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了一種「超級材料」

2020-08-08 論道今朝

在現實生活中,材料是物質生活的基礎,也是工業的原料和根本;科技越發展,對高性能材料的追求就越渴望。

2020年5月6日中國聚合物網報導,中國科技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究出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的製造方法,並且成功研製出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CNFP)。

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了一種「超級材料」

CNFP具有非常優異的綜合性能,其密度僅為鋼材的六分之一,鋁合金的一半,強度、韌性卻遠超傳統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了一種「超級材料」

該新型CNFP具有極高尺度穩定性,遠優於合金材料和工程塑料,與陶瓷受熱脹冷縮的反應接近。在-120℃到150℃的範圍內CNFP膨脹係數非常低,即溫度改變100℃,尺寸變化在萬分之五內,僅為航空鋁合金的五分之一,工程塑料的十分之一。然而,在120℃和-196℃之間進行反覆劇烈熱衝擊循環測試下,CNFP力學性能與尺寸依然高度穩定;並且具有極高的抗衝擊性能、高損傷容限及能量吸收性能。

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了一種「超級材料」

研究人員發現,CNFP的輕質高強韌主要源自於材料微米級層狀結構和納米三維網絡結構設計,纖維素納米纖維內部高度結晶能夠提供極高的強度,纖維之間通過大量氫鍵等可逆相互作用網絡進行結合,在外力作用下這種高密度的可逆相互作用的網絡可以迅速解離和重構,並吸收大量能量,使材料具有高強度的同時實現高韌性,從而解決了傳統材料在結構上難以兼具高強度與高韌性的問題。

CNFP這種新材料,能夠承受大範圍、大幅度的熱脹冷縮而保持極高的尺寸穩定性,而且還耐撞擊,受到時速100公裡的撞擊,能瞬間將巨大的能量吸收耗散;受到穿刺衝擊時,只有局部些許損傷,沒有任何變形和裂紋,明顯優於陶瓷、工程塑料和鋁合金。

