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公式在我們網店經營的業內傳播已久:營業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很多人都把其奉為圭臬,然而到了現在的時代,這個公式反而成為了運營的死穴。
按照這個公式,在過去的流量紅利階段是可能做得起來的,像韓衣都舍、裂帛這些都是靠流量紅利來打好基礎,他們在流量、轉化率、客單價三個方面做得都比較好。
但是如果我們剛起步的中小商家還按照這個公式、這個規律來做,做死的可能性會非常大。
首先,我們來研究下這個公式:營業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流量、轉化率、客單價是電子商務最核心的三大板塊。同時要注意的是,這三大核心要素的一個先後順序問題:流量第一,轉化率第二,客單價第三。
這三大功能模塊如果你能做好,再怎麼玩你都死不了,它們相當於是把電商轉起來的三大發動機。但是這三個裡面有一個不行了,你想做起來就很難了。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為什麼它是死穴?
第一步是做流量。 流量是有意義的。但是對於現階段開始或者準備開始的電子商務來說,留量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比如說你投100萬上來做流量,這個流量是不是一定能變成錢呢?明顯是不確定的。
第一步上來就做流量,有可能出現兩種結果:
(1) 他的可變性非常高,不排除有一些非常非常有天賦有悟性的人,他一上來就能找準流量,能夠獲取非常精準的流量,更重要的是他對數據非常敏感,能夠低成本來獲取流量。那可能按照這種方式來做,他能夠成功。但是,這屬於非常小的概率事件。
(2) 在流量紅利時期的條件下,你缺流量,有流量的人願意給你,扶持你,讓你做起來。
比如說淘品牌,實際上當初那麼多的淘品牌到現在還剩多少呢?韓衣都舍、裂帛、御泥坊……還能數出多少個?很少。為什麼在做淘品牌時期,淘寶去扶持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做起來,現在卻被大浪淘沙了呢?
淘寶在初期扶持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把他們打造成標杆,讓還在外圍不敢進來的商家看到,來淘寶是有發展前途的。所以才會有流量紅利期。放在我們現在來看,早兩年微信公號爆發期,流量根本用不完啊,管你寫什麼都有人看,2015年的時候公號的打開率能達到20%左右。進入2016年,各大平臺爭奪優質內容源,於是對於原創優質內容的輸出者不僅給流量給推廣,還給開通打賞功能(雖然現在關閉了,但是內容付費依然沒有衰落)。如果你能趕上平臺的流量紅利期,風口上的豬都能飛上天好嗎?
但是你看到了後面,因為淘品牌已經做起來了,榜樣已經樹立起來了,淘寶想要達成的目的已經初步完成了。這個時候,標杆榜樣的作用對於淘寶的戰略來講,就已經算不得是非常重要的了。流量分配開始逐漸演化成商業路線——你要流量,哪怕是淘品牌,OK的,你要花錢買,我們可以便宜點給你嘛,但總歸你是要花錢的。
這樣流量的成本一起來,就算不怎麼高但也是有成本的呀,相較於他們之前的免費流量,哪怕幾毛錢的流量單價也是要了他們的老命了。所以它們的營業利潤馬上就下來了,這個過去靠著流量獲利吹起來的紙老虎,馬上就不威風了。
這就意味著,你一出手,第一步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變數,你的投資不一定會回來。而且我們都知道,流量是個無底洞,多少錢它都吃。你有多少錢都可以燒在這上面,但是燒了之後能不能賺回來?不知道。你的流量的精準性、用戶屬性你完全不知道。
所以你按照這個公式來做,首先從流量入手,你絕大部分的精力、時間、成本都會投在流量上,尤其對流量不太熟悉的新手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除非你有非常大非常大的預算,你可以閉著眼睛去砸,這是傳統的做品牌的思路。就像腦白金當年砸央視廣告一樣,管你客戶買不買,我只管廣告不要停。一年五個億砸下去,做個十年,看你還買不買。
對於那些想以賺錢為第一目的,而且是基礎比較小的人來說,如果還想按照這個思路來,顯然就不是以賺錢為第一目的了。
第二步是轉化率。做好轉化率談何容易?在摸索階段,你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這個事。比如價格要怎麼定?賣的好了該怎麼辦?賣不好了該怎麼辦?做活動的時候該怎麼辦?不做活動的時候該怎麼辦?……這些各種各樣不同的情況,你面對的人群狀態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轉化率會有浮動,這又是一個不確定因素。尤其是你的轉化率還沒有底的時候,簡直是難上加難。
沒有底是什麼概念?比如你有一個大木桶,本來可以裝很多水啊,但是剛開始你是沒有轉化率的,就相當於這個痛沒有底——流量進來了,你的桶再大也留不住。
如果你有轉化率,相當於是把你的桶加了個底,這樣流量進來了你才能接得住。你的轉化率不同,你的桶底的承受力就不同,你能裝的水的深度也不一樣。
只有把轉化率做好了再去放大流量,你才能接得住,並且把它有效變現。
如果你一直迷信公式,先去做流量,再去做轉化率,這樣你是很難把流進來的客戶留下來的,而你的流量花了大價錢大成本去砸,都因此浪費了。
而且更恐怖的是什麼?沒有轉化意味著沒有成交。但是你的產品已經做出來了,沒有成交就意味著你的存貨都在倉庫裡放著等著貶值。如果你的存貨一年賣一次,你拿5000萬去做存貨,一年下來就賣了5000萬。一個月賣一次,一年下來就是6個億。你的初始投資都一樣,都是5000萬。
做轉化率,不單單只是有人購買這麼簡單,它還涉及一個東西——財務上叫CCC,即現金周轉周期。你的資金轉的越快,利用率越高,哪怕是你的毛利稍微低一些,只要你能轉得動、轉得快,你最後加起來的這個總利潤額都會是一個相當可觀的總量。
但是如果你轉不動,CCC周期太長,那就相當於你在做一個死的生意,你的投資與回報是遠遠不成正比的。
做好了轉化率,這樣流量來了我們才能接得住,才能更好地提高你的變現能力。再者,你可以把生產成本、備貨成本,尤其是現金周轉周期,加快。你的速度越快,賺的錢就越多。
所以為什麼說是死穴,死在哪兒?就是死在一開始就花大價錢做流量,流量來了又不一定能轉化。單是這一點,就足夠讓你的資金、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你的信心和決心,全線崩盤。
對於那些已經做得比較成功的人,除了信心和決心外,還有商譽。
比如說你的生意越做越大,周圍的人都知道,你現在在做微電商,然後都等著看你的笑話。這是人性,對錯我們不討論。這時候你的商譽,相當於你花了十幾年二十幾年培養起來的這點信譽和形象,以及你在這個圈子中的地位,都不能因為做了這件事就沒了。
第三步是客單價。你一出手就是兩大不定因素:第一步流量,會出問題;第二步轉化率,還不確定。這時候你來談第三步,前兩項已經這麼弱了,不按照你的想法走,這種可能性是很高的。
流量來了,轉化率做不上去,大量的錢打了水漂。這個時候99%的人都想著趕緊減價,減價賣出去,至少讓我回本吧。結果一旦開了減價這個口子,就會越開越大,到後來你會發現,別說回本了,你不賠錢就謝天謝地了。
迷信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公式的,還沒進行到最後一步,已經死的差不多了,看起來很容易的路,讓你失敗也很容易。
所以我們的思路要變,一門心思想著流量,這條路已經很難行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