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千餘漢語詞條入牛津詞典」的文化幻象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牛津詞典中漢語外來詞破千?2010年年底,一則據說是來自外媒的消息,引發國中諸多文化人的感慨。據說,到2010年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漢語外來語突破1000條,包括「不折騰」、「人肉搜索」、「三俗」等在內的流行語均被牛津收錄。然而,旋即就有專家指出,所謂的外媒消息,其實來自國內媒體發表的廈門大學副教授文章,根本就是烏龍一場,該副教授也表示,是翻譯出了誤差。更讓人掃興的是,牛津英語詞典在線支持經理羅斯披露,從2001年到2010年,牛津英語詞典只收入了一個漢語詞條: 「枸杞」。

  此前,國內很多媒體紛紛採用的那條消息這樣寫道:「這幾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外國人逐漸開始關注中國發生的時事和文化現象。牛津詞典的編委會順應了這一趨勢,並對一些中國媒體或網絡流行詞加以收錄。」——建立在「影響力」、「順應趨勢」之上的意圖闡釋,確實很喜興很提氣,中國崛起了,連一向保守的牛津詞典也開始「順應」趨勢了。遺憾的是,這不過是一種基於一廂情願的幻象而已。

  從1000到1,這齣「熱詞留洋」的喜劇剛開頭就煞了尾,其間巨大的差異不知讓誰汗顏。只能說,「枸杞」是個好東西。

  這些年來,類似「漢語強大了」之類的樂觀假新聞並不鮮見。早在2008年,就有消息稱,牛津英語在線詞典將上海常用詞「嗲」收入,據說,「dia」因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知名度而被收錄。事後證明,這不過是一名大學生的惡搞而已。

  審視此類事件就會發現,牛津是否收錄熱詞,甄別查核起來並非特別艱難,何以那麼多媒體和社會公眾都會自然而然地相信這樣的不實報導,而沒有去做一點最基本的查驗功課?英語不是障礙,牛津也並非天書,真正可怕的,並不是牛津到底有沒有收錄漢語外來詞,而是大家顯然都願意相信這樣的內容,即「牛津確實收錄了大量漢語外來詞」、「牛津本來就應該收錄大量漢語外來詞」。也就是說,影響媒體和公眾做出正確判斷的,並不是基本事實,而是虛幻的、患得患失的文化自信。

  不客氣地說,在很多人的意識深處,還是隱隱約約存在著某種「被認可」的情結。蓋由於長期以來,中國的積貧積弱使得國民與外界缺乏平等的交流,具體到對文化的影響上,也越來越缺乏自信。要麼敝帚自珍,妄自尊大;要麼自輕自賤,文化虛無。流變衍生至今,雖然國家已經融入世界潮流,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在文化上,其拘執於自大抑或虛無兩端的情形,似乎並無太大改觀。縱觀時事,自大者以傳統資源為經濟之道,虛無者則每每以西為貴,視傳統為敝屣。二者的共同之處,即在於文化上的進退失據、高度不自信。

  如此語境之下,「牛津收錄」事件及其傳播過程愈發顯得耐人尋味。一方面,對於牛津詞典收錄漢語詞彙現象,往往過於樂觀,甚至將其升華為中國全球影響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種過於看重外界認可的心態。其實,這樣的表現大可不必,牛津詞典自有其遴選詞彙的原則,而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也自有其發生發展的內在脈絡,未必就會因為一部詞典的收錄多少而有所損益。

  言及此,不免聯想到這些天討論熱烈的刪節《三字經》等傳統典籍事件。這一「刪經」事件已經演變為一場傳統文化如何取捨的混戰。當下社會是不是應該在教育系統強行推廣讀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喪失了中國文化的自信力,開始了對一代又一代學子保姆般的過度護持?

  透過「牛津熱詞」、「節本三字經」這些紛擾的文化事件,不免產生深刻的懷疑,中國文化失去了自信力了嗎?不然,何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過分計較他人的態度,總是患得患失,希望得到人家的認可;過分不自信青年學生的鑑別力,總是存有保姆心態,唯恐國人會迷失在文化的十字路口。前者的典型例證還有國人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結,後者的典型例證即是揮之不去的精華糟粕論。二者都低估了民眾的文化原創能力和甄別能力,無助於新世紀中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而落入虛妄的文化幻象之中。胡印斌

