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氣象變化顯著,森林「降溫」能力或被高估,人類該怎麼辦?

2020-12-03 科學黑洞

2020年已然過去四分之三,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大部分朋友可能說新冠疫情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一些可見或者潛在的影響,這也是事實。其實今年除了疫情,地球氣象變化也比較顯著,只不過沒有被普通人關注到而已。

最明顯的就是幾個高溫現象,今年2月份在南極大陸上出現了罕見的20.75攝氏度高溫,這是當地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極值。而在北極地區今年六月末七月初也迎來了38攝氏度的高溫,為歷史極值。

。持續的高溫天氣,也給西伯利亞地區帶來了特大的林火,導致一些永久凍土層上層出現融化現象,一些遠古生物的殘骸裸露出地面,除了這些遠古生物,更加令人恐懼的是在永凍層中封印的遠古病毒。病毒這種特殊的生命,它們的繁衍生息主要依靠著宿主細胞,病毒只具有簡單的遺傳物質,來控制宿主細胞幫助自己進行基因表達,簡單來說就是合成蛋白質。

世紀氣象組織(WMO)發布報告稱,在過去的五年裡(2015-2019)是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從平均氣溫來看比前工業化時代升高了1.1攝氏度,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了20%以上,主要是二氧化碳等。在2019年底的監測記錄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410ppm,也就是說100萬個空氣分子中有410個二氧化碳分子,這個數據是十分誇張的。

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帶來的是南北兩極冰川的融化,例如從2007-2016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4毫米,而在2014-2019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5毫米。

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愈加顯著,主要就是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溫升高,科學家最近的一次研究發現,森林拯救地球變暖的能力貌似被高估了。

正常情況下大氣層中物體含量會維持在平衡的狀態,但是人類文明的崛起,打破了這個平衡,我們過度地依賴於化石能源的使用,各種工具的使用,導致二氧化碳釋放量大幅度提升。

我們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並且產生氧氣,因此可以說地球上的植物是人類抗擊全球氣溫變暖的一大助力,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四分之一都會被森林所吸收。在所有的溫度二氧化碳模型中樹木的作用都會被著重考慮進去。

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森林貌似並不能消耗掉我們預想中二氧化碳的數量,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樹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就會增強,同時樹木生長的會非常快。

快速生長也導致樹木壽命大大縮減,死後樹幹於土壤中再次分解大量二氧化碳回歸大氣層。科學家從全球不同地區收集20多萬份樣本,發現樹木生長速度和壽命之間的反比關係很常見。

此次研究已經被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史蒂夫·沃克爾稱樹木為了獲取快速生長的能力,它在抵抗環境不利因素上投入就減少了,例如抗蟲害或者抗乾旱的能力,這也導致它們的壽命變短。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會導致緩慢生長和長壽的樹木漸漸的取代那些生長迅速但是壽命短的樹木,長久來看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會讓樹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弱。

