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漢語熱風靡全球 體現外界對中國看好

2020-11-29 中華網

原標題:聆聽漢語講述的故事

近日,歐洲首家中英雙語小學的開學引發媒體廣泛關注——來自歐洲、美國、南美等地的15名學生成為英國倫敦韋德雙語小學的第一批學生。未來該校將有一半課時接受中文授課,同時還將部分使用來自中國的教材。歐洲首家中英雙語小學的開辦是當前「漢語熱」的縮影,反映了各國人民通過學習漢語進一步了解中國、深度融入中國「朋友圈」的迫切願望。

「英國富裕家庭對漢語教育的熱衷之情,已經迎來了『全盛期』。」本月10日,英國《金融時報》在進行專門調研後得出如是結論。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日前進行的調查,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這一判斷:經過對上千名英國家長的問卷調查,漢語已成為英國家長最想讓孩子學習的、「未來最有用」的語言。

「漢語熱」正在世界各地上演。美國國際教育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中小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從2009年到2015年,美國中小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翻了一番;法國媒體報導稱,法國10年間學習漢語的中小學生人數翻了四番,漢語已成為初、中等教育階段位列西班牙語、德語、義大利語之後的第四大「第二外語」;在德國,漢語已經是許多州的中學會考科目;2016年以來,南非、模里西斯、坦尚尼亞、喀麥隆、尚比亞等非洲國家紛紛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據統計,目前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從2004年的近3000萬增長到了1億。


