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一線城市不能買房,工作到40歲就可能考慮回到家鄉或者離開這座奉獻過青春的城市,一些人戲謔稱自己為「城市藥渣」,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城市的發展代價就一定要趕人嗎?如何讓城市充滿韌性,讓更多人通過自身努力留得下來,這是最近一個比較敏感的城市公共話題。
一 年輕人對於城市的重要
當一座城市的房價越來越高,越來越不能留下年輕人的時候,這座城市的活力就可能面臨枯竭的壓力。
令人尷尬的是,即使在今天北京的土著,當自己的資產不能隨著大時代同頻共振時,也有可能逐漸被淘汰出局,這裡面有資本的逐利,亦有所謂要素聚集帶來的擠出效應;而世界上其它城市的發展軌跡都告訴我們,當城市年輕人的逐漸減少,城市可能就在走下坡路。
城市,永遠需要新鮮的血液,城市,也需要豐富的階層,才能實現城市的包容與韌性,如果只是一個或者幾個階層的組合,可能就太脆弱了,就像計劃經濟時代的鋼城,單一的產業結構才是最大的風險。
再說,一個發達的城市一定是服務業、娛樂業、旅遊業、創意產業發達的城市,需要足夠的服務產業人群,而這些人群大部分不可能有較高的收益,除非老闆,他們是支撐城市活力的重要支柱。
表達一個城市的活力時,年輕人才是最佳代言!一個才畢業的大學生或者才進入城市的年輕人,其工資不需要太高,而且意願強,為了在這座城市留下來,都會拼命去工作並通過專業技能的提高也提升自己的收入,與此同時自然也能帶來城市的活力與競爭力。
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一方面為所在城市和國家貢獻了稅收,另一方面也獲得了參與分享城市發展紅利資格,而且年輕人踏實工作,努力買房改善生活,對於個人才是真福報。
就像當初的深圳,開始時大家未必有多少錢,可是尊重商業規律,精神上開拓又進取,又有很多事業心很強的小小企業家,對於未來,對於發展,充滿了激情與想像力,城市的活力就迸發出來了。
同時年輕人更是拉動消費的核心動力,尤其在未購房的戀愛階段,固定支出相對比較少,即使收入不高也會把更多錢花在餐飲、娛樂、旅遊、酒吧購物中心,這對於消費拉動是極大的流量貢獻,這更是拉動實業市場的重要動力。想一想,如果這類消費結構性的減少,城市又會是怎麼樣?
城市的繁榮,一方面離不開年輕人的辛勤工作,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多種多樣的經濟形態製造的消費,再加上基礎設施的完善(比如公交系統、公共租賃、城市公共空間的友好、城市人文的包容),也能讓囊中羞澀的一般人能過得下去,這更是城市的韌性所在。
城市想要繼續發展、想要繼續利用這些年輕勞力,就必須多為這些年輕人考慮未來的可持續性的工作崗位,這個就更需要實業的就業吸附和企業家精神帶來的創新戰略。
另一點也在於城市之間必然存在激烈的強勢競爭,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技術能力和空間勞動力分工,來形成動態競爭優勢。而年輕人是創新的核心來源之一,也是實現城市獲利和經濟增長的引擎。
年輕人對於城市有多重要?舉一個例子,即使是強大的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後,美國許多租客(甚至買了房子的人)也陷入被驅逐的困境,在資本和政策的雙重夾擊下墮入赤貧。
當城市一直都被資本捆綁,不能給年輕人以機會時,就可能意味著社會生態的坍塌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這本書《掃地出門》。
對於重慶這座城市來講,目前的房價不高,而且重慶也是包容性極強的城市,現在又在大力發展高端智能製造產業,應該可以提供足夠多的工作崗位,這也是重慶這座城市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不要和一線城市或者經濟、研發領域底蘊比我們強的城市比,發展階段不同,競爭維度不同,踏踏實實把我們的實業做強,自然後面的機會就來了。當初深圳一窮二白的時候,北京、上海、廣州的人也看不起深圳,如今呢?
有更多的年輕移民到重慶是一個巨大的利好。事實上,任何一個城市的快速發展都離不開城市移民,尤其是知識分子、精英階層的城市移民,是一個城市保持活力的源泉與根本!城市移民是城市的建設者,並保持城市運轉和創新,鯰魚效應大家都懂。
努力對於今天的年輕人已經是一種常態,才結識的一個小夥伴,做金融數據管理,前天去看他,本來說好9點見面談事兒,可已經是晚上11點,他們的辦公室依舊燈火通明!
