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的重大任務之一是繪製精確的大腦地圖,包括所有的神經元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大腦地圖(神經連接體)可協助研究人員闡明細胞集合是如何協同產生思想、記憶、行為以及其他功能的。
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和歐洲同步輻射設備(ESRF)的研究團隊9月14日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發文稱,他們利用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技術(XNH)在高解析度下對小鼠大腦和果蠅神經組織進行了成像。這也許能加速神經迴路及大腦的繪製工作進程。
此外,結合人工智慧驅動的圖像分析,研究人員還重建了密集的3D神經迴路,對神經元進行了全面分類,並在果蠅中追蹤到了從肌肉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單個神經元。
論文作者、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神經學助理教授Wei-Chung Allen Lee說:「我們認為,這將為理解大腦開闢新途徑,並幫助人們了解神經紊亂、影響大腦結構的疾病。」
神經連接體研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100萬億個神經連接。之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一定進展:利用電子顯微鏡對果蠅大腦的連續切片進行成像,再將圖像拼接起來進行分析。但這種方法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為了開發新的成像方式,Lee等與專攻X射線顯微鏡和神經成像的Pacureanu實驗室合作,開始嘗試將XNH應用於神經組織。
XNH的工作原理是,將旋轉的組織樣本暴露在接近光速的高能X射線下,根據樣品引起的光束的微妙相移變化生成圖像。相比標準X射線成像,XNH的靈敏度更高。此外,通過與低溫成像技術相結合,XNH還能保護標本免受X射線能量的破壞。
為了對XNH生成的圖像進行解釋,研究小組利用了深度學習技術。作為原理證明,研究人員掃描了小鼠和果蠅的神經組織,重建了解析度達87納米左右的3D圖像。這足以讓研究人員全面可視化神經元並追蹤單個神經突。重要的是,重建過程只需幾天時間就能完成。
論文作者、ESRF科學家Alexandra Pacureanu表示:「這項技術以前也曾被應用於神經組織,但從未達到這次的高質量和高解析度,我們已經證明,我們能夠獲取足夠解析度用於追蹤神經突,並將研究方向轉向連接體。」
目前,XNH的解析度還不足以可視化突觸,研究人員尚需藉助電子顯微鏡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研究人員正致力於進一步優化XNH在生物組織成像中的應用。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自然神經科學》
期刊編號:1097-6256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9/200914114125.htm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