相關焦點

  • 「中式英語」走進牛津詞典,漢語拼音立大功
    「中式英語」走進牛津詞典,漢語拼音立大功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影響力不斷增強,漢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度也越來越高,「你好」(Nihao)、「餃子」(Jiaozi)、「人民幣」(Renminbi)
  • 「tuhao」收錄《牛津詞典》 盤點入侵英語的網絡漢語
    近日,一則關於「Tuhao(土豪)」「Dama(大媽)」等中文熱詞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的消息引發網民關注和熱議。有人將之歸結為中國影響力提升的體現,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契機,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詞彙本身帶有貶義或嘲諷意味,或對中國人形象有所損壞。
  • 漢語元素進入新版《牛津英語詞典》
    (資料圖片)  日前,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公布,該詞典2016年3月更新版收錄了500個新詞語,其中13個含有漢語元素的詞語來自中國香港特區,如char siu(叉燒)、yum cha(飲茶)、milk tea(奶茶)、dai pai dong(大排檔)等。它們頗具地方特色,多以粵方言拼音顯示。
  • 牛津英語詞典增加與新冠病毒相關詞條
    據《衛報》報導,4月,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專門修訂了Covid-19和與該流行病有關的詞條,將WFH (「work from home」的縮寫,即「居家工作」)、「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進行了特別更新,將Covid-19產生的影響納入到《牛津英語詞典》對英語語言的最終記錄中去。
  • 牛津英語詞典編輯部收錄中國新詞需要十年驗證
    在英語世界中知名的牛津英語詞典的高級編輯菲歐娜·麥弗森女士就詞典收錄新詞的原則這樣告訴前來採訪的《環球時報》記者。近幾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增強,中國詞語頻頻成為英語中的新單詞。而在英語世界中權威的牛津詞典收錄諸如「Tuhao(土豪)」、「Dama(大媽)」等一些網絡熱詞,也在國內外引起熱議。
  • "不作死就不會死"入選英語詞典 漢語逐漸國際化
    記者發現,在該詞典添加詞條十分簡單,甚至不需註冊登錄。在編寫詞條釋義後需提供例句、同義詞、反義詞等。最後只要留下網友的筆名及郵箱地址並點擊提交就可以完成對整個詞條的添加過程。  據新華社  國際化形式2  拼音被英語世界直接使用  牛津詞典看好「土豪」「大媽」  除中式英語外,一些漢語拼音也正日益受到國際權威詞典的關注。
  • 他「在用生命編詞典」|張志毅先生《當代漢語學習詞典》隆重推出
    早在2006年之前,他就開始關注辭書理論的熱點問題,著手編寫當代漢語詞典的各種學術準備。至2011年編寫工作開始前,他已撰寫了5萬字的編寫細則和樣稿;為便於編寫人員掌握,又把編寫細則凝縮成3萬字和3000字的編寫大綱。編寫人員的大部分詞條,都經過他的批改。
  • 牛津英語詞典是工具書轉型的一個縮影,它經歷了什麼,又會變成什麼樣?
    1857年,幾名隸屬於一個叫「語言學會」的英國教會人員能買到的辭典不僅詞條數量少得可憐,而且淨是收錄些生僻、奇怪的英文單詞。於是,他們決定發起一項英語辭典的編撰計劃。1933年,前後花了71年編寫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以下簡稱OED)第一版正式出版。
  • 《教授與瘋子》:《牛津英語詞典》背後的故事
    愛爾蘭電影《教授與瘋子》講述的是迄今為止最有名的詞典《牛津英語詞典》編撰中的一段感人故事。所謂「教授」,指的是曾經擔任《牛津英語詞典》主編的詹姆斯·墨裡,但他卻從不是正經的教授,而只是一個出身微寒、從未上過大學的語言學天才。
  • 流性人、男乳等詞彙入選牛津英語詞典新詞
    「流性人」入選牛津英語詞典新詞詞典收錄80多萬個詞條 每3個月更新 流性人、男乳等詞彙入選近日,牛津英語詞典官網發布了最新季度的詞語修訂情況。官網顯示,牛津英語詞典此次共收錄了1000餘個新詞條,其中包括「瑜伽拉提斯」(yogalates)和「男乳」(moobs)。前者指一種結合了瑜伽和普拉提的健身方式,後者則指異常突出的男性胸部。
  • 新冠病毒讓牛津英語詞典提前更新了
    據《衛報》報導,4月,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專門修訂了Covid-19和與該流行病有關的詞條,將WFH (「work from home」的縮寫,即「居家工作」)、「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進行了特別更新,將Covid-19產生的影響納入到《牛津英語詞典》對英語語言的最終記錄中去。
  • 金山詞霸V8收錄牛津詞典 淋漓盡致暢享英文之美
