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從哪些方面體現了其回歸語言根本的趨勢呢?雖然「改革政策」尚未真正實行,但從近兩年各省的高考英語題型變化上我們已經能夠看出端倪:
首先從英語詞彙上,各省高考逐漸淡化了語法與詞彙知識,避免了死扣語法細節和脫離實際的空談,不探討某個詞彙的特殊用法,而是注重對語境理解能力的考察,也就是考察學生對語言的實用能力。同樣的,2015年的高考英語全國卷刪掉了傳統的單項選擇題,取而代之的是一篇對語境感知力要求極強的「語法填空題」,而在山東卷中,亦增加了一篇故事性很強的「小完型」。這一改革趨勢意味著高考對於中國學生的要求將更加看重其對「語境」的把握能力,同一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會有不同的理解,學生不僅要了解詞彙的原有含義,還要能夠將其放在真實的交流場景中,甚至要隨著時代或者特殊環境的變化來理解該詞含義。此外,加強英語聽說能力的考量將成為高考英語改革的另一趨勢。在高考英語的北京卷題型上增加了聽、說部分的題目比重,一些省份也增加了對於英語口語的單獨測試。這就要求學生要拋開傳統的「啞巴英語」,在「聽、說、讀、寫」四大方面綜合發展,從一邊倒的注重知識結構到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趨勢改革。
這樣看來,從考試理念及內容上,改革後的高考英語都與國際英語語言考試更為切近。以雅思舉例來看,雅思考試首創了從「聽、說、讀、寫」四方面進行在真實場景中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全面測評,突出的正是溝通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本質屬性。而一直僅有聽,讀,寫三部分的託福考試也追隨雅思的腳步於2004年正式引入了機考形式的口語測試,開始綜合考評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而從考試內容上,相較於偏重考察詞彙與語法掌握的學術化託福考試,雅思除了詞彙要求及聽力內容多為貼近國外生活學習外,口語測試則更是與老外面對面直接交流,學生在口語考試過程中真實的與外國人交流,更能真正的體現出學生的語境能力,通過眼神、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都可以傳達自己的思想,不再僅僅是抽象的學習,還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風俗文化,開闊眼界。同時,對於準備出國留學的考生來說,更可以為其以後學習生活有了提前「預熱「。而國內的高考英語改革同樣在力求以終為始,使孩子不僅完成了一場考試,在備考過程中真正的掌握這門語言,體會到英語真正的「語言生命力」,並能夠融合進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的鑽語言的「牛角尖」,或者追求所謂的「應試技巧」。
語言學習更是一種理念學習
高考英語改革的背後,暗指的中國英語語言教育理念的變革。一位常年從事英語教學的老師曾在公開場合講到:「人的品格和思維方式與其語言能力是有關聯性的,舊有的學習習慣造成了中國學生缺乏批評與創新的能力與品格,外化在英語學習中就是其很難把握英語表達的實質,英語教學中不光要教其聽說讀寫及語法,還要教會其如何與人交流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學生通過備考雅思等國際英語語言考試中,學習的不僅是如何用英語在不同的情境下表述自己的觀點,更是如何在審題解題,組織語言結構中培養自己更加辯證的思維方式。而孩子的交流能力和思維方式是隨著年齡的變化逐漸形成的,傳統的「學校英語」、「短期英語」等英語學習方式很難做到讓孩子領悟語言學習背後真正所體現出的交流與理念。
因此,這次高考英語改革也是在提醒中國的學生及家長,傳統的死記硬背式的應試教育思維已經行不通。孩子的英語學習應該更早地制定出更為合理的規劃,家長們也可以藉此機會鼓勵喜歡英語的學生,在實際應用環境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語,甚至向雅思看齊,讓孩子的思維方式與交流能力伴隨著語言學習共同進步,使其在英語學習中更早的領悟語言背後隱藏的思想。畢竟,孩子的英語學習不再僅僅是為了應付一場考試,而是本著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與思維方式的角度出發,真正實現「以考養學」,這才是高考英語改革的初衷,也是給予家長和學生最大的啟發。
考試培訓小助手
本科留學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學qq:43794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