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不戴眼鏡的人少,不近視的少。並不是在讀書人圈子裡,而是因為,中國本來就是一個近視大國。
根據博士眼鏡2019年的年報中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青少年近視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
買過眼鏡的人都在喊眼鏡是暴利行業。眼鏡行業有多暴利?我上網搜了一下,還真有相當多的「內行」人士網上吐槽。
一位自稱是「北京眼鏡大叔」的網友將眼鏡行業的經營數據做了剖析,作為一名業內人士能把這個行業的數據講述的如此有邏輯性,也是用心了。
當然,我們其實更加關注的是,根據官方正常渠道所獲得的數據才更加有說服力。例如,上市公司。
截止目前為止中國A股市場上唯一一家僅做眼鏡行業的上市公司「博士眼鏡」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數據分析基礎。畢竟,上市公司是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數據會相對靠譜的多,藉此我們也對眼鏡這個「暴利」行業一探究竟。
首先了解一下博士眼鏡的股價情況。
最近一年間,博士眼鏡最高漲到19.72元,最低觸及10.36元。絕大多數時間都保持在12元左右。從市盈率上看,市場對公司的期待並不是特別興奮,滾動市盈率46倍,則會比起一些高科技企業要低得多。
如果簡單的計算12除以46等於0.26元每股利潤,儘管已經比許多上市公司的每股利潤高了,但實際上也並不像普通大眾想像中的暴利。
一、上市公司主業?
先來了解一下博士眼鏡公司吧,也一起了解一下眼鏡行業。
眼鏡零售連鎖企業,通常都會經銷鏡架、鏡片,這些都是近視人士的必選項。除此之外還有太陽鏡、老花鏡、隱形眼鏡和護理液。驗光配鏡通常都是免費的,這已經成為了業內常識。
這樣看來,眼鏡行業除了驗光配鏡有一點技術含量以外,做一家門店基本上就不太需要經營者再懂什麼特別重要的知識了。
那問題來了,既然大家都知道眼鏡行業暴利,為什麼沒有出現一擁而上所有人都去開眼鏡店呢?反而還是飯店要比眼鏡店多得多,難道眼鏡生意的暴利是不存在的嗎?
這個問題就好像是在問,茅臺酒那麼暴利(是真的暴利),為什麼沒人一擁而上去開白酒廠呢(這的確出現過,也都賺到了不少錢,但也賠掉了不少錢)。
當年各個地方都在開白酒廠,技術含量並不高,糧食發酵變成酒精,甚至用酒精勾兌就能裝瓶上架,但是在白酒行業裡真正賺到錢賺到名聲的也並不是特別多,更多的企業還是高度依賴廣告來打造品牌,一旦停止了廣告,那麼品牌也就瞬間被人遺忘。
那問題又來了,同樣都是老百姓心中的暴利行業,為什麼不是誰幹誰賺錢?這就要澄清一個對暴利的定義了。
普通人對暴利的認知就是原料多少錢跟賣多少錢比較,財務上就叫做毛利空間,毛利越大就越暴利。例如貴州茅臺的毛利高達90%,這還是出廠價,如果算上市場價格,那麼茅臺的毛利超過95%,這當然是非常賺錢。只是絕大多數毛利高的企業,都要付出比成本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銷售費用來支撐市場。
當然茅臺是一個奇葩品牌,茅臺的銷售費用並不高,但你知道嗎,茅臺廠的所有酒中,除了飛天茅臺以外,其他各種小品牌的茅臺酒廠出來的酒卻並不像飛天茅臺那麼搶手,售價也低很多,市場的存貨也比較充足。也就表示來一家所謂的「暴利」企業是有許多的前提條件積累而來的。
說到眼鏡行業,儘管毛利高,但顧客的消費頻率相當低。你如果是戴眼鏡的,你大體算一算上一次配眼鏡是什麼時候?再上一次配眼鏡是什麼時候?
