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X射線顯微鏡技術助力大腦地圖精確繪製

2020-09-17 科技工作者之家


神經科學的重大任務之一是繪製精確的大腦地圖,包括所有的神經元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大腦地圖(神經連接體)可協助研究人員闡明細胞集合是如何協同產生思想、記憶、行為以及其他功能的。

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和歐洲同步輻射設備(ESRF)的研究團隊9月14日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發文稱,他們利用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技術(XNH)在高解析度下對小鼠大腦和果蠅神經組織進行了成像。這也許能加速神經迴路及大腦的繪製工作進程。

此外,結合人工智慧驅動的圖像分析,研究人員還重建了密集的3D神經迴路,對神經元進行了全面分類,並在果蠅中追蹤到了從肌肉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單個神經元。

論文作者、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神經學助理教授Wei-Chung Allen Lee說:「我們認為,這將為理解大腦開闢新途徑,並幫助人們了解神經紊亂、影響大腦結構的疾病。」

神經連接體研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100萬億個神經連接。之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一定進展:利用電子顯微鏡對果蠅大腦的連續切片進行成像,再將圖像拼接起來進行分析。但這種方法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為了開發新的成像方式,Lee等與專攻X射線顯微鏡和神經成像的Pacureanu實驗室合作,開始嘗試將XNH應用於神經組織。

XNH的工作原理是,將旋轉的組織樣本暴露在接近光速的高能X射線下,根據樣品引起的光束的微妙相移變化生成圖像。相比標準X射線成像,XNH的靈敏度更高。此外,通過與低溫成像技術相結合,XNH還能保護標本免受X射線能量的破壞。

為了對XNH生成的圖像進行解釋,研究小組利用了深度學習技術。作為原理證明,研究人員掃描了小鼠和果蠅的神經組織,重建了解析度達87納米左右的3D圖像。這足以讓研究人員全面可視化神經元並追蹤單個神經突。重要的是,重建過程只需幾天時間就能完成。

論文作者、ESRF科學家Alexandra Pacureanu表示:「這項技術以前也曾被應用於神經組織,但從未達到這次的高質量和高解析度,我們已經證明,我們能夠獲取足夠解析度用於追蹤神經突,並將研究方向轉向連接體。」

目前,XNH的解析度還不足以可視化突觸,研究人員尚需藉助電子顯微鏡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研究人員正致力於進一步優化XNH在生物組織成像中的應用。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自然神經科學》