寒氣逼人的夜晚,依然有人在加班工作,認真研討,事實上進入大平臺也並沒有大家想像的舒服逍遙,基本都處於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不進則退,落後也一樣挨打。可這,就是年輕時期,最需要的狀態。
努力認真的年輕人,在重慶要安居樂業,成本相對其它1.5線或者二線城市,確實要低不少,而且因為這些年輕人的加入,重慶的未來才更有希望與值得期待。
二 城市更新的鮮活案例
在最近的學術與媒體選題上,「城市更新」是一個時髦的話題,可是真正的城市更新帶來的是什麼呢?許多人就簡單的理解為舊城改造,讓拆遷戶發財,其實這是一錘子買賣,不可持續。
真正有持續生命力的城市更新,不僅僅是房子翻新,更多是這個區域,因為你的帶來,因為你的能力與資源,乃至整合能力與連結能力,帶動周邊人口的就業,提升了城市活力。
一個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如何,不是看新區的高樓大廈,而更需要看老城區的更新和改造。因為有活力的空間的本質是人,大量由人組成的一個社會生態系統的活力,更能體現出城市的公共管理水準。而新城區作為一個新的空間生產的結果,他對人的容納往往還是不成熟的。
這裡不得不談到九街,九街周邊原來的商業是社區商業,但因為九街的進駐,整個九街商業的能量與輻射力,帶動了整個片區的租賃市場,比如鄰近的「桃花園小區」的房屋租賃市場。
同時九街商業的服務人群,又去促進了周邊的消費提升與租賃空間需求,從而把區域原有的只是社區服務提升到讓周邊的人都來你這裡消費,形成新的聚焦與傳遞效應。從空間發展軌跡來看,應該是從經濟增長、就業崗位增多、人口流入、空間擴展,到最後的區域崛起。
而從空間生產的層次看,首要含義是物理空間發展, 基本財富增加,進而在行政和資本的介入下, 通過關係經濟地理,產生中心崛起,不斷吸附周邊進場消費,形成磁場效應,並通過內容植入與運營手段不斷強化這一格局。
九街還有一點值得稱道,就是九街管理機構對於九街人群結構的改變有持續的關注,這點我以為值得很多商家學習!
比如九街選擇酒吧業態,會充分考慮酒吧定位與周邊消費客戶細分的對位,比如酒吧超市,人均消費未必高但是拉動人氣,這點尤為重要!一個城市的活力,沒有了年輕時尚消費,是畸形的,也是不持續的!
再說了,你去九街逛,沒有年輕妹子,沒有小帥哥,你去的動力還那麼大嗎?能邂逅到的美與能交易到的美,是天差地別,好嗎?
三 個人感悟
人到中年,發覺真正令人內心愉悅的快樂有限,口腹之慾的快樂是容易達成的,旅行遊玩只要有時間也不難實現,但思想上的激蕩,境界上的提升,知識面的拓展,給人的快樂要深刻和持久的多。
而這些往往需要精讀與研讀才更體會深刻。不過現實是,世界上很多問題其實是水平問題,但被有意無意的演繹成為了觀點或立場問題,人們爭得熱火朝天,就像真有這麼回事一樣…其實是,大家都太缺乏耐心了。
胡適先生說,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真是樸素的金玉良言,聯繫到今天的很多所謂設計研究,滿嘴主義,似乎這樣才能顯得學術,離真實的問題卻越來越遠,離真實的世界越來越遠。
所以,坐在電腦面前思考有必要,但另一點,深入到真實世界去觀察就更為重要,而現實裡許多人看似在真實世界生活,可是總是被手機和耳機包裹,更多時間活在虛擬世界裡,在這樣的背景下,走讀城市空間似乎顯得更有趣味與場景感。
以我個人感受來看,時不時去外地城市觀察,徒步城市走讀的最大樂趣在於,大量的行走實踐觀察,既可以增強個體對地方情境的感知力,也能將個人的深度體驗融入到場景實踐,從而在反思中推動自己思維與格局的進步,從而讓那些曾經鮮活的地方故事與人文在形成文字時,可以變得更加生動。
城市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其可以不斷創造著新的空間,從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體驗。這對於一個自詡城市研究者,地產研究僧的自己而言,或許,只有一直學習與定期清零的狀態,才能有更多感悟與分享。
努力對於今天的年輕人已經是一種常態,結識的一個小夥伴,本來說好9點見面談事兒,可已經是晚上11點,他們的辦公室依舊燈火通明!
寒氣逼人的夜晚,依然有人在加班工作,認真研討。進入大平臺也並沒有大家想像的舒服逍遙,基本處於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不進則退,落後也一樣挨打。可這,就是年輕時期,最需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