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研製出一種綜合性能強勁的「超級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

2020-12-04 瀟湘晨報

新華社合肥5月25日電(記者徐海濤)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輕盈但強度、韌性超過傳統陶瓷與合金,可承受從零下120攝氏度到零上150攝氏度的極端溫度,且「吸能」耐撞,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的一種綜合性能強勁的「超級材料」,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並有望替代工程塑料減少汙染。

纖維素是世界上蘊藏量最豐富的天然生物質材料,在樹木、水稻、小麥、棉花中都大量存在。少有人知的是,纖維素在微觀層面性能強大,直徑小於頭髮絲萬分之一的納米纖維素,強度超過鋼鐵。但是,纖維素組成的宏觀材料卻變得「柔弱」。因此,在宏觀層面再現纖維素的強大性能,成為國際材料科研的重大挑戰。

近期,俞書宏團隊運用創新工藝,在國際上首次將納米纖維素加工成一種新材料。經檢驗,其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航空鋁合金的一半,輕盈得多,卻「更強更韌」。

據介紹,這種新材料的尺度穩定性極高,熱膨脹係數接近陶瓷。在零下120攝氏度到零上150攝氏度範圍內,當溫度改變100攝氏度,其尺寸變化不到萬分之五。它還很「耐撞」,受到時速100公裡的撞擊,能瞬時將巨大的能量吸收耗散。受穿刺衝擊時只有局部損傷,沒有形變和裂紋,明顯優於陶瓷、塑料和鋁合金。