    國內在線詞典界之執牛耳者金山詞霸正式宣布與英語詞典界之翹楚牛津詞典共結連理。詞典界中外兩個大咖在一起會擦出怎樣的耀眼火花呢?全新推出的金山詞霸V8安卓客戶端(據悉,iOS版將在晚些時候推出)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 兩本「新冠詞典」出版|英漢新冠詞典|詞條|詞表|翻譯_網易訂閱
    《英漢新冠詞典》和《漢英新冠詞典》封面  參與兩本詞典編纂的除了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高永偉教授、丁駿副教授兩位主編,還包括美國友人Thomas Creamer、外文學院修讀《詞典與翻譯》的碩士生和  本詞典的定位是一本「可以閱讀的書籍」,為詞目擇取的例子反映疫情期間世界各地的戰「疫」百態,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可讀性,例如:combination(結合)詞條下的「The combination of vaccination and natural immunity will protect many of us 疫苗接種和自然免疫的結合將保護我們許多人」,pyjamas(睡衣褲)詞條下的
  • 牛津詞典錯了,莎士比亞並沒有那麼多造詞天賦
    在墨爾本大學的一篇文章裡,教授莎士比亞的David McInnis博士認為《牛津英語詞典》總是將莎翁引作詞條的起源,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偏見」。根據McInnis所說,《牛津英語詞典》在1884到1928年期間首次出版,涵蓋了33000多條對莎士比亞的引用,並認定其中約1500條是某個英語單詞的出處,約7500條是某個詞語特定含義的緣起。
  • 《牛津英語詞典》竟然是瘋子編寫的?論讀書有多重要
    《牛津英語詞典》相信每個喜歡學英語的朋友都會有一本,筆者學英語時也多虧了這本字典,可能你認為這本字典的編撰者應該都是知識豐富的文人智士。但其實在 1928 年出版的第一版中,有大量的詞條是由一個精神病人編寫的。他的名字是威廉·切斯特·邁納。1834 年,邁納降生於美國紐哈芬市,在幼年時期便對語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掌握了多門語言。
  • Facebook全面「佔領」牛津英語詞典
    Retweet(轉發),sexting(發送性簡訊)和 cyberbullying(網絡欺凌)這幾個詞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今天它們卻和其他新詞條一道首次被收錄到《牛津簡明英語詞典》當中。新世紀的這版詞典還附上了1911年版的詞典,這說明在英國人看來,neon(霓虹燈)、petticoat(襯裙)和「傷風敗俗的舞蹈」the Cancan(康康舞)這些詞都同樣值得被重視。這本新出爐的詞典包含24萬多個詞語、短語和釋義,反映了英國當下普遍使用的語言。
  • 《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在語言學報告中表示,作為一部具有歷史意識的辭典,《牛津英語詞典》中的一些詞彙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祖先在語言上與各種流行病作鬥爭的歷史。和每年跟蹤和吸收網絡新型詞彙一樣,《牛津英語詞典》也對疫情下的社會語言進行了跟蹤分析。根據以往傳統,《牛津英語詞典》每月都會根據新聞內容的實時監測,對語料庫及單詞庫進行更新,其中不僅包括對現有詞條的修訂,還包含對新詞條和新詞義的增補。
  • 《現代漢語詞典》APP 應是免費的公共品
    作者:楊於澤  國內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完成APP研發,日前正式發布上線。和2017年《新華字典》APP一樣,《現代漢語詞典》APP該不該收費成了一個熱門話題。而作為《現代漢語詞典》APP運營方,商務印書館給出的回答是收費,註冊費98元。
  • 《現代漢語詞典》出APP了收費98元,你會買單嗎?
    像《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這一類APP應不應該收費?網際網路時代,辭書等傳統工具書的數位化面臨哪些問題?又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現代漢語詞典》也有了APP  日前,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APP正式發布。
  • "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依託網際網路 與讀者一起編詞典
    ●兩千多頁的詞典轉化為屏幕上小巧的應用圖標   ●把整個詞條拆散重新構建交互友好的查詢界面   ●全球華人讀者通過網際網路提供詞典的語言素材   不同於其他大型工具書編纂工程的啟動方式,近日,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譯文出版社和英漢大詞典編纂處主辦的《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編纂工程啟動儀式暨概念發布,選擇了一個開放的空間——2014上海書展現場中央大廳,向全場讀者公開發布此次編纂工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