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加斯東·巴什拉(法國)
翻譯 杜小真顧嘉琛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作為一種實體,火在最有價值的實體中必然是最歪曲客觀判斷的那一種。在許多方面,它的價值達到了黃金價值。黃金除了金屬變化中的萌發作用和在科學前的藥物中的醫療價值之外,它只剩下商業價值。往往,鍊金術師賦於黃金某種價值,因為黃金它是本原火的匯集地:「黃金的精華是整個火。」另外,一般來說,火——真正的價值變化無常者,從最形上學的主要價值發展到最顯著的實用 性。基本的活力原則歸納了自然界的一切活動。十八世紀的一位鍊金術師寫道:「火……是一種幹任何事情都不會徒勞的自然,它不會飄忽遊移,若沒有火,將一事無成。」順便指出,浪漫主義作家不會以另一種口氣來談感情的。只要參與一點就足夠了;火只需標明自己的在場就可以顯它的威力:「在量的方面,火總是不足道的,而在質的方面,它總是第一位。」這種在數量上微不足道的行動是十分具有徵兆性的。當這種行動在無客觀證據的情況下作思考時——如這裡的情況——這是因為不足道的數量是通過威力的意志表現出來的。人們想要把化學的行動集中在噴射粉末上,把仇恨聚集在即刻致命的毒藥上,把無比的、難言的愛寄於薄禮上。火在科學前的人的無意識中具有這一類的作用:在某些宇宙學的幻夢中,火的原子足以使世界燃起大火。一位對簡易的想像提出批評的作者說:「我們已不處在用溶劑分子的細小和形狀來解釋某些溶劑的腐蝕性和作用的時代,當時,人們猜想分子是一些尖利的楔子,它們插入物體內,把各部分分開。」隨後又寫道:「火是一種使一切富有活力的元素,一切全虧火才得以存在;火是生與煞費苦心的原則,是存在與虛無的原則,火通過自身在行動,火自身包含著行動的力。」因此,似乎批判精神在火的內在偉力面前止步了,通過火來作闡明發展到了這樣的深度以至它能決定事物的存在與虛無,因此,也能使所有一切機械論的貧乏的解釋蒼白無力。在一切領域裡,用火來闡明總是豐富的闡明。對客觀認識的精神分析應當不斷地揭露這種對於內在深度和豐富性的奢求。人們當然有權利批評這種想像的原子論的天真。還必須承認,這種原子論為客觀討論提供機會,而求助於無感覺的火的偉力(正如某些溶劑的腐蝕性的例子),違背了進行客觀實證的可能性。
火和生命的公式成為巴拉賽斯體系的基礎。巴拉賽斯認為火就是生命,含火的東西孕育著生命的萌芽。在巴拉賽斯的門徒看來,共同的水銀是可貴的,因為它含著十分完善的火和正如貝爾哈佛所說,一種天上的和隱藏的生命。應當把這種隱藏的火發動起來,用它來治療和生育。尼古拉·德·洛克把火的全部價值建在火的內在性上。火可以是「內在的或外在的,外在的火是機械的火,具有腐蝕性,毀滅性,內在的火是精子的火,是生育的火和使之成熟的火」。為得到火的精華,要到火的淵源去尋找它的貯藏地——火在那裡積蓄和聚集,即到礦物中去尋找。下面就是斯巴紀利學派的最佳實證法:「造成生命的天火在動物身上是十分活躍的 ,它比在植物和礦物中更為散逸;因此,哲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重新得到這種火的手段,由於發現這種火不可能由存在於動物和植物身上的生命的火長時期地加以維持,哲學家們欲在金屬中尋找它,在金屬中,這種火更固定,不會燃燒,更收斂,行動也更溫和,這樣,把草留給了蓋侖派來做生菜,這聖火在生菜中就像火星一般。」
總之,人們如此相信火的這種萬能威力,以至很快得出這麼一個辯證的結論:既然這種火消耗在動物身上,是因為它積蓄在礦物中。火在礦物中是隱藏的,內在的,實體的,因此是十分強大的。同樣,沉默的愛被看作是忠誠的愛。
作者:加斯東巴什拉
(Gacheton Bachelard,1884-1963)
法國二十世紀重要的科學哲學家。出身貧窮,中學畢業後沒有進大學,在工作中不放棄學習。七年後,依靠自學獲數學學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事中學數理教學,繼續自學深造,1922年通過中學教師學銜考試。1927年以《論近似的知識》論文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時年43歲。1930年任第戎大學文學系教授。1940年人巴黎大學科學哲學教授。1955年任名譽教授,並任倫理與政治科學院院士。1961年獲法蘭西國家文學大獎。他同時還是出色的文學評論家,詩學理論家。他是法國新認識論的奠基人。巴什拉著述豐富,數十部作品涉及領域廣泛:哲學、自然科學、文學、詩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等。主要代表作有:《論近似的知識》,《新科學精神的形成》,《夢想的詩學》,《實用理性主義》,《火的精神分析》等等。
《火的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 du feu )
在這部詩學論著中,巴什拉明確用啟發傳統哲學和古典宇宙論的物質要素的符號標出想像的不同類型。在想像的王國中,可以規定一種四元素的規律,這個規律按照與火、空氣、水和土的關係排列不同的物質想像。這論證的是建立在理性心理學基礎上的想像理論。對火進行的精神分析是證明巴什拉的科學精神的具體應用。他通過對火的分析,希望把知識與對物質的想像統一起來。從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對普羅米修斯情結、恩培多克勒情結等進行分析,描述了火從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發揚,再到火象徵的光和熱對人的靈魂的啟迪和升華,直至最高的火的純潔化的生命高度的過程。
譯者:顧嘉琛,1941年生,江蘇吳縣人。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曾發表過《系統法語語法》,主要譯著有:《巴什拉傳》,《重負與神恩》,《哥倫布傳》,《看,聽,讀》,《文學與感覺》,《陽光與陰影》,《期待上帝》等。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
杜小真,1978年9月起任教於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1993被破格提為教授,1999獲博導資格。現兼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中國現代西方哲學會理事,國際哲學學院通訊教授(總部巴黎),法國巴黎七大葛蘭言中心成員,加拿大魁北克哲學會《哲學》雜誌學術委員會成員。巴黎高師法國當代哲學研究所成員。曾多次在法國、瑞士、加拿大、義大利等國做訪問學者、客座教授、訪問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