研究人員發現,新材料的超強性能來自獨特的複合結構,在納米尺度下是一種三維網絡結構,在更大的微米級層面則是一種「層疊」結構。

日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該成果。

【來源:新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超級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新華社5月26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的一種綜合性能強勁的「超級材料」,該材料在汽車報導稱,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新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將納米纖維素加工成一種新型材料。這種天然材料的密度很低,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航空鋁合金的一半,不僅輕盈還強韌。纖維素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天然生物質材料,可以說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存在於樹木、水稻、小麥、棉花中。
  • 我國材料科學迎來井噴 研製出新型超高導電材料
    與其它的科學相比,材料科學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科學,就如果愛迪生發明燈泡一樣,需要測試不同材質的發光、發熱性能,以選取最好的材料,如今天然物質已經被人類探索的差不多了,要想在基礎材料科學方面有建樹,必須通過化學合成物質來研究,非常不容易取得成果,3月19日我國權威媒體央視報導我國以超導電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復旦大學修發賢團隊最新發表研究論文
  • 中國研製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中國研製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吳長鋒 楊凡/科技日報 2020-05-06 07:51
  • 什麼材料的密度為鋼的5%,強度卻是鋼的10倍?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個研究小組用多材料3D印表機研究了最強的輕質材料之一。通過壓縮和熔化石墨烯片,他們創造出一種密度為鋼的5%、強度為鋼的10倍的材料。研究人員通過對石墨烯片進行熱和壓力的壓縮,他們最終得到一種堅固而穩定、有點像珊瑚的結構。
  • 中國研製出2200兆帕超級鋼,性能提升200%,打破美日壟斷!
    序言 之前有消息說,中國現在已經能製造出來,屈服強度為2200兆帕的超級鋼。 那麼什麼是超級鋼?它到底厲害在哪裡? 這一期小鯨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超級鋼。
  • 什麼材料的密度為鋼的5%,但強度卻是鋼的10倍?
    通過壓縮和熔化石墨烯片,他們創造出一種密度為鋼的5%、強度為鋼的10倍的材料。研究人員通過對石墨烯片進行熱和壓力的壓縮,他們最終得到一種堅固而穩定、有點像珊瑚的結構。隨即,科學家們發現:正是這種不尋常的、類似珊瑚的形狀,使得壓縮後的石墨烯變得如此之強,而不是材料本身的性質。
  • 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了一種「超級材料」
    在現實生活中,材料是物質生活的基礎,也是工業的原料和根本;科技越發展,對高性能材料的追求就越渴望。2020年5月6日中國聚合物網報導,中國科技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究出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的製造方法,並且成功研製出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CNFP)。
  • 我國科學家研製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
    研製方面取得新進展。石墨烯具有比表面積大、導電性好、穩定性高等一系列優點,近年來被廣泛研究用作超級電容儲能器件的電極材料。石墨烯電極在微觀尺寸下所具有的優異電化學性能已經被廣泛的研究和證實。但石墨烯超級電容器的規模化應用需要在保持其優異電化學性能的前提下,實現宏觀尺度(大面積和超高厚度)上的電極製備與組裝。
  • 中科大研製出「超級材料」,強度超鋼鐵和航空合金,幾乎取之不盡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研製出一種用納米纖維素加工而成的「超級材料」。該材料具有如下「超級」特性:它的密度只有鋼的六分之一,航空鋁合金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說,在相同體積下,它在比鋼和航空鋁合金輕得多。
  • 中國成功研製超級鋼,屈服強度突破歷史,或將用於製造航母
    通常來說,性能越高的核潛艇對於各種材料的要求都是更加嚴苛,鋼材尤其受考驗。鋼材越好,越有利於打造出色的潛艇。因為在航行中,航母需要經歷很多考驗,比如戰機起落的衝擊力,面對大型武器的摧毀性爆炸要有一定的防禦力,以及高溫燃油可能造成腐蝕侵害。所以特種鋼材是建造優秀航母的基礎。
  • 中科大成功研製一種新型仿生材料 具有輕質高強韌的優異性能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CNFP。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
  • 子彈殼的金屬材料,黃銅要比鋼的性能好,為什麼中國偏偏用鋼
    首先,黃銅有著很好的拉伸性能,這一性能可以使得子彈更為容易被拉出外殼。其次,黃銅這種材料的延展性是非常好的,並且黃銅有著金屬的潤滑性,這兩個性能可以使子彈在發射的時候膨脹變形小一些,拉殼阻力小一些,從根本上減少了子彈的卡殼和斷裂情況。黃銅材料製成的彈殼對於提高火器的可靠性,降低爆炸概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 中科大成功研製新型結構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型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英文簡稱CNFP),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這種新材料輕、強、韌、尺寸穩定,綜合性能突出,將在輕量化抗衝擊防護和緩衝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 中科大成功研製新型結構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型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英文簡稱CNFP),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這種新材料輕、強、韌、尺寸穩定,綜合性能突出,將在輕量化抗衝擊防護和緩衝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 「中國超級鋼之父」王國棟院士:為大國重器研發「超級鋼」
    王國棟告訴記者,在上世紀50年代,小型廠出了兩個享譽全國的勞動模範——王崇倫和張明山,他們都是善於創新、用科技推動生產力提升的典型代表。其中,張明山從1950年初開始,與兩名老工人連續苦戰三個寒暑,終於研製出「反圍盤」自動餵鋼裝置,並在1952年9月試軋出直徑19毫米和25毫米的圓鋼。
  • 我國學者模仿蜘蛛網研製出「超彈性」硬碳材料
    新華社合肥6月1日電 碳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材料之一。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課題組受自然界中的蜘蛛網啟發,研製出一種每秒彈速達0.86米、「壓扁」10萬次不變形的「超彈性」硬碳材料,且製作方法簡單高效。
  • 我國「航母鋼」硬度有多強?極高要求的特種鋼,比美數據翻一倍
    航空母艦,可以說是每個國家的終極武器,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軍事實力的標準。之所以很少有國家能夠自主建造航母,不僅僅是因為科學技術這些軟條件,更重要的是,「航母鋼」這個硬性條件就將90%的國家擋之門外。然而,我們所不熟知的是,高性能核潛艇所使用的鋼材比航母鋼更加難製造。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我國科學家仿貝殼研製出「超強韌」綠色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受天然貝殼啟發研製出一種新型薄膜材料,在強度、韌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與光學性能,埋進土壤中約兩個月即可無汙染降解,有望成為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的理想材料。貝殼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天然材料,由「磚—泥」結構一層層「砌牆」而成。
  • 我國學者模仿蜘蛛網研製出「超彈性」硬碳材料 ​
    15427次閱讀 作者:徐海濤   來源:新華網    2019年06月03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碳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