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了一種「超級材料」

這種材料的取材,非常廣泛,其纖維素蘊含在大自然的草木中,就如造紙利用竹子、草木中的纖維差不多。

CNFP材料由於質輕、高強度、高韌性、吸能耐撞擊和耐穿刺,而且熱脹冷縮幾乎無變形,用途相當廣泛;比如航空航天、武器裝備、單兵穿戴、安保防護、緩衝器材和精密儀器結構等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超級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新華社5月26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的一種綜合性能強勁的「超級材料」,該材料在汽車報導稱,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新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將納米纖維素加工成一種新型材料。這種天然材料的密度很低,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航空鋁合金的一半,不僅輕盈還強韌。纖維素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天然生物質材料,可以說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存在於樹木、水稻、小麥、棉花中。
  • 我國學者研製出一種綜合性能強勁的「超級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
    新華社合肥5月25日電(記者徐海濤)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輕盈但強度、韌性超過傳統陶瓷與合金,可承受從零下120攝氏度到零上150攝氏度的極端溫度,且「吸能」耐撞,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的一種綜合性能強勁的「超級材料」,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並有望替代工程塑料減少汙染
  • 中科大研製出「超級材料」,強度超鋼鐵和航空合金,幾乎取之不盡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研製出一種用納米纖維素加工而成的「超級材料」。該材料具有如下「超級」特性這種材料在地球上存量巨大,相對於鐵礦石和鋁礦石,纖維素這種材料在自然界中儲藏量豐富,花草樹木、小麥、水稻、棉花等天然植物中廣泛存在。
  • 中國科大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 多項性能優於天然木材
    中新社合肥12月15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其極限抗壓強度、抗壓硬度、抗衝擊性、阻燃性等多項性能均優於天然木材。據了解,這一通過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而構築成無需任何粘合劑的一種高性能人造木材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ew)上。
  • 中國科大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材料製造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功率突破1千瓦:超級雷射器成功研製出
    一個由英國和捷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於24日宣布,他們已經成功研製出一種「超級雷射器」,其能量強度是同級設備的10倍。這一高峰值功率雷射器的平均輸出功率為1000瓦,具有持續的,高能量的脈衝基準。未來可以用於航空、汽車領域以及電力部門,如硬化金屬表面、加工半導體或微型材料。該雷射器重達20公噸,成本為4800萬美元。
  • 我國科學家仿貝殼研製出「超強韌」綠色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受天然貝殼啟發研製出一種新型薄膜材料,在強度、韌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與光學性能,埋進土壤中約兩個月即可無汙染降解,有望成為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的理想材料。貝殼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天然材料,由「磚—泥」結構一層層「砌牆」而成。
  • 美國研製出可增強光線負折射率超材料
    本報訊 (劉文)近日,美國研究人員研製出了一種可增強光線的負折射率超材料,從而掃除了超材料在光學技術領域大展拳腳的根本障礙。新研究預示著,研究人員能據此研發出功能超強的顯微鏡、計算機甚至隱形鬥篷。   超材料是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物理性質的人工複合結構或複合材料。
  • 我國材料科學迎來井噴 研製出新型超高導電材料
    與其它的科學相比,材料科學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科學,就如果愛迪生發明燈泡一樣,需要測試不同材質的發光、發熱性能,以選取最好的材料,如今天然物質已經被人類探索的差不多了,要想在基礎材料科學方面有建樹,必須通過化學合成物質來研究,非常不容易取得成果,3月19日我國權威媒體央視報導我國以超導電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復旦大學修發賢團隊最新發表研究論文
  • 美研製出硼—氮基液態儲氫材料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化學家研製出一種硼—氮基液態儲氫材料,其能在室溫下安全工作,在空氣和水中也能保持穩定,這項技術進步為科學家們攻克現今制約氫經濟發展的氫存儲和運輸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刊》在線版上。 氫被人們視作化石燃料的最佳替代物,但制氫、儲氫和氫氣的運輸一直是制約氫能發展的重要環節。
  • 中國科大團隊研製出一種新型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中新網合肥1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曾傑教授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鮑駿教授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該催化劑為超立方體框架結構,在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為今後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可耐「冰火考驗」的超輕超彈材料
    新華社合肥12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研究團隊和梁海偉教授課題組近期研製出一種「超輕盈」的新材料,能經歷200萬次壓縮仍「超彈」不變形,可耐受零下100攝氏度到零上500攝氏度的「冰火考驗」,在全球同類材料中性能領先,具有重要應用前景。國際材料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先進材料》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最新發現與創新:中國研製出新型超導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中國研製出新型超導材料 2008年03月24日 08:19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記者近日從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獲悉,以馮慶榮教授為首的研究組成功製備出了具有超高載流能力的乾淨極限
  • 中國成功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
    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主任劉光明說,「天河一號」將在資源勘探、生物醫藥研究、航空航天裝備研製、金融工程、新材料開發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天河』的平臺是開放的,我們願意與全世界共享中國的創新成果。」劉光明說。
  • 科研人員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為實現腫瘤治療和組織再生的雙重功能,前期研究通過將生物活性陶瓷與具有腫瘤治療功能的光熱試劑複合,製備出光熱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儘管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是光熱納米試劑在體內的長期安全性尚待考察。因此,如何在不引入外來添加劑的條件下,實現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本身的組織再生和腫瘤等疾病治療功能一體化尤為重要。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
    據《全省新聞聯播》5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近日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具有輕質、高強韌等優異的綜合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
  • 中國科學家仿貝殼研製出「超強韌」綠色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受天然貝殼啟發研製出一種新型薄膜材料,在強度、韌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與光學性能,埋進土壤中約兩個月即可無汙染降解,有望成為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的理想材料。
  • 中國科學家仿貝殼 研製出「超強韌」綠色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受天然貝殼啟發研製出一種新型薄膜材料,在強度、韌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與光學性能,埋進土壤中約兩個月即可無汙染降解,有望成為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的理想材料。貝殼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天然材料,由「磚—泥」結構一層層「砌牆」而成。
  • 科研人員借鑑甲蟲鱗片研製出超白塗層材料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科研人員從一類白色甲蟲的鱗片中得到啟發,研製出超薄、超輕、無毒而且可食用的新型白色塗層材料,其白度約相當於普通白紙的20倍,可用於化妝品、食品、醫藥和照明等多個領域。
  • 俄羅斯科學家打破美國記錄,研製出世界上最耐高溫材料
    俄羅斯最新研製的材料可承受4000°C以上的溫度,此前美國的記錄是3800°C。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 (МИСиС)材料科學家們研製出一種獨特材料,該材料可承受4000℃以上的溫度,成為世界上最耐高溫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