人類文明的發展要立足於地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地球都將是我們唯一的生存家園,地球氣候環境崩潰影響的可是整個人類文明,甚至連帶著許多其它物種都要遭殃。要想解決溫室效應全球氣溫變暖的問題,需要從根源上來改變,那就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這樣的操作自然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這才是阻礙的難點之一。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2030年太陽活動下降60%,地球或進入小冰期,人類該怎麼辦?
    2030年太陽活動下降60%,地球或進入小冰期,人類該怎麼辦?根據資料顯示,歷史上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場地球小冰期發生在17世紀40年代,一直延續到17世紀80年代才結束。17世紀小冰期形成原因可能大家會覺得當時小冰期的出現與太陽活動有關,但根據資料考證,17世紀小冰期的出現,大約是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美洲大陸大量的森林出現,吸收了太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最終導致地球因為二氧化碳太少了大幅度降溫;第二,當時地球出現了多次的火山噴發,大量的火山灰進入大氣層之中,導致地球的氣溫下降
  • 世界氣象組織: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
    當地時間10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指出,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預計今年的拉尼娜現象強度為中等到強,並將持續至明年,影響世界諸多地區的溫度、降水和風暴型式。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的大尺度降溫,並伴有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變化。
  • 黑龍江:提能力 重應用 強化風雲衛星氣象保障
    氣象部門在農業生產、防災減災、生態安全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衛星產業鏈條最完備的省份之一,黑龍江省氣象局充分利用風雲衛星數據開展及時精準的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成為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取得了顯著成效。  不斷提升「三種能力」,夯實風雲衛星氣象應用基礎  提升氣象衛星基礎支撐能力。
  • 世界氣象組織: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 將持續至明年
    當地時間10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指出,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預計今年的拉尼娜現象強度為中等到強,並將持續至明年,影響世界諸多地區的溫度、降水和風暴型式。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的大尺度降溫,並伴有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變化。它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通常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
  • 柴達木盆地氣候變化顯著 氣象服務提出科學應對建議
    近日,海西州氣象局向地方政府提交的《氣候環境監測報告》顯示,近半個世紀以來,受太陽輻射減弱、植被覆蓋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柴達木盆地氣候變暖十分顯著,氣溫增幅明顯高於整個青藏高原乃至全國和全球平均增幅,同時受降水增多影響,氣候變溼亦趨於明顯。
  • 人類影響為新地質時代地球系統變化主因
    世界氣象組織: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年  2015-2019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或成為歷史上任何同等時期內的最高氣溫,目 前 估 計 較 工 業 化 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1.1℃。大範圍持續時間長的熱浪、破紀錄的火災以及熱帶氣旋、洪水和乾旱等其他災難性事件已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 這些熱帶森林對溫度上升的適應能力驚人
    儘管熱帶森林仍然面臨著來自人類和自然的威脅,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關於熱帶森林將會因為氣候變化而衰退的可怕報告可能被誇大了。  「生物學非常神奇,」圖森市亞利桑那大學的生態學者、生物圈2號新研究的共同領導者Scott Saleska說。
  • 這些熱帶森林對溫度上升適應能力驚人
    儘管熱帶森林仍然面臨著來自人類和自然的威脅,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關於熱帶森林將會因為氣候變化而衰退的可怕報告可能被誇大了。 「生物學非常神奇,」圖森市亞利桑那大學的生態學者、生物圈2號新研究的共同領導者Scott Saleska說。「比我們的模型所展示的要神奇得多。」
  • 世界氣象組織稱2015年全球地表溫度創最高值
    法制晚報訊(記者 張潔清)據英國《衛報》報導稱,世界氣象組織(WMO)25日在日內瓦發布最新報告說,受強厄爾尼諾和人類活動引發的全球變暖影響,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可能創下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經世界氣象組織的盤點和分析,判定造成這一情況的成因是受人為活動引發的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
  • 內蒙古舉行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生長季水熱資源正常或偏多,利於生物量積累和產量形成,全區玉米和馬鈴薯平均農業氣象適宜度均高於近5年平均值,利於生長發育和產量增長。農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河套灌區較低,中東部地區相對較高,全區平均水平高於近五年平均值。
  • 研究證明森林相比非森林具有更強的熱緩衝能力
    從表面的平均溫度來看,高緯地區的森林對當地氣候具有加熱效應,低緯地區的森林具有降溫效應,中緯度地區森林的熱力效應較複雜,取決於植被的反射和蒸騰能力。但是對不同氣候帶植被對溫度波動的熱緩衝能力卻沒有系統的研究。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樹木年輪與環境演變研究組研究員林華等根據溫度隨太陽輻射的升高速率,提出了一種測量植被熱緩衝能力的新方法。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過去五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
    當地時間4月22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15-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最終報告。在去年9月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之前,WMO曾發布初步報告,最新報告對WMO每年發布的氣候狀況聲明作了補充。這份報告證實,2015-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時期升高1.1℃,比2011年至2015年這五年平均氣溫升高0.2℃。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十年都比過去十年更為溫暖。WMO發言人表示,今年迄今為止,全球氣溫每月是有記錄以來最暖或者第二暖的月份。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生長季水熱資源正常或偏多,利於生物量積累和產量形成,全區玉米和馬鈴薯平均農業氣象適宜度均高於近5年平均值,利於生長發育和產量增長。農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河套灌區較低,中東部地區相對較高,全區平均水平高於近五年平均值。
  • 【氣象科普】降水量、降溫幅度、都有啥意思?
    公眾常常將我的晶體大小和積雪深度當作評判降雪量的標準;而實際上,降雪量是氣象觀測人員用標準容器在12小時或24小時內將我採集後化成水,測量得到的數值。  首先,我的晶體大小無法反映降雪量。若我以鵝毛狀飄落,會很快在地面形成積雪。但這時我比較乾燥,水分較少,用手稍微一捏便沒有了;但若雪片小而密集,我就比較「瓷實」,含水量高,降雪量也就比較大。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強化科技支撐 助力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氣候是最活躍的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氣象工作作為中國政府整體工作的一部分,承擔著氣象預測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職能,在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中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極端天氣的增加將給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人們又應如何應對呢?明天是世界氣象日,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極端天氣是什麼?極端高溫熱浪出現的同時,為什麼還會出現極端嚴寒和強降雪、強降溫天氣?全球變暖到底有著怎樣的具體內涵和系統影響?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認識氣候變化的規律和事實。地球氣候的歷史表明,氣候的冷暖變化有其自然規律,在寒冷和溫暖氣候背景下都會有不同的極端天氣發生。
  • 被忽視的真相:森林減緩氣候變化
    受變暖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森林生長季較以往有所延長。在生長季的延長、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所帶來的「施肥」效應共同作用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方森林的生長與材積速率都有所提高,全球森林的固碳能力整體上表現出「淨碳匯」(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是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能力。當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於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就是「淨碳匯」)。
  • 青海:聯合林草部門推進森林草原防火氣象服務
    1月4日,青海省氣象服務中心與省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中心聯合召開全省森林草原火險氣象分析研判會,進一步做好森林草原防火氣象服務,共同提高防火監測預警能力。  青海省氣象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向森林草原防火部門業務人員講解防火氣象服務有關科學知識,介紹近年來森林草原防火氣象服務工作開展情況,並結合今年的牧草產量、氣候背景及森林草原火災年際變化規律,研判今冬明春森林草原火災易發時段及區域,為開展防火預警監測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