相關焦點

  • 厲害了我的國:聯合國將漢語列為全球通用語言
    最近媒體們又搞了個大新聞,說聯合國最近將漢語列為全球通用語言,和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共稱為:全球六大通用語言。其實大家都被這條消息帶偏了,真實的信息是,早在1946年漢語就已經是聯合國六大官方語言,1973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之後,漢語被確定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
  • 「tuhao」收錄《牛津詞典》 盤點入侵英語的網絡漢語
    有人將之歸結為中國影響力提升的體現,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契機,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詞彙本身帶有貶義或嘲諷意味,或對中國人形象有所損壞。  Tuhao 對應漢語:土豪  外媒釋義  「『土』意味著土氣或粗野,『豪』意味著顯赫、華麗。『土豪』擁有暴發戶的藝術鑑賞力、新貴的社交禮儀以及新富的花錢習慣。」
  • 全球有多少個國家通用漢語?除了中國,這2國家也用漢語日常交流
    現在中國在國際上的名聲響亮程度,絲毫都不亞於美國。其實我們看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和發展如何,這個從語言上就可以看出,比如英語現在已經變成一種世界很多國家都學習的語言,更是被中國列入必學的課程,同樣的很多國家也將中國的漢語作為一種主要的必學語言,甚至有國家更是通用漢語,那麼全球有多少個國家通用漢語?
  • 人民日報: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他們的價值
    科技研發是重要的智力勞動,可以創造巨大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其價值去年7月份科創板開市以來,一大批參與創新創業的科研人員通過公司上市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這將吸引更多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未來或將誕生更多科學家創業者。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強調尊重知識、重視人才。
  • 專家:學者舉報《現代漢語詞典》有思想僵化之嫌
    商務印書館舉行專家座談會,對「舉報事件」迅速予以回應,編纂者從語言文字發展的角度解釋,「我們的語言生活實際已離不開這些字母詞」,「《現代漢語詞典》對字母詞做這種記錄和引導,是服務民眾的一種重要體現。」   一方稱要捍衛漢語的純潔性,另一方則表示要以開放心態接納外來文化,服務大眾,一場硝煙瀰漫的漢字保衛戰由此打響。
  • 漢語在埃及是如何傳播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出境遊客人數不斷增加,中文導遊在埃及成了一份熱門工作。這也在當地引發了學習漢語的新熱潮。 埃及目前有2所孔子學院、3所孔子課堂、16所大學開設中文系或中文課程。艾因夏姆斯大學於1958年便開設了中文系,成為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中最早開設中文系的高等學府。埃及目前在孔院學習人數達5萬人,中文在校註冊學生約3000人。
  • 人民日報評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他們的價值
    【人民日報評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他們的價值】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默默耕耘,作出了重大貢獻。科研是重要的智力勞動,可以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其價值。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到實處,要讓科研人員智力、體力的付出得到合理回報。
  • 「漢語是未來的語言」
    「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讓當地學生成為受益者,未來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工作的機會將越來越多。」正因如此,帕桑特·賈米勒告訴記者,在找工作的同時,她也在考慮繼續深造,攻讀中文系碩士和博士學位,進一步提升自己。   「漢語是未來的語言!」蘇伊士運河大學大二學生瑪麗對記者說,為了將來更好地發展,她來到招聘會尋求一個暑期實習的崗位,進一步鍛鍊自己的中文能力,並了解中國企業文化。
  • 人民日報中國品牌發展指數(CBDI)研究報告(2019)
    報告說明一、《人民日報「中國品牌發展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是《人民日報「中國品牌發展指數」》課題研究成果的綜合體現,是對我國品牌經濟發展水平的客觀評價和量化變現;二、本《報告》所涉及的數據指標均由獨立第三方機構通過大數據工具採集,課題組組織專家對填報數據進行了合理性審查和核驗,對部分數據合計數或相對數由於單位取捨不同而產生的計算誤差
  • 高盛:看好2021年全球股市,各個板塊「百花齊放」
    來源:澎湃新聞高盛:看好2021年全球股市,各個板塊「百花齊放」澎湃新聞記者 孫銘蔚在12月2日舉行的高盛媒體電話會上,高盛投資策略組亞洲區聯席主管王勝祖表示,2021年全球股票市場將迎來新周期,股市投資風格將出現從科技股
  • 人民日報海外版:四個關鍵詞 看好2021網際網路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人民日報海外版:四個關鍵詞 看好2021網際網路發展 來源: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網際網路領域面臨不少挑戰,也蘊藏著許多新的生機。數字抗疫成為新常態,網際網路消費熱度不減,新基建帶來更多創新與賦能,而迎接監管和可持續健康發展也成為網際網路經濟必須面對的課題。
  • 北京上海深圳科創期望值全球前三,上海化學醫學被全球科學家看好
    未來十五年,全球科學家最看好哪些城市科技創新前景?昨天,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的《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的科技創新未來前景廣受看好,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突破期望值前三位。
  • 為什麼英語能夠成為全球通用語言,漢語卻不行?
    毫無疑問,全球通用的語言是英語,英語在全球各個角落、不同領域基本處於一種類似流通貨幣的角色。有多少人使用英語?英語發起於英國,近代英語發展於1450期間,目前以英語為通用語言的國家主要分布在美洲和非洲,通用英語的國家面積佔了世界領土面積的近30%。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裡
    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裡(望海樓)「中國經濟超預期地穩定。」這是路透社對2019年中國經濟開局成績單的評價。中國經濟正以欣欣向榮的態勢,贏得國內外的信心和認可。在國際上,許多外企負責人看好中國經濟前景;投資機構將中國列入投資首選目的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一眾機構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在中國國內,市場預期明顯改善。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重回擴張區間,比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一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24.6,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3.2。
  • 醫學漢語水平考試大綱發布 「中文+職教」邁出新步
    在此背景下,提升專業學習和臨床實習過程中的中文實際運用水平成為醫學專業留學生的實際需求,醫學漢語水平考試(MCT)應勢而生。該考試主要面向醫學專業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境外用中文進行醫學專業學習的學生以及在中國境內外用中文進行臨床診療的中文非第一語言的醫護工作人員等,考查其在醫學/醫療場景中與患者、醫護人員及相關人員用中文進行交際的能力。
  • 「一帶一路」全球行|英國小夥的漢語「情緣」
    《「一帶一路」全球行》帶您走進孔子學院,一起感受漢語的魅力。今天,我們來到的是英國倫敦孔子學院,在這裡我們見到了一位老朋友何安傑,距離上次接受我們的採訪已經過去一年多時間了,那麼在這一年間,他的漢語水平有進步嗎?
  • 【人民日報】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全球抗疫合作——外國政黨...
    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外國政黨政要、智庫學者通過不同方式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表示,中國積極推動抗疫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大國責任與擔當。  法國國際問題專家、中歐論壇創始人高大偉指出:「此次全球抗疫充分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意義。在全球化時代,只有團結一致,人類才有望戰勝疫情。」
  • 中青報:「千餘漢語詞條入牛津詞典」的文化幻象
    更讓人掃興的是,牛津英語詞典在線支持經理羅斯披露,從2001年到2010年,牛津英語詞典只收入了一個漢語詞條: 「枸杞」。  此前,國內很多媒體紛紛採用的那條消息這樣寫道:「這幾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外國人逐漸開始關注中國發生的時事和文化現象。牛津詞典的編委會順應了這一趨勢,並對一些中國媒體或網絡流行詞加以收錄。」
  • 「每日一習話」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他指出,「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中國堅持按照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中國堅持把發展中國家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堅持正確義利觀,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