我戴眼鏡,這一副眼鏡大概也有兩年的時間了,買的時候也不貴,戴著也挺舒服的,根本就想不起來要去換眼鏡。這麼低的消費頻率,就意味著眼鏡連鎖店要不斷的拉新才能保得住房租水電人工成本,否則,賠錢就是一定的。
所以你看,表面的暴利並不是真的能最終實現,許多的前提條件都要長期的積累,這也就證明了為什麼所有人都知道的暴利行業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幹的。
二、年報關鍵信息解讀
回到博士眼鏡,從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來了解一家這樣的連鎖眼鏡店的數據是怎樣的。
公司的銷售收入6.6億,與公司的總資產非常接近。這就表示公司的總資產並不高,而且公司的模式也並不是用更多的資產來支撐市場,相反,公司的市場規模並不依賴資產的多少。
公司的負債非常低,資產負債率只有14%,表示公司絕大多數資金來源於股東。一家上市公司有許多的股權融資是極正常的事,只是許多公司太過追求大發展而對外舉債過多。博士眼鏡表現的倒是比較穩健。
公司淨利率9.6%,這在上市公司裡絕對算不上什麼暴利,儘管上市公司裡有不少公司利潤更低甚至虧錢,但利潤超過10%的上市公司還是相當多的。所以看暴利不暴利,不應當看毛利,更加應當看淨利潤。
公司現金收支還是表現出來了穩健的狀況。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淨進帳1億,拿出5000萬投資,拿出4000萬還貸款,公司剩下1000萬留作日常經營周轉,完美。
公司費用的確比成本高好多,成本1.9億,費用3.9億,這就證明了我們的推斷,這類公司的費用遠比成本高,想要銷售情況好,那麼就需要更大的市場費用投入。
這個表才是核心數據。是能夠看到這家眼鏡連鎖店的整體經營重點數據。
公司6.5億的年銷售額中,最大收入的還是鏡片,而最大收入的也是公司毛利最高的。鏡片銷售2.5億,毛利高達84%。毛利排名第二的也是公司銷售額排名第二的產品,鏡架。銷售1.8億,毛利74%。
這有點意思啊,一般企業都是銷售量大的毛利低,毛利高的銷量小。而眼鏡行業恰恰相反,越是毛利高的越是銷量高。原先我以為眼鏡店裡毛利最大的是太陽鏡,現在看來我是判斷錯了,太陽鏡的毛利60%遠低於鏡片鏡架。
不過這也好理解,鏡架鏡片相當於生產組裝,如同製造廠家的組裝車間,採購來料都是半成品,組裝環節還有人工成本消耗的,而鏡片鏡架組裝並不是什麼高科技,難度沒有相當的大,而且人工也並不貴,所以就能賺到比較好的毛利潤。而太陽眼鏡是成品採購,無論是組裝廠家的利潤空間,還是運輸環節的空間消耗,都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反而導致終端門店銷售的毛利並不特別高。
當記者採訪公司CEO時,老闆娘範勤就說出了企業經營的各種看不見的投入。
公司董事長劉曉與公司CEO是夫妻,共同創辦了這家上市公司。眼鏡行業包括現在也是絕大多數都以個體經營為主,原因何在呢?
因為行業非常成熟,單一企業內部的協同並不需要太大的技術含量,也不太需要什麼高端管理,夫妻店完全能夠經營。而且個體經營稅負非常低,核定徵收幾乎都只是象徵性的交一點稅。一些眼鏡店老闆也的確是賺到了不少錢,只是,總感覺只賺到了錢。
到了公司經營就不同了,稅負會提高很多,而且管理管控的成本會比管理一家小店要多的多,而且也不一定就能管的住,管的好。這又何苦?好吧,賺錢並不是全部。
三、財報數據分析
看一下博士眼鏡的這幾年的發展吧。
整體上看,博士眼鏡的銷售增長非常平穩,成本與費用結構控制的非常好,幾乎完全跟收入是匹配增長的。不難理解,如果一家公司各個銷售模塊單元都是相對獨立的門店,而門店的考核指標基本相同,那麼選址選人就決定了這家門店究竟賺不賺錢。
換句話說,只要老闆眼光還可以,那麼這麼行業基本上都能保持收入成本的匹配關係,也就是說基本上開一家店就賺一家店。
縮小到季度來看同樣的指標,公司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銷售情況很顯然是被疫情影響到了,出現了連續多年不曾有過的低銷售。零售店真就沒辦法,不用說顧客都不出門了,連自己的店都不能開門,哪來的生意?
好在公司還是有一些收入,一方面零售店面,一方面也是網上銷售。對於近視眼鏡,驗光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除非顧客手裡已經有數據,而且對鏡架款式非常有自信,才可能下單。
我自己配眼鏡的一個體會就是,儘管鏡架樣式滿意、近視度數相同,但瞳距沒調好的話,還真就是帶上就暈。所以,眼鏡行業的網店銷售的確有其困難點在短期內比較難以突破。
這張圖展示了公司存貨、應收帳款、應付帳款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的對應關係,公司的存貨相對於應付帳款是要更多一些,這表示公司的大多數存貨都是現金採購的,這會佔用公司不少現金。不過還好,因為毛利高,基本上現金採購的好處就是便宜,用資金換利潤,對於毛利高且現金充足的企業來說還是很划算的。
視角縮小到季度為單位,特別是在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存貨已經超出了公司的銷售收入,這也表示公司的存貨足夠公司銷售一個季度的,如果不是疫情,那麼基本上會是兩個月的銷售存量。這就沒什麼好辦法了,店面裡都是要擺放各類各款式貨品的,以確保顧客隨時下單隨時就能拿走,否則,如果總是四處調貨,那麼顧客就不會有那麼多耐心了。
這張季度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對比,你可以看一下2019年第四季度的成本和2020年第一季度的成本,幾乎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表示公司疫情前一季度和疫情高峰的這個季度,銷售的貨物是完全一樣的量,只是,收入下降了三分之一。不難理解,為了能多賣一點,疫情期間就要多做活動多打折,多吸引顧客下單,看來,公司做到了。
王峰老師說
零售連鎖非常考驗經營者的眼光和膽識,一旦錯誤決策,每天都要消耗掉房租和人工,仿佛進入到了一個自然負生長的狀態,永不停止,除非關門。不過,如果決策英明管理得當,那麼零售就是一個永不停止的正增長,會一直為企業創造收入創造利潤。
這個平衡點究竟在哪,究竟如何能夠確保超過平衡點,那就需要財務能夠精準的提供決策數據了。雖然有好財務不一定有好企業,但是好企業一定是有好財務的。
本周四,王峰老師將針對本篇文章,在B站進行直播答疑,歡迎關注「王峰財報思維」,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