別錯誤,這是一個飛躍性進步。但是 Schmidhuber 和 Hochreiter 的研究和今天的最新進展之間還有著很大差距——這就是如今的問題所在,其他研究者會說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多貢獻,這就是他們正在做的事。「他的研究是為這一領域奠定基礎,」OpenCV 計算機視覺系統的創始人 Gary Bradski 說道,「但他並不是讓這些技術流行起來的那個人,這有點像維京人發現了北美,但人們都只知道哥倫布的事跡。」
Schmidhuber 教授的心中有一個宏偉的人工智慧未來——擁有自我意識的「意識機器」,他認為這種機器很快就能被創造出來,這是一個正被同行們廣泛討論的話題。他加入了這場大辯論中:人工智慧是一個工程學概念,或是人類新時代的造神運動?
Schmidhuber 站在造神的立場上,他認為這種技術的基本概念已經存在,而且人類意識沒有什麼特別的。「簡而言之,意識和自我認知被神化了,」他說道,他認為機械意識體會隨著先進的硬體和算法出現,而整個系統的大體框架早已設計完成。
從那個愛讀科幻小說的德國少年到現在的計算機科學家,博士,他對此一直深信不疑。
Schmidhuber 教授回憶說,「當我長大的時候,我一直在問自己:我能給世界帶來最大的影響是什麼?,所以我對建造一個比我更聰明的機器這一目的十分明確,它甚至能自己建造些更聰明的東西等等,最終它能殖民並改變整個宇宙,讓自己變得智能。」
Nnaisense 的執行長是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Faustino Gomez,他是 Schmidhuber 教授多年的研究合作者。他不僅為自己的研究夥伴辯護說 Schmidhuber 完成過開創性的工作,同時反對人工智慧已經開始動搖世界工業和經濟的樂觀態度。他說,「我們現在正在終結人工智慧的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