期刊編號:1097-6256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9/200914114125.htm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新X射線顯微鏡技術,幫助精確繪製大腦「地圖」
    圖片來自pixabay.com神經科學的重大任務之一是繪製精確的大腦地圖,包括所有的神經元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大腦地圖(神經連接體)可協助研究人員闡明細胞集合是如何協同產生思想、記憶、行為以及其他功能的。
  • 【新技術】透視大腦!新型X射線顯微鏡技術全腦高解析度快速成像
    繪製出大腦所有神經元及其之間的連接,建立精確的大腦圖譜,一直以來是神經科學領域「戰略高地」。這種高解析度的單細胞水平的圖譜可在闡明大腦功能中實現「精準定位」。
  • 「x射線」下的宇宙新地圖是怎麼樣的?
    先一起來看一看這個炙熱而充滿活力的宇宙吧新宇宙地圖近日,德國和俄羅斯的一架太空望遠鏡獲得了一幅用x射線追蹤太空的全新宇宙地圖「實際上,這與60年前整個x射線天文學歷史中探測到的數字差不多。在僅僅六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基本上已經將已知的來源翻了一遍,」德國加興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MPE)高能天體物理小組的負責人Kirpal Nandra說「這些數據確實令人震驚,我認為我們正在做的將徹底改變x射線天文學。」
  • 科學家繪製最精確大腦"地圖" 一側被分為180個區
    原標題:科學家繪製最精確大腦「地圖」 一側被分為180個區央廣網北京7月2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網羅天下趣事,共享奇聞異趣。一份精確的大腦「地圖」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小組在近日出版的英國科學雜誌《自然》上宣布,使用圖像診斷設備詳細調查大腦情況後,繪製出了按照結構和功能劃分的大腦「地圖」。這是歐巴馬政府推進的人腦功能探索計劃的其中一項。這一成果將成為大腦研究的基礎,有望為人類衰老及腦部疾病研究做出貢獻。
  • 科學家繪製最精確大腦「地圖」:一側分為180個區(圖)
    原標題:科學家繪製最精確大腦「地圖」 一側被分為180個區央廣網北京7月2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網羅天下趣事,共享奇聞異趣。【一份精確的大腦「地圖」】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小組在近日出版的英國科學雜誌《自然》上宣布,使用圖像診斷設備詳細調查大腦情況後,繪製出了按照結構和功能劃分的大腦
  • 谷歌發布史上最強1/3果蠅大腦地圖,精準定位25000個神經元連接!
    休斯醫學研究所 (HHMI) 合作自動重建了整個果蠅的大腦,現在,他們又迎來一個重要裡程碑:已經精確定位了25,000個神經元之間的數百萬個連接,這是有史以來最大、最詳盡的果蠅大腦地圖。戳右邊連結上 新智元小程序 了解更多!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夢想通過繪製完整的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以了解神經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 科技:結合X射線和螢光顯微鏡揭示了看不見的分子細節
    導語:來自哥廷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DESY的X射線源PETRA III上委託了一個世界上獨特的顯微鏡組合,以獲得對生物細胞的新見解。由Tim Salditt和SarahKster領導的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描述了X射線和光學螢光顯微鏡的結合。
  • 腦神經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大腦區域地圖
    近日,神經科學家們繪製了一個類似的大腦皮層地圖——將每個腦半球區域的山-谷型的褶皺通過180個獨立的模型表示出來。其中97個區域此前從來沒有被描繪過,它們彼此在結構、功能和連接方式上顯示出明顯差異。 據悉,地圖上的每個離散區域都包含具有在結構、功能和連接方式上相似的細胞。
  • 量子X射線顯微鏡,即將問世!
    這是顯微鏡技術突破性的飛躍,實現使用少量的X射線,在不損傷敏感樣品的基礎上達到和現有一樣的高精確度透視。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之一麥克斯威尼(Sean McSweeney)說:「如果我們成功造出一個量子X射線顯微鏡,就能夠用很少量的X射線,完成高解析度的生物分子成像。
  • 量子X射線顯微鏡即將問世
    美國能源部的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BNL)開始建造使用量子特性改進的X射線顯微鏡。研究者表示,這是顯微鏡技術突破性的飛躍,實現使用少量的X射線,在不損傷敏感樣品的基礎上達到和現有一樣的高精確度透視。
  • 蔡司發布全新亞微米級X射線顯微鏡Xradia 600 Versa
    蔡司推出的兩款X射線顯微鏡憑藉以下優勢完美解決了這些挑戰:系統可提供高功率的X射線源,顯著提高X射線通量,從而加快了斷層掃描速度。工作效率提高達兩倍,而且不會影響空間解析度。同時,X射線光源的穩定性得到提升,使用壽命也更長。
  • 新投影法繪製出了目前最精確的平面世界地圖
    *剛才看到無聊圖裡有討論新投影製圖法,就趕緊把這篇找了出來世界地圖是指描繪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圖。
  • 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確定大分子結構
    從X射線晶體學到冷凍電子顯微鏡的幾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已成功地用於眾多大分子的結構表徵。圖片來源:Sergei Drozd / Shutterstock.com什麼是大分子?儘管多達80%的生物由小分子組成,包括無機離子,有機分子,主要是水,但生物的其餘部分則由大分子組成。大分子可以是蛋白質,多糖或遺傳物質(如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形式。
  • 連接組計劃,可視化你的大腦
    在1993的時候他們這樣寫到,「很顯然,研究人類大腦的解剖構造有必要藉助於快速發展的新興技術。」 其他研究者們也都認可這一看法。如今他們正在使用最新的技術和自動化手段對神經元間的連接進行空前細緻的、完備的繪製。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已經投入了近四千萬美元來繪製人類大腦的線路圖,艾倫大腦研究院(Allen Brain Institute)也傾注了數百萬美元繪製小鼠的腦圖譜。
  • NASA的新火星探測器將使用x射線尋找化石(中英文對照版)
    美國宇航局的新火星探測器將使用x射線尋找化石這就是為什麼它要包裝PIXL,一種由人工智慧(AI)驅動的精確x射線設備。PIXL是x射線光刻化學的行星儀器的縮寫,它是一個午餐盒大小的儀器,位於「毅力」7英尺(2米)長的機械臂末端。「漫遊者」最重要的樣本將由其手臂末端的鑽孔機採集,然後藏在金屬管中,「毅力」號將把這些金屬管沉積在表面,在未來的任務中返回地球。
  • 日本研究人員提新海洋探測技術:利用黃貂魚繪製海床地圖
    據稱人類對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也要比對海底的了解要多,為此,科學家們正在開發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幫助填補這一空白。其中一項新技術是利用深海鰩魚來探測海底,它甚至還可能可以為所需的硬體提供動力。使用多波束聲吶探測儀自動繪製海底地圖的無人駕駛船隻或反射水下物體聲納信號的機載平臺以及安裝了相應硬體的光線都可以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 日本研究人員提新海洋探測技術:利用黃貂魚繪製海床地圖
    據稱人類對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也要比對海底的了解要多,為此,科學家們正在開發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幫助填補這一空白。其中一項新技術是利用深海鰩魚來探測海底,它甚至還可能可以為所需的硬體提供動力。資料圖截止到現在,約80%的海洋仍未被測繪到,所以人們對擴大對海底的了解有著極大的興趣。
  • 俄「光譜-RG」太空望遠鏡繪製出「全天空x射線圖像」
    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發布消息稱,利用德國eROSITA望遠鏡的俄羅斯「光譜-RG」X射線太空天文臺繪製出世界上最好的「全天空x射線圖像」。消息指出:「『光譜-RG』太空天文臺衛星完成首次太空掃描,藉助eROSITA望遠鏡,繪製出一張新的『全天空x射線圖像』。與1990年由德國ROSAT衛星繪製的此前最好的圖像相比,新圖像的信號來源數量多出近9倍、靈敏度高出3倍。」消息稱,在德國eROSITA望遠鏡掃描天空的半年期間,使過去60年來世界所有X射線天文衛星記錄的信號來源總數翻了一倍。
  • 科學家:正在開發量子X射線顯微鏡
    X射線顯微鏡使用軟X射線帶中的電磁輻射來產生物體的放大圖像。由於X射線會穿透大多數物體,因此無需專門為X射線顯微鏡觀察做準備。與可見光不同,X射線不易反射或折射,並且人眼看不見。因此,X射線顯微鏡會曝光膠片或使用電荷耦合器件(CCD)檢測器來檢測穿過樣品的X射線,是一種對比成像技術。X射線顯微成像技術在醫學、生物學、材料、安全檢測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現在開始在國家同步加速器光源II(NSLS-II)上構建量子增強X射線顯微鏡。
  • 德國天文學家繪製最新X射線全天巡天圖像
    (原標題:德國天文學家繪製最新X射